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定调:这项处于发展全局核心的工作,青岛要这样做!
科技创新,在青岛从未被这样重视。
8月16日上午,青岛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
市委书记曾赞荣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主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鲁明,市政协主席孟庆斌出席。
2023年,青岛共有109个项目(人选)获奖。青岛大学校长魏志强获市科学技术最高奖。此外,会上还对14项自然科学奖,5项技术发明奖,84项科技进步奖,国际合作奖和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奖,进行了表彰奖励。
市委书记曾赞荣在讲话中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日益激烈的区域发展竞争,面对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必须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紧紧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今年以来,青岛市委、市政府以更大的力度抓科技创新工作,多次进行专题研究,出台了包括《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科技强市行动计划(2024—2028年)》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显示出青岛在科技创新领域要不断迈上新台阶的雄心壮志。
青岛将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平台支撑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科技型企业、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发展,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做好人才“引育留用”工作,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
科技引领发展,创新决胜未来。青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找到了最强大的注入力量。
那就是科技的力量。
01
科技创新要摆在
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科学成果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成为推动全球产业格局变化和产业链重构的重大变量。
国内北京、上海、深圳、南京、合肥等城市,近年来都在加快行动,通过科技创新塑造新的城市竞争优势。
在这一大背景上,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青岛顺应大势、开创未来的必然要求,也是发挥自身优势、蹚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必然要求。
青岛拥有门类齐全、结构完备的工业体系
青岛有自己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科研条件,有基础、有条件集聚更多创新资源,也有能力在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上展现更大作为。
02
创新引领全方位统筹推进
在仔细研究当前科技潮流的趋势,结合青岛的资源禀赋基础上,青岛提出,要坚持“立足我所有、用好我所能、突出我所长、补齐我所短”,把科技创新与产业体系、企业主体、海洋特色、教育发展、人才支撑统筹起来,系统谋划、一体推进。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加快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放大海洋特色优势,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不断强化人才支撑,努力推动城市创新资源集聚力、产业创新策源力、创新人才吸引力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大幅跃升,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这是青岛从全局高度出发,对科技创新要素进行深入剖析后,找到的关键点——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引领新的产业方向;
产业体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通过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能够塑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企业是最活跃的创新力量,是融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实践主体;
海洋是青岛最大的特色,是我们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
教育和科技、人才一样,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和支撑,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
海洋是青岛科技创新最大的特色
科技创新引领下,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得到突出,放大海洋特色优势,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不断强化人才支撑……
多重要素全方位统筹推进下,青岛将努力推动城市创新资源集聚力、产业创新策源力、创新人才吸引力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大幅跃升,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03
强化科技创新平台支撑作用
科技创新平台是科技创新的主要阵地,是集聚高端创新资源、突破前沿科技、引领产业创新的战略支撑。
对青岛来说,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一个重要的抓手,就是实验室体系。
今年,山东省组织开展省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在首批名单中,青岛共获批27家,占全省数量近五分之一。
目前,青岛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家,省重点实验室70家,市重点实验室279家。
一个接续联动、梯次衔接的三级实验室体系,已经在青岛初步成形。
此外,青岛还将不断扩展创新阵地。一方面,鼓励扶持领军企业牵头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攻关,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位于青岛海尔科创生态园的中央研究院
另一方面,青岛有136家省级、市级新型研发机构。这些“四不像”机构,经过多年的摸索,正在走出自己的独特模式,随着它们的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其技术研究和产业服务能力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04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科技创新的目的,是引领产业创新。而产业创新的基础,是科技创新的不断供给。
增加哪些产业方面的供给,青岛的方向很明确——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
近年来,青岛在这三个产业方向上不断发力。
青岛在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高端化工这些传统的优势领域,都有着国字号的研发中心,创新能力突出。海尔、海信、中车、赛轮等企业,已经在各自的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了领先的优势。
随着青岛专业园区的建设,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新兴产业,在青岛也迅速成长。位于崂山的人工智能产业园,已经聚集类相关企业200余家,年内产业规模将达350亿元。
人工智能产业园
紧盯未来产业发展趋势,青岛也已经在多个领域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比如蔚蓝生物、青岛昌进生物等一批本土公司,已经将合成生物应用在仪器、医药、日化等领域。
当然,在这一融合过程中,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会更加突出。
如何梯度培育科技型企业,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发展,进一步增强企业创新实力。如何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强科技成果跟踪对接,优化科技服务和金融赋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这些,都是青岛未来的发力点。
05
做好人才“引育留用”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和支撑,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
青岛要对人才有吸引力,要有培育人才的体制机制;人才有了,还要留得住,用得好。
在吸引人才方面,青岛这几年的力度不断加大。今年以来,全市吸引集聚各类人才总量达到11.95万人,同比增长4.48%,其中青年人才5.05万人,同比增长7.2%。
崂山区打造青年夜校阵地
在高层次人才领域,青岛已累计拥有国家级领军人才678人,省泰山系列人才1401人,均居全省首位。
人才的吸引是一方面,人才的自我培育同样重要。
今年3月份,山东省教育厅等5部门确定了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名单,全省共9个,青岛高校占据4席。按照教育部的定位,这些未来技术学院将成为未来技术领军人才的培养基地。
其实,在未来技术学院之前,青岛的多所高校已以多种形式,开启了未来技术的探索和未来人才的培养。比如中国海洋大学的未来海洋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自2012年起就创办的理科实验班等。
这些新型培养体系,无疑会为青岛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同样,人才还要留得住、用得好。
青岛近年来不断强化人才激励,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深化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完善科技奖励、收入分配、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让更多优秀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创新活力。
在《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4》报告上,青岛再一次位列全国第11位,这已经是青岛连续两年排在这一位次。
(记者 赵笛 制作 宋尉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