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跨越48年的手写信!83岁唐山老人驱车千里 来青岛只为寻她……
【青岛新闻网独家】
(记者 李丽涛 徐斌)
“很想见你,非常想见你,48年了,今天终于见到了!”当83岁的杨树久跨越千余里从唐山赶至青岛,在青岛市中心医院再次见到这位妻子的救命恩人,泪水不禁从眼角涌出。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河北省唐山市丰南一带遭遇7.8级大地震,城市在顷刻之间成为一片废墟,24万余人在地震丧命。与此同时,远在宁夏银川工作的杨树久也收到了一封从青岛寄来的信,从信中得知妻子王淑兰也在地震中身受重伤,被随即送往青岛纺织医院(现青岛市中心医院)治疗,而当初写下这封信的人正是救治王淑兰的医护人员——刘丽青。
48年后,当这封信再次回到刘丽青的手中,看着眼前的患者家属,这位早已退休15年的护士,收到了这份最让她感动的护士节礼物,这份跨越48年的医患情,也让在场的所有人感动。
83岁老人驱车千余里,只为当面说声谢谢
5月10日上午,青岛市中心医院来了4位特殊的客人,他们驱车千余里,从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来到青岛,只为向48年前的救命恩人说一声谢谢。
“我的妻子是48年前唐山大地震的亲历者,她在地震中受了重伤,盆骨粉碎性骨折,被转运到当时的青岛纺织医院,医院里有一位叫刘丽青的护士就是当时救治我妻子的恩人,我想再见见她。”83岁的杨树久带着儿子、儿媳和侄女,一行四人驱车6个多小时赶至青岛,来到青岛市中心医院,一心想要找到这位医护人员。
本以为时隔多年,想再找到这位护士已经很难,没想到,在医院的协助下,很快联系上刘丽青。
“当接到医院电话的时候,我感到很震惊,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患者家属都还能记得我。”此时的刘丽青早已退休15年,虽早已离开工作岗位,但再提起这段往事,刘丽青依旧历历在目。
1976年唐山大地震,当时的青岛市中心医院立即组建了3支医疗队,一支外出救援医疗队,奔赴唐山救治伤员;一支运输保障队,确保伤员的转运;还有一支院内救治队,负责对唐山转运过来的伤患进行治疗和照顾,时年22岁的刘丽青就在这支院内救治队伍中。
“今天终于圆了老伴的遗愿”
5月10日上午,青岛市中心医院特意为这段难得的医患情准备了一次会面。当48年后再次相会,杨树久和刘丽青紧紧握住对方的手,相拥而泣。
但这次见面,却少了一位重要的当事人,就是那位在地震后接受了青岛医护人员救治并一直感恩于心的患者,也是杨树久的妻子——王淑兰。正在大家疑惑王淑兰老人的去处时,杨树久遗憾地告诉大家:“老伴儿去年已经去世了。”
从杨树久的口中得知,王淑兰晚年由于身体不好,一直卧病在床,但口中却一直念叨着想要再去青岛见见恩人一面。“老伴的身体想来青岛自然是无法实现的,我也因为常年在床侧照料,实在抽不开身,一直拖到现在才有机会来道谢。”
回忆起王淑兰,刘丽青还印象深刻。震后唐山市政府立马安排了直升机将伤者转运,当王淑兰被推进医院时,是刘丽青当时接收的第二位震后伤者。“推进来的时候全身裹满了泥水,根本看不见有什么外伤,但哪哪儿都碰不得,喊疼。”经过精密的检查后才知道,王淑兰是盆骨粉碎性骨折。
青岛市中心医院当时收治了170余名震后患者,在保证医院正常运行的同时,全力支援外科医护人员,赶来协助。在那段忙得脚不点地的时期,一位护士就要管着十几张病床,对于震后的伤者而言,最难捱的不是身体上的疼痛,而是心理上的创伤,病房里常常有伤者掩面大哭。
一封跨越48年的手写信
为了安抚患者们的情绪,刘丽青想出一个写信的好办法。她一一询问病房内的患者,是否还有在唐山之外的亲友,可以为他们代写信寄过去。彼时,杨树久正在宁夏银川工作,由于各类通信方式都无法联系到唐山的亲友,很是焦急,刘丽青代写的那封信,为杨树久送去了一颗定心丸。
“我现住在青岛纺织医院外科病房211房间……在这里一切都好,请放心无念……”信中详细介绍了王淑兰自己的情况,并嘱托爱人将滞留在唐山的孩子安顿好。
收到信的杨树久立即赶回唐山将孩子安顿好,只身来青岛照顾妻子王淑兰。由于伤势较重,王淑兰在医院休养了很长一段时间,在照顾妻子的这段时间,杨树久也结识了刘丽青这位暖心的医护人员,等到伤势痊愈,夫妻二人启程回唐山前,刘丽青还特别邀请二人到青岛的家里吃饭,以尽地主之谊。
这份温暖让杨树久和王淑兰夫妻二人一记就是48年。此次来青,杨树久除了带来了妻子的照片,还专程带来了48年前的那封手写信。“这封信对我们全家来说都很贵重,这些年一直好好保存着,生怕弄脏弄丢了。”这么多年过去了,信笺纸上的铅笔字迹依然清晰可见。当这封满载着回忆的信再次回到写信人的手中时,这份48年的医患情有了新回响。
在离开医院前,刘丽青还专程带着杨树久一家人回到王淑兰当年住过的病房,尽管院内陈设早已翻新整修,但留在他们脑海里的记忆永远不会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