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城融合,做强港口经济“强支撑”
近期,受红海危机等因素影响,全球港口再现大拥堵,而作为中国第二大外贸口岸的山东港口青岛港仍然保持着平稳运行,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
在海陆空铁四通八达的今天,港口何以举足轻重?
港口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和连通世界的窗口,小到鞋帽、手袋、饰品,大到列车、飞机、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几乎所有种类、所有形态的商品都可以经港口海运,比空运和陆运更具优势。
港口也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从纺织服装、电子产品、家具、机电设备等出口产品,到铁矿石、原油、橡胶等进口大宗商品,每种货物进出港的货量可以反映出城市产业规模和企业经营状况,折射出经济的活跃度。
因港而生、凭港而兴更是现代海洋城市的发展规律。全球贸易的近90%通过海运完成,全球财富的50%集中在沿海港口城市,全球35个国际化大都市中有31个因为有港口而发展起来。伦敦、新加坡、上海等国际航运中心的崛起,无不是港口、产业、城市深度融合的结果。
对于青岛而言,港口是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的核心战略资源,必须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港口为目标,进一步强化港口枢纽功能,推动港口智慧绿色转型,补齐高端航运服务短板,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
筑牢硬基础
港航业常说,吨位决定地位。青岛港也有一句引以为傲的宣传口号,“世界上有多大的船舶,青岛港就有多大的码头,你有什么货,青岛港就能卸什么货”。
巨大的吞吐量是青岛海洋经济发展的有力注脚。2023年,青岛港货物吞吐量突破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000万标准箱,分别位居世界第四和第五。最新数据显示,青岛港航线总数达227条,遍及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航线密度位居中国北方港口首位,海铁联运班列达83条,内陆港达50个,海铁联运箱量连续九年位居全国第一。
在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的新征程中,港口的角色从装卸港转向枢纽港、贸易港、金融港,从“数箱子”迈向“数单子”“数票子”,但并不意味着吞吐量就不重要了,而是要更加巩固和强化。
吞吐量的背后不仅仅有货物的大进大出,更有物流、商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是港口枢纽地位的最直接体现。如果没有足够规模的吞吐量,围绕港口传统主业兴起的物流、贸易、金融等业务也就失去了硬基础,更谈不上吸引航运金融、航运经纪、海事仲裁、信息咨询高端航运服务业态集聚。
强化枢纽功能,就要以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增长瓶颈。
去年发布的《山东省世界级港口群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的六大提升行动之首就是打造服务全球的一流港口基础设施,具体包括续建、新建、改造一系列集装箱、大宗干散货、原油、LNG、件杂货、客滚码头泊位和配套堆场、罐区,以及建成东北亚国际集装箱运输、客滚运输“两个主枢纽”,国际大宗干散货中转分拨、东北亚油品储运、中国粮食储运“三个集散基地”等。
放眼青岛,一系列港口重大工程正在加紧建设,为未来吞吐量提升打开新空间。
今年,山东港口在青岛新开工总投资521亿元的11个项目,不乏前湾港区集装箱升级改造工程、董家口至沂水新建铁路工程等百亿级大项目。尤其是在前湾港区,总投资约200亿元的集装箱升级改造工程分期开工,将对已建成的集装箱、散杂货、多用途泊位进行升级改造,为青岛港全力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建设东北亚领先的集装箱枢纽港奠定基础。
抢占新赛道
当前,航运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数字变革和能源变革。在挪威船级社与梅农经济最新发布的《世界领先海事之都》研究报告中,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方面的指标权重越来越高。
纵观新加坡、上海等城市远期战略规划,智慧绿色港口都被放在发展海洋经济的核心位置进行考量。对于青岛,智慧绿色港口同样也是“换道超车”的必然选择。前不久,青岛港连续发布了数字化转型专项规划和氢能港口建设发展规划,加速向智慧绿色港口转型。
在智慧港口等方面,青岛已经具备一定先发优势。早在2013年,青岛港就组建了以张连钢为带头人的“连钢创新团队”,开始了向世界港口科技制高点的攀登。2017年,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一期投产运营,成为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2019年,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二期投入运营,运用氢动力自动化轨道吊等6项全球首创科技成果。去年,首个全国产全自主自动化码头——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三期)投产运营。码头运行10多年来,连续10次打破世界纪录,让“中国智造”的旗帜在全球自动化码头的高峰上迎风飘扬。
青岛港的数字化转型不是集装箱码头单兵突进,而是集智集力全面突破港口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推动矿石、纸浆、粮食等货种装卸由人工操作向自动化控制转变,取得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港口信息模型(PIM)、自动化码头智能管控系统等一系列全国乃至全球首创成果。
与数字化改造齐头并进的是绿色转型。
多年来,青岛港始终聚焦运输结构低碳化、能源供给清洁化、能源消耗电气化、岸电使用常态化、绿色低碳示范化,推动生产模式绿色升级。自2019年起,青岛港启动了氢能集卡、轨道吊研究工作,氢能集卡实景运行、全球首创氢动力自动化轨道吊、国内首座全资质港口加氢站等项目,为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目前,青岛港正在联合青岛炼化推动全国最大的4000公斤加氢子母站落地,计划明年建成投用全球首艘7000匹氢电混合动力拖轮。在甲醇船舶加注这一新赛道,青岛港也准备启动码头加注设施改造。
而在港口之外,青岛还充分研判绿色燃料发展趋势,加大LNG、甲醇、氨等绿色燃料制备储运加注体系以及绿色船舶动力装备的研发,为低碳能源实船应用提供保障。
增强软实力
研究港航业还可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全球前十大沿海港口有8个都在中国,青岛港位列其中,而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前10位中,中国只有上海、香港、宁波舟山三地上榜。这是因为一座城市的航运中心地位并不完全由港口能级所决定。
业内有一个非常知名的指数,即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这个指数从港口条件、航运服务和综合环境三个维度对城市的阶段性综合实力予以评估,其中航运服务是评测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水平的核心驱动因素。青岛虽然在港口吞吐量、基础设施、运营水平等“硬实力”指标上有着明显优势,但在金融、船舶经纪、信息技术、海事仲裁等“软实力”指标上相比伦敦、新加坡等老牌航运中心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跳出港口看港口,青岛致力于在全新的维度上确立竞争坐标,做强包含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航运交易在内的高端航运服务业,将枢纽“流量”转化为经济“留量”。
比如,大宗商品指数具有价格发现和风险对冲功能,贸易企业可以借此降低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风险。新华·山东港口大宗商品指数于2021年首次在青岛发布,此后不断升级完善,涵盖铁矿石、原油、煤炭等7大品类13个指数,为港口贸易活动提供价值基准和有效参考,让港口航运、大宗商品和贸易高效联动。
近年来,青岛在航运服务业方面持续补短板、强弱项,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北方油气中心、山东国际航交所、港信期货公司、船舶交易中心等一系列产业平台陆续落地,做大做强航运交易、金融保险、大宗商品贸易等新业态,提升航运资源全球配置能力。
其中,山东港口“港云仓”平台作为全国沿海港口电子仓单业务体量最大、运营最成熟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已累计服务省内外140余家客户,办理电子仓单融资超过410笔,仓单融资量超千万吨、融资额超过125亿元;山东港口国际贸易集团开展贸易业务,全面融入原油、铁矿石、煤炭等30个货种400多家上下游企业,为地方贡献外贸进出口值超467亿元;港信期货公司发展迅速,业务品种涵盖铁矿石、橡胶等多个货品,期现联动服务功能初步发挥……
一幅港城融合的宏伟蓝图正在徐徐展开。(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