青岛市审计局:资源环境审计改革助力守护“绿水青山”
市审计局创新优化审计工作机制、资源、技术,不断提升科技强审能力
资源环境审计改革助力守护“绿水青山”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体系,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和资产保值增值等责任考核监督制度。”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护绿水青山是审计监督的重要职责。市审计局创新实施资源环境审计改革,通过优化审计工作机制、资源、技术等,牵引推动各级各部门节约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为青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作出审计贡献。
“绿色审计”倒逼“绿色担当”
青岛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今年印发《关于建立健全青岛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意见》,聚焦美丽青岛建设、胶州湾保护、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等重点任务开展综合评价和特定事项评价,对领导干部开拓创新、积极作为取得显著成效的实行正面激励,对特定负面事项实行强制评价,并明确提出将评价结果及整改情况运用到领导干部考核、任免、奖惩中,推动领导干部切实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生态文明建设是系统工程,要旗帜鲜明支持鼓励领导干部勇扛重任,加大正向激励力度,更要为领导干部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划定‘硬杠杠’、拉出‘警戒线’。”市审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评价结果作为考核、任免、奖惩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有助于进一步发挥审计常态化“绿色体检”职能作用。
用“绿色审计”倒逼“绿色担当”,此前,青岛还研究制定了《青岛市资源环境审计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进一步明确资源环境审计任务目标、时间表,强化资源环境审计规划引领。此次新印发的《意见》提升审计结论客观性、权威性,综合考量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综合治理与各(区)市资源禀赋差异,创新设立“3+X”审计评价模式,解决查找问题“同质化”、审计评价“千人一面”问题。同时,在省内率先出台镇(街道)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审什么、怎么审、如何用”,让评价指标体系更符合青岛实际,为算准领导干部“生态账”提供标准和依据。
为提升资源环境审计协同性,青岛还不断创新专项机制,在畅通内部业务流程方面,在法规处负责审理的基础上,增加资环处参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报告征求意见前置审核、审计业务会议审定等审计质量管控环节,进一步规范提升审计质量;在打通外部渠道方面,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建立测绘地理信息与审计业务协作机制,与市检察院建立公益诉讼领域常态化协作配合机制,构建起多方参与、共同监督的格局。
“科技强审”守护“绿水青山”
登录“审计一张图”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对比多时段卫星影像,察看林业资源保护和森林防火项目建设项目进度和现状;利用地理信息软件配合高分辨率无人机影像,对自然资源工程项目现场进行精准定位,测算苗木栽植面积等,并与实地核查的现场照片互相印证,构成完整证据链……聚焦提升资源环境审计效能,当下,青岛正不断创新资源环境审计中的“数字赋能”,以“科技强审”守护“绿水青山”。
依托地理信息技术、遥感影像分析技术,全市实现自然资源“一张图”,可对全市土地、水、森林等自然资源完成面积量算、位置锁定、历史追溯,从而推动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打破空间限制和时间约束。“此前,我们利用‘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地理信息技术’,实现对渔船活动轨迹的‘可视化’追溯,揭示某应急处置中虚报渔船出海次数、多计费用等问题,核减费用1900余万元。”市审计局资环处相关负责人说,通过分析历年遥感影像,市审计局还及时揭示了违规占用土地、饮用水源地非法排污等多个问题。
通过运用二维遥感影像,让资源环境动态尽收眼底。而三维建模技术的应用,让资源环境问题更是无处可逃。此前,青岛市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湿地、森林等三维全景模型,统计树木种类和数量、土方深度和面积,核实建筑物构筑物情况,从而发现了植树造林不实、违规侵占自然保护区、工程量弄虚作假套取财政资金等一系列问题。
“在资源环境审计中,传统实地勘探风险高、难度大,但通过无人机、激光雷达探测等技术,获取精细全面点云信息,可以实现对地形地物的全真模拟,从而极大提高资源环境审计效能。”市审计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不仅如此,市审计局还科学运用数据分析,充分归集跨系统、跨部门、跨行业的业务数据,通过多种方法技术,深度挖掘耕地开垦费、污水处理费、水资源税等资源环境税费数据,并发现漏征水资源税、错征耕地开垦费、少征污水处理费等问题,目前追回相关税费损失及滞纳金6400余万元。(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任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