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纳入乙类传染病管理!如何预防猴痘?这些措施请收下
为防止猴痘疫情传入我国,保护人民的健康安全,海关总署昨天(8月15日)发布公告,防止猴痘疫情传入我国。今年以来,非洲有13个国家报告了猴痘病例。
来自猴痘疫情发生国家(地区)的人员,如接触过猴痘病例或出现发热、头痛、背痛、肌痛、淋巴结肿大、皮疹和黏膜疹等症状,入境时应主动向海关申报,海关人员将按规定程序采取医学措施并开展采样检测。来自猴痘疫情发生国家(地区)且被污染或有被污染可能的交通运输工具、集装箱、货物、物品,应按规定程序实施卫生处理。公告自发布之日起生效,有效期6个月。
猴痘在我国已纳入乙类传染病管理
去年9月20日起,我国宣布将猴痘纳入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采取乙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猴痘如何传播?要如何预防?国家疾控局此前已有相关解读。
猴痘是一种病毒性的人畜共患病,由猴痘病毒感染引起,传染源包括猴痘病例及感染的啮齿类动物、猴和猿等非人灵长类动物。
猴痘病毒主要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通过直接接触病例的病变皮肤或黏膜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长时间近距离吸入病例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及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感染传播。
感染猴痘病毒后,潜伏期为5~21天,多为6~13天。初期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之后可发展为面部和身体大范围皮疹。多数感染者会在几周内康复,但也有感染者病情严重甚至死亡。
人群对猴痘病毒普遍易感,接种过天花疫苗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现阶段猴痘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中经性接触传播,目前一般人群感染猴痘病毒的风险较小。
预防猴痘需要注意:
避免与健康状况不明的人员发生性行为。出境旅游人员,要关注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猴痘疫情信息,不接触啮齿类、灵长类等动物。
如果发生了高危行为,应做好自我健康监测21天,且不要再与他人密切接触,出现皮疹、疱疹、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行为史。
如家人、朋友确诊猴痘,要注意个人防护,不要与患者密切接触,同时避免接触患者使用过的衣服、床上用品、毛巾和其他生活用品,避免共用卫生间,并做到勤洗手、勤通风。
我国对猴痘疫情实施多渠道监测
去年6月以来,我国多个省份先后报告多例猴痘病例,国家疾控局、国家卫生健康委此前发布的《猴痘防控方案》指出,我国对猴痘实施多渠道监测,以便及早发现与处置疫情。
《猴痘防控方案》明确,我国猴痘防控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精准防控、快速处置”原则,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措施。坚持发现一起、控制一起,及时阻断疫情传播。
主要措施包括:
针对重点人群、出入境人员和一般人群等不同风险人群分类开展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地加强不同人群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防护措施。
落实医疗机构、重点人群、入境人员监测,有条件的地区可根据疫情形势实施重点场所污水监测,确保疫情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置。
及时转运和诊疗猴痘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掌握、追踪和管理密切接触者,及时发现潜在的疫情风险,做好被污染环境和物体表面的消毒,尽快遏制疫情传播扩散。
加强对各级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专业人员的培训等,同时要求各地在猴痘疫情防控过程中应注意保护病例、密切接触者和重点人群等个人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