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影灯下绽放青春力量!记者沉浸式体验青岛麻醉手术科医护人员的一天
5月3日凌晨2时30分,刚刚结束上一台手术的麻醉医生董瑞又紧急赶到介入手术室,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的76岁老人气管插管并全身麻醉。这台急症手术持续了4个小时,当他走出手术室时,天已经亮了。在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麻醉手术科,这样夜以继日的工作已是常态。“我们这个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37岁,35岁以下的年轻人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他们奋战在守护患者生命的最前线,在无影灯下绽放属于他们的青春力量。”市立医院东院麻醉手术科主任毕燕琳如是说。今年的五四青年节,记者沉浸式体验麻醉手术科青年医护团队的日常工作。
忙碌 加班到深夜凌晨已成常态
青岛市市立医院麻醉手术科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是山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国家级麻醉学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其软硬件配置、对疑难危重病的救治水平和医疗综合实力在山东省内领先。麻醉手术科有麻醉医生39人,年龄主要在30岁到39岁之间,还有手术室护士100余人,其中一半以上的护士年龄在35岁以下。麻醉手术科作为平台与枢纽科室,承担着全院临床手术麻醉、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治疗,以及舒适化诊疗、术后急性疼痛治疗等重任。
谈起麻醉手术科青年医护团队,毕燕琳脱口而出的第一个关键词是“忙碌”。每天早上7时30分前,麻醉医生和手术室护士都会早早赶到手术室,提前准备即将开展的手术,确保当天上午9时,主刀医生能够准时手术。一台手术顺利结束,主刀医生离开后,麻醉手术团队的工作还在继续。他们要利用手术室消毒的短短15分钟,完成下一台手术的准备。“我们只有固定的上班时间,没有固定的下班时间,最多时一天要配合完成10台手术,最后一台手术结束时往往是第二天的凌晨时分。”麻醉手术科护士辛苗说。麻醉医生和护士只能利用两台手术的间隙换班吃饭,一旦手术过程中出现突发情况,他们的午饭经常会拖到晚上才吃。麻醉手术科此前曾统计,科室一个月有110人次下班时间超过晚上11时。
今年“五一”假期,麻醉手术科青年医护团队的忙碌更胜平时。麻醉医生启动24小时在院值班模式,休班医生在家里也要全天待命,随时等候手术室的电话召唤。手术室护士更是只有排班表,没有放假表,竭尽全力完成每台手术,在医疗最前线守护患者的生命与健康。
精准 分秒必争时刻守护患者生命
描述麻醉手术科青年医护团队的另一个关键词是“精准”。很多人对手术的第一印象是无影灯下的主刀医生,麻醉医生和传递手术器械的护士往往被当成“背景板”。但在主刀医生眼中,麻醉手术团队是他们能够放心“冲锋陷阵”的坚实后盾。俗话说,手术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麻醉医生每天面对的是麻醉后没有意识的患者,需要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包括术前和术后)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麻醉医生不仅要准确预估手术时间,精准计算手术所需的麻醉剂量,让患者安全接受手术并及时苏醒,更要在手术过程中及时发现异常,迅速判断病因,果断正确处理,将患者从危险边缘救治过来。”麻醉医生王杭说,以手术中患者血压突然降低为例,优秀的麻醉医生会第一时间发现患者生命体征的动态变化,根据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迅速判断导致血压下降的原因,如出血、药物过敏、麻醉过深、静脉压迫、心脏收缩能力弱、冠心病等,果断给予正确的治疗,其间稍一迟疑就可能错过最佳抢救时机,造成不可挽救的后果。
创新 推广新技术提供舒适医疗体验
麻醉手术科青年医护团队不是埋头手术室里的“手术匠”。近年来,麻醉医生不断拓展服务边界,积极推广无痛胃肠镜、无痛分娩、无痛拔牙、无痛取卵等新技术。除了中心手术室、介入手术室外,他们的执业场所遍及产科、妇科门诊、内镜中心、口腔科、眼科、生殖医学中心等科室。麻醉手术科青年医护团队还会牺牲难得的休息时间开展科学研究。“夜深人静,家人已经进入梦乡时,他们还在看文献、整理数据、撰写论文,我经常凌晨时分看到他们还在微信群里热烈讨论科研课题。”毕燕琳说,目前科室已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项、山东省自然基金项目1项,麻醉复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项目1项,仅2023年就发布SCI论文8篇,中华系列文章20篇。
护理人员也是一台手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器械护士在台上和主刀医生默契配合,巡回护士作为“大总管”,统筹安排手术室的物资和人员调配。优秀的手术室护士不需要医生过多提醒,就会提前准备好所有手术用品,包括特殊的耗材和手术器械。“我们需要熟悉手术的全流程和手术室里的全部仪器,根据医生的手术习惯和节奏,精准预判医生下一个手术步骤,在最合适的时间把合适的器械递到医生手中。”手术室护士赵慧说。
像这支奋战在“医”线的麻醉手术科青年团队一样,在全市医疗卫生行业中,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医护人员涌现,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医学创新能力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成长为守护群众健康的重要屏障,为青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汇聚磅礴的青春力量。(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