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完善创新生态,赋能海洋监测装备产业提速发展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讯 近日,山东省经海仪器设备有限公司与青岛华航环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强强联合,发挥各自在海洋资料浮标、激光雷达领域的优势资源开展联合攻关,突破了海上激光雷达测风关键技术,大大降低了海上风资源数据采集难度以及采集成本,相关成果在我国海上风电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样的联合,得益于青岛市海洋监测装备创新创业共同体的“撮合”。据悉,该共同体获批建设三年以来,已经推动增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成员单位累计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13项、省部级科技项目36项,培育科技型企业7家。
近日,由共同体建设牵头单位——山东省经海仪器设备有限公司组织,集聚来自高校院所、科技企业等39家成员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围绕“基于海洋监测装备应用场景驱动的发展模式”等话题进行了一场大讨论,为青岛市海洋监测产业发展建言献策。为了推动青岛市海洋监测装备“政产学研金服用”要素融合发展,共同体还将进一步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海洋监测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打造“人工智能+海洋”的海洋监测模式,促进青岛市海洋监测装备产业的发展。
完善海洋监测装备生态体系,形成产业发展合力
青岛市海洋监测装备创新创业共同体由青岛市科技局于2020年12月批准成立,主要围绕青岛海洋经济产业布局,充分发挥以山东省经海仪器设备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为实施主体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国家驻鲁、省属、市属涉海大院大所和其他海洋科技力量,形成互相补充、互相融合的“集团军”作战综合优势,建设由“政产学研金服用”七要素共同参与的海洋创新创业平台。成立3年多以来,共同体通过聚合资源、打造平台,完善了海洋监测装备生态体系,推动行业逐步形成了发展合力。
海洋监测装备具有观测目标多、种类和工作原理多样、工作环境恶劣、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高、生产批量小、组织生产复杂等特点,因此海洋监测装备行业的发展要靠政府但不能完全依赖政府,要靠市场但不能完全依赖市场。市科技局海洋处处长李德强介绍,针对这些特点,共同体围绕海洋监测装备行业领域构建了涵盖“政产学研金服用”各类资源的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生态和贯穿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工程技术研发、产品测试、成果转化、生产制造、市场推广销售的全链条、开放式闭环创新发展生态,推动了产业链和创新链的交叉融合。
“共同体重点布局发展各类高端海洋仪器和传感器及其周边产品,筛选、培育并赋能‘技术黑马’,储备了一批‘种子企业’,培育了一批高端海洋技术人才,推动众多生态链企业组成了持续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李德强说。例如,青岛泰戈菲斯海洋装备股份公司便充分利用“政产学研金服用”等创新要素资源,抢抓发展机遇,研制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声学释放器和水声通信机,并在多个海洋院所的科研项目中应用。
为进一步赋能行业发展,共同体还编制了海洋核心传感器与高端仪器图谱。在充分征求共同体成员单位意见的基础上,按照“可以实现(货架产品)国产化替代的仪器设备”“建议优先突破的‘卡脖子’仪器设备”“存在‘卡脖子’问题,仍需长期努力突破的仪器设备”这三类标准,对海洋水文、海洋气象、海洋生态、海洋遥感、海洋物探与测绘、海洋观测平台、辅助设备等7大类、58个小类、136种海洋核心传感器与高端仪器进行了分类梳理。通过分析、“定位”每一种仪器设备最根本的“卡脖子”堵点,该图谱为海洋核心传感器和高端仪器发展找到了更明确的方向。
汇聚创新要素,推动海洋传感器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作为耦合行业资源的平台,青岛市海洋监测装备创新创业共同体不断推动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去年,联合共同体成员单位组建的创新联合体获批海洋监测设备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依托该创新联合体,相关成员单位围绕海洋传感技术及仪器研发、智能化无人装备及平台研发、海洋监测装备性能验证与综合评估平台、海洋监测物联网及信息体系建设等四个技术方向开展创新,充分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突出资源的优化整合,“以点带面”不断提升着产业竞争力。
推动共同体成员交流合作,共同体还常态化开展各类沙龙活动,打造出开放式、集聚化的青岛海洋监测装备产业发展生态圈。例如,首次沙龙邀请成员单位汇聚一堂,探索出了“七位一体”的融合发展道路,为共同体发展探索了方向;第二次沙龙则以“推进‘三步走’战略,为海洋常规传感器国产化赋能”为主题,针对基础气象类传感器及设备,为相关装备的国产化替代找到了更加切实可行的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共同体刚刚通过了《青岛市海洋监测装备创新创业共同体创新项目管理办法》,并发布了创新项目指南征集,为共同体成员之间的深度合作构建了新的渠道。
据悉,该指南将指导开展海洋监测装备领域关键技术研究,面向成员单位挖掘共同体创新项目。“这些项目要充分发挥成员单位在海洋领域的优势和基础,合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实现若干海洋核心传感器与高端仪器的国产化替代,并进一步制定系列海洋监测装备及其相关产业的行业标准,在青岛完成成果转化落地。”李德强介绍。
面向未来,共同体还要重点从产业链、创新链两个方面持续推进海洋监测装备生态体系建设。一方面,要形成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生产企业、用户等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条,建立完善的国产海洋仪器设备研发、生产、使用环境,确保在项目研发之初即有用户和生产企业参与,并在反复的技术迭代以及“测试-应用-改进”中完善技术和产品,实现海洋传感器自立自强,着力破解海洋仪器市场失灵问题。另一方面,要通过海洋监测装备生态体系形成的横向协同创新链条,在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工程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与产业链企业协同发力,实现海洋传感器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