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生态园不断探索对外合作新路径、新模式 德语区国家企业突破40家
中德生态园不断探索对外合作新路径、新模式
政企协商机制发力,德语区国家企业突破40家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讯 7月2日,青岛迎来盛夏第一场大雨。踏着雨水,青岛中德生态园对德合作中心项目经理戴蕾匆匆赶往德国卓收国际项目厂房。这已经是两个月以来,园区对德招商经理第6次来到卓收,协调厂房改造升级等一系列问题。
德国卓收国际有限公司是研发、制造高端农业收割台的全球领先企业,2017年落户青岛中德生态园。由于割台设备技术升级,企业租赁的原有1000平方米厂房未配备燃气接口,且冬季温差较大,已无法满足新设备组装、存储需求,急需升级改造。
青岛中德生态园是中德两国政府间重点合作项目。
“3月的德语区企业圆桌会上,企业提出了对现有厂房实施升级改造或提供新通用厂房的需求。会后,我们和企业对接多次,明确了相关需求。4月中旬,我们与园区建设相关部门沟通,详细研究了引入天然气采暖、厂房保温改造和提供新厂房等解决方案的可行性,最终确定租赁新厂房是最快解决问题且性价比最高的方案。”戴蕾介绍。
“中德生态园的招商人员很负责,积极帮助我们跟进、协助预约厂房考察。目前,我们已决定租用同为德资企业的青岛苏菲瀚玛建筑五金有限公司厂房。”能够及时解决问题,德国卓收国际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三军十分高兴。苏菲瀚玛是最早落户园区的德资企业之一,近些年发展态势良好,企业正计划扩大中国市场,希望找到比现在大两到三倍的厂房。目前,苏菲瀚玛正在设计新厂房的装修方案,其原有厂房正好可以租赁给德国卓收国际项目,对两家企业都是一个好消息。
这个问题能快速顺利得到解决,中德生态园政企协商机制功不可没。2023年,园区成立对德合作促进工作领导小组,整合优质资源组建青岛自贸片区·中德生态园对德合作中心,统筹青岛自贸片区、中德生态园与德语区国家经济、技术、人才交流合作,精准开展对德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等工作,推动青岛自贸片区、中德生态园国际交流工作不断提质升级、赋能增效。今年,中德生态园引入圆桌会议形式,进一步丰富政企协商形式及渠道。
3月的德语区企业圆桌会议,不只解决了德国卓收国际项目厂房问题。会上,包括欧科林格、倍世、西门子等在内,共有11家德语区企业提出13项制约企业当前生产发展的难题及意见,内容涉及厂房租赁、搬迁,外资企业政策宣传及上下游客户资源引进等。中德生态园听取困难问题和意见建议,并会同青岛自贸片区管委和相关部门共同推动了问题解决,帮助企业渡过生产经营“难关”。
中德生态园管委副主任张云清介绍,今年园区不仅召开了德语区企业圆桌会议,而且借助日本嘉年华等活动召开中日企业家圆桌会议。圆桌会议坚持问题导向,请参会企业提供问题详细情况,部分问题在会上就可得到解决。对于会上未解决的突出难点和共性问题,园区建立了督查台账,督促招商部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务实举措,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问题。
近年来,中德生态园不断探索对外合作新路径、新模式,建立了稳定高效的政企协商机制,搭建起德企与政府、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平台。2024年以来,园区先后落户青岛西萨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辛北尔康普贸易(青岛)有限公司、克吕伯国际贸易(青岛)有限公司等3家德资企业。截至目前,园区落户德语区国家企业已突破40家,重点在谈项目及储备项目达百余个。(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