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动物咬伤高发,是否需要打疫苗?听听青岛市疾控中心专家怎么说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4月10日讯 春季是动物咬伤的高发期。在自然界中能够攻击人类的动物有数万种,它们利用牙、爪、刺等袭击人类,对人类造成伤害,如皮肤过敏、感染、中毒、传染病等。《全国伤害监测数据集(2021)》显示,动物致伤占全部伤害监测病例的12.4%。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被自己养的猫狗鼠兔咬伤,或在春游踏青时被毒虫叮咬,那么遇到这些情况自己怎么处理呢?今天,市疾控中心专家提醒,动物致伤与大多数伤害一样,是可防可控的。
狂犬病近年来让市民闻之色变,被动物咬伤后接种狂犬疫苗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常识。市疾控中心专家胡晓雯提醒,并不是被所有动物咬伤都要接种狂犬疫苗。
狂犬病暴露是被狂犬、疑似狂犬或者不能确定是否患有狂犬病的宿主动物咬伤、抓伤、舔舐黏膜或者破损皮肤处。春季即便是家养的宠物猫狗也容易失控,主人被咬伤或抓伤后不要掉以轻心,需要接种狂犬病疫苗。禽类、鱼类、昆虫、蜥蜴和龟等非哺乳类动物不会感染和传播狂犬病,被这些动物咬伤后不需要狂犬病暴露后免疫预防,可以不接种狂犬病疫苗。
哺乳动物中的啮齿类动物(如花栗鼠、松鼠、小鼠、大鼠、沙鼠、仓鼠)和兔形目动物(如垂耳兔、家兔、野兔)极少会感染狂犬病毒,目前也暂未发现此类动物会导致人间狂犬病。但被啮齿类动物咬伤同样不能掉以轻心,要防范另外一种传染病出血热。市民被家养小仓鼠、豚鼠或者松鼠等宠物咬伤,感染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风险很小,但要尽快用肥皂水反复清洗伤口,再涂抹酒精或碘伏消毒。若咬伤程度比较深,伤口比较大,就需要去医院处理。市民如果被咬伤后21天内出现发烧、头痛、眼眶痛、醉酒样面容等出血热疑似症状,要及时就诊。出血热同样有疫苗可以预防,而且理论上,只要未发病,接种出血热疫苗是有保护效果的,越早接种越好。但是出血热疫苗接种的适宜人群限定在16到60岁,15岁以下或61岁以上的人群是无法接种出血热疫苗的。
还有人担心被老鼠咬伤后会感染鼠疫。胡晓雯介绍,鼠疫虽然和老鼠密切相关,但真正传播鼠疫的是老鼠身上携带的跳蚤。所以,被老鼠咬伤后患鼠疫的风险并不大,被老鼠身上的跳蚤叮咬,才可能感染鼠疫杆菌。不过,鼠疫也像出血热一样,有疫区的概念,疫区之外的老鼠,它们身上的跳蚤并不携带鼠疫杆菌,所以也不会感染鼠疫。
春季是外出踏青的好时节,市民被潜伏在野外的蜱虫叮咬后往往不自知。市疾控中心专家陆润泽介绍,蜱虫常附着在人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皮肤柔软的部位,蜱虫的口器还会分泌类似黏合蛋白的物质起到麻痹和加固作用,使人类不容易察觉被叮咬。
市民发现有蜱虫咬钻入皮肤,不要用手直接接触,更不能挤破。因为这样很容易会将蜱虫的头部留在皮肤内,也会刺激蜱虫分泌更多的携带病原体的液体,增加感染风险。正确的做法是尽快用镊子取出虫体,避免头部留在皮肤内,然后做局部消毒处理,自己处理不了请及时到医疗机构处理。正确去除虫体后,还要随时观察身体情况。如果后续出现发热、头疼或者叮咬部位发炎破溃等情况,应及时到医疗机构诊断是否患上蜱传疾病,尽快治疗。(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