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蓝谷:“国字号”平台集聚,科技成果加速落地
“国字号”平台集聚,科技成果加速落地
青岛蓝谷构建“平台+资本+基地+专业化服务”成果转化机制,打造海洋经济发展新高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时下,作为青岛市重点打造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青岛蓝谷正认真贯彻落实全会精神,锚定“海洋科学城”目标定位,提速崂山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的科研成果转化应用,让富集的科创资源助力推动产业创新,持续探索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引领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建设的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新路径,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发展新高地。
提升高端创新平台效能
青岛蓝谷,一个“蓝”字,道尽其特色和优势——这里,集聚了崂山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山东大学等“国字号”科研机构、高校院所50余家,引进培育各类创新平台114个,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400余人,正依托鲜明的海洋优势和特色,重点打造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国字号”重大涉海创新平台聚集,为蓝谷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形成了无可替代的比较优势。依托高能级平台释放科创引力,推动重大涉海科研机构、高能级科研机构和高成长性科技企业等密切合作、优势互补、辐射裂变,是青岛蓝谷正在发力的重点。
当下,青岛蓝谷已拥有各类创新平台114个,其中省部级以上的57个。依托区域内的国字号创新平台等,搭建了深远海科考船队、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等9大公共研发平台,在技术装备、信息技术等海洋重点学科方向和关键领域基本形成全覆盖。
“我们正着力放大高端创新平台集聚优势,以平台支撑创新、以服务提升效能,让高端创新平台成为强化科技引领作用,推动成果高效转化的重要支点。”青岛蓝谷管理局科技创新和投资促进部部长刘玉龙介绍,下一步,将重点实施高能级科创平台筑基工程,加快推动国家海洋计量中心、海上综合试验场(一期)、超算与海洋数据应用服务中心、海洋一所科考船岸基平台、国家水生动物防疫技术研究中心、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北部码头等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建设,进一步夯实海洋科技创新基础力量,将海洋创新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加速科技成果落地成“金”
立足于科技资源高度集聚的优势,青岛蓝谷深入推动成果转化路径改革,构建起“市场化运作、企业化服务、制度性保障”的成果转化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落地成“金”,实现高效快速产业化,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比如,深化平台主导作用,推进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实体化运作、市场化运营,架起科技创新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桥梁”。中心由国有平台青岛蓝谷高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作为运营主体,上接高校科研院所,中连各类基金和成果转化基地,外接行业重点企业,进一步完善“平台+资本+基地+专业化服务”的成果转化机制。
在创新机制的推动下,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与山东大学、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等重点院所合作,共同探索筛选“高价值”成果,通过基金跟投、产业事业部跟进服务、载体空间定制化打造,推动“高价值”成果产业化落地的成果转化路径。
推进科研成果转化,还要积极丰富应用场景,拓展科研成果转化领域。
青岛蓝谷正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推动企业开放应用场景,为新技术、新成果提供市场化应用“试水”。为深度拓展市场空间,青岛蓝谷将持续推进“智汇蓝谷·揭榜挂帅”系列活动,面向全国涉海企业征求技术需求,进一步丰富科技应用场景,推动成果落地。此外,将推动院所通过云端与规上企业共建研发中心,为企业创新赋能。在推动天津大学青岛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青岛研究院等院所实现“科技上云”基础上,继续促进海信、海尔、华大基因、青岛啤酒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与蓝谷院所的深度合作,多领域、全链条赋能科技成果转化。
“创新强”“产业强”互促互进
科创资源富集、创新要素涌动。时下,青岛蓝谷正致力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引领蓝谷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走出一条“创新强”和“产业强”互促互进的路子。
对于时下的蓝谷来说,加快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已成为广泛共识。立足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青岛蓝谷确定了海洋高技术服务、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3个新兴产业,海洋文旅、涉海总部经济2个特色产业的“3+2”产业体系,搭建海洋信息、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和海洋新能源四大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项目落地的载体,正在加快推进总投资650.43亿元的71个重点产业项目发展。
围绕主导产业加力招引大项目,以大项目为牵引,青岛蓝谷加速聚企成链、聚链成势。四大产业园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共同构成了青岛蓝谷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框架。目前,海洋生物产业园、海洋高端装备产业园市政配套道路正在加快建设,大唐华芯威半导体、水下机器人产业园已启动开工……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凸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持续发力。
下一步,青岛蓝谷将招商引资作为区域能级跃升的主要突破口,突出抓好重点产业项目,全力保障海尔纳晖新能源、大唐华芯微项目等重点项目推进,同时发挥重点项目辐射带动作用,围绕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切实把海洋科研资源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此外,充分调动科研院所、平台公司等社会化主体招商积极性,围绕四大千亩产业园区和产业链建设,推动项目快招、快落,加速形成“储备一批、洽谈一批、签约一批、落地一批”的良好态势。(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张晋 见习记者 窦衍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