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底,新势力!老旧厂区迎来第二个“黄金时代”
工业遗存最显著的符号就是老旧厂区。借力城市更新,老旧厂区迎来第二个“黄金时代”。
随着城市版图不断扩大,曾经的旧工厂所占土地现今成为城市中心区域“寸土寸金”的资源。如何挖掘和保护老厂区的文化资源、科学规划和合理导入新业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风貌保护,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课题之一。
北京首钢园区变身冬奥会场地、原上海纺织集团华丽变身M50创意园、废弃工业区成为艺术氛围浓厚的广州红专厂……细数国内城市,不乏旧厂区孕育新业态的生动案例。“让城市家底拥有新内涵”,也成为大家的共同期待。
青岛也不例外——百年啤酒厂变身年接待游客160万人次的博物馆,废弃老煤库“更新”成市民文体活动中心……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仍有很多高价值的厂区处于闲置甚至荒废状态,亟待更新改造。
青岛正致力于推动闲置工业老厂区更新利用,以政府搭台举行推介会等方式,邀请全国各地的知名园区运营企业来青实地感受老厂区。这也意味着,随着更多优质市场主体的参与,未来更多老旧厂区将重获新生。
图片青岛重点推介15个闲置工业老厂区项目清单。
01
存量挖潜,空间巨大
面对城市发展重心转移和功能布局调整,“发展与资源之间的匹配”问题成为全球各大城市共同面临的时代命题。
以美国、法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对于以老旧厂房等工业建筑的保护意识形成较早。比如在政府的主导下,从1983年开始,法国利用三年时间将塞纳河左岸的一座废弃的火车站,改建成面积超过4.5万平方米的奥赛艺术博物馆,成为巴黎三大艺术宝库之一。
中国的旧工厂改造始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快。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个城市率先开始城市转型,同时也启动和改造了一批具有历史意义的旧工厂改造项目。
图片市北区都昌路3号(原西装厂)。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越来越多城市开始用城市更新,破解存量载体低效与增量空间紧缺之间的矛盾。这种盘活低质存量载体实现“腾笼换鸟”的模式,可称为生产类城市更新,即通过利用旧厂房、旧仓库、老商业、老旧楼宇等,发掘经济“新势力”,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品质提升。
如今,不少城市推进老旧厂区和老旧厂房改造的路径越来越清晰。像北京,已统计老旧厂房待更新总量约3.3万栋,建筑规模达5300万平方米,其中纳入2021-2025年行动计划的有700处。不仅摸清底数,北京还不断完善政策体系:今年3月新出台了《北京市老旧厂房更新导则》《老旧厂房更新改造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相关指引,老旧厂房蝶变有了“指导书”。
总而言之,老旧厂房成为城市低效空间盘活的重要对象、推动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载体,现今已成为共识。
02
老旧厂区,“逆生长”
纵观青岛,作为全国知名工商业城市,工业基因已延续百余年。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部分老企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一些工业老厂区渐渐闲置,而这恰恰可以为青岛的产业升级提供良好的空间载体。
这些工业老厂区往往占地广,且大多处在城市的“黄金区位”,但囿于开发成本高、受益周期长、房屋产权复杂、土地变性难等原因,且缺乏政策文件支撑,按照现行标准,很多更新项目都难以推进,这就需要多部门协同、多角度支持,为项目打通难点、阻点。
在政府支持下,青岛不少市属国企开始“摸着石头过河”。从2020年起,华通集团通过资产梳理、股权转让、吸收合并等手段,整合存量资产,截至去年完成了19处老厂房资源的资产确权工作。盘整后的老厂房正式开启“更新”之路——
延安三路109号,原海珊制衣厂沉寂多年的厂房、食堂、仓库被改造成办公室、咖啡厅和便利店,摇身一变成为健康产业园;哈尔滨路46号,原东方衬衫厂以“东方文创园”的新面貌正式开园纳客;原孚德鞋厂、第五针织厂、第六织布厂、第二印染厂等40余处老旧厂房资源也在逐步释放。这些沉淀在角落的城市空间通过更新盘活,开始孕育新产业、新业态,以另一种方式重新融入城市发展轨迹。
图片由原青岛人民印刷厂老厂区改建而成国源通创意产业园,孵化出电商企业深广互动。
存量资产的盘活,离不开政策支持,近年来青岛市印发了《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为“沉睡资源”转化为“发展活水”提供了用地保障、金融支持等。在去年正式发布的《青岛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 (2021-2035年)》中也明确了中心城区内、重点区域内以及市域范围内的老旧厂区的更新策略和方向,助力青岛老旧厂区完成产业转型升级。
03
多方参与,“做活”低效
城市更新,是以特定历史背景为注脚的。随着城市经济形态、产业布局变化,老旧厂区的“主打功能”也需随之更新。
沿着青岛啤酒博物馆的动线参观,大家既能看到1903年建厂以来的老照片、老物件、老场景,诉说着中国啤酒工业百年发展的辉煌成就;也能走过全球首家啤酒饮料行业工业互联网“灯塔工厂”,数据驱动着高速生产线流转,机器人灵活地挥舞翻转……“华丽转身”的老旧厂区,已发展成为“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不断丰富啤酒、文创、剧本杀、酵母面包等时尚多元体验,满足游客观光、休闲、度假、研学等多层次立体化的需求,实现了文创收入超过门票收入的优质发展。
图片青岛火柴厂厂房“华丽转身”为咖啡工厂。
“曾经这里是火焰的源头,如今是我们眼中不灭的火光。”这是张贴在咖啡工场长廊里的一句话。位于市北区昌邑路4号的四份时咖啡火柴厂生活制造局1928,前身是有着近百年历史的青岛火柴厂。受益于青岛实施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老火柴厂迎来新的开发者——青岛华通集团的物业板块子公司华通都市产业园,开发者通过保留老厂房元素、更新设备、业态等,最终让这里以崭新的面貌“活在当下”,成为年轻人接踵而至的时尚新地标。
这些,都是青岛老旧厂区焕新的成功案例。伴随着更多老旧厂区投入到焕新的阶段,青岛应持续关注这一板块。
补充城市功能和公共空间,是老旧厂区持续焕发生命力的重要来源。目前来看,将老旧厂区的改造与文化创意类、设计类产业等创意经济发展相结合,是比较流行的改造方式,人们能在时空转换的场所里实现亲身参与、交往和互动。这样一来,更新不仅贴近现代活动的社会属性,而且保护利用工业遗产的方式也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与此同时,老旧厂区焕新,不能满足于装修好、招来商就了事,而要在提供更优质、更精细服务上不断突破,这就需要依托于专业的市场运营主体,为老旧厂区再度焕发生机活力进行“量身定制”,最终实现“资产存量”变为“发展增量”。
让老工业厂区“活”在当下,是对历史的传承,也是城市的机遇。随着未来政策体系的完善和市场主体的加入,更多青岛老旧厂区的新故事正在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