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头阵 当先锋 华通集团推进国企改革不拘一格出新招
青岛新闻网3月28日讯(记者 陈志伟)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作出重大部署,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根据形势变化,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谋划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行动方案。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2024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落地实施的关键之年,也是承上启下的攻坚之年。
跟着时代大潮往前走,青岛华通集团正勇当发展先锋。
在新一轮国企改革行动中,青岛华通集团动真碰硬,创新思路,不拘一格,勇当前锋,针对部分所属企业存在的问题,通过盘活存量资产、引入优质合作伙伴进行改革,充分将国企资产、资金的要素优势与民企开拓市场和经营管理的优势相嫁接,企业呈现出干劲足、业态新、活力涌等新气象。
近年来,华通集团积极落实全市发展制造业的国家战略,用好改革创新关键一招,盘活存量、创造增量,以创新资本利用方式,混合所有制改革,招商引资、承包经营等方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把优势资源和力量聚焦到实体经济上来,推动实体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实施“团队”职业经理人制度,重振“青船”品牌
近日,华通集团所属青岛造船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船公司”)再接国际造船新订单,承建全球首艘以合成氨为动力的集装箱船。该船可装载1400个标准集装箱,计划于2026年投入运营。
新年伊始,青船公司生产经营工作起步即提速、开局即争先,7日内接连完成2艘船舶下水、1艘搭载、1艘命名交付、1艘转售等生产节点,取得新年“开门红”。
青岛造船厂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与共和国同龄,作为青岛首批重工企业,它曾承担过多项国家战略,凝结着老青岛人的“航海情结”。
自2018年重整以来,青船公司由于长期自身管理薄弱、生产效率不高,陷入长期亏损的困境,无法依靠自身的经营能力恢复“造血”功能。
2023年2月,华通集团以“带资经营+授权管理+增量分配”的综合配套改革方案,创新合作机制,吸引战略合作伙伴入驻青船,合作方支付1亿元保证金并委派专业管理团队入驻,同时充分发挥合作方在船舶行业的优势,用一年左右时间止住了生产下滑、人员流失、产能消减的不利局面。
本次职业经理人制度改革有三个特点,一是职业经理人支付1亿元保证金进场,防范职业经理人的道德风险;二是从引入职业经理人向引入职业经理人团队转变,一次性引进20余人的团队,人多力量大,防范因单个人导致的“不职业”风险,团队理顺过往订单、新签订单,改善钢加工能力、分段制造周转能力、分段涂装能力等,推动企业市场化转型。三是激励和约束并重,“带资经营”控制职业经理人避免利益输送的道德风险,设立了底线,保障了国有资本的权益,“增量分配”提高了职业经理人团队的积极性。上述措施充分体现了方案设计的系统性。
改革调整合作方团队入驻一年后,青船公司的市场地位逐步恢复。2023年青船公司新接订单量跃升至全球第29位,产值突破12亿元,较2022年提升近50%,大型船舶订单排产到2027年,青船公司新签单船合同价格提高28%,单船合同额提高近6000万元,订单实现了量、质齐升。公司2023年实现收入12.4亿元。预计今年实现产值18亿元,全力恢复和提升青船公司在造船行业的市场地位。
两次主动转型,德铠重工延伸出战略新兴产业链
推动国有企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鲜明导向。
做强实业,优化产业布局,华通集团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积极践行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使命,发挥国有资本引领作用,主动融入全市24条产业链,助力全市产业基础高端化、产业链现代化和产业生态集群化发展。
原青岛德铸特钢有限公司始建于1965年,是一家专用设备铸钢零部件制造企业。近年来,由于技术能力落后、运营管理效率低,出现产能利用不足、传统产品效益低下等问题,2021年,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在此情况下,华通集团及时调整思路,以德铸特钢前期投入形成的厂房、设备等资产,吸引民营企业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嫁接合作方成熟的技术和市场资源,合作开展生产六面顶液压机高端装备制造项目,成为国内外少数能组织大腔体六面顶液压机的全产业链企业,企业实现了“从传统冶炼铸造企业向高端成套机械装备制造企业”的第一次转型。
后续,在对产业链的调研中发现,受光伏、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制造等行业快速增长驱动,下游产品工业金刚石产品的市场需求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且青岛本地也有诸多企业大量使用工业金刚石耗材。鉴于工业金刚石具有生产周期较短、属大宗商品等特点,企业创新蹚出了“养机厂”新业态,即利用闲置厂房招商,吸引外部资本投资就地生产金刚石,开始了从生产销售设备向全过程提供技术、工艺、管理运营等服务转型。
2023年6月,企业吸引到第一家“养机厂”投资商,成功生产出金刚石单晶和培育钻石毛坯。开展系统化招商,对有意工业金刚石生产的行业投资者开展产业链招商,一方面充分发挥六面顶液压机作为“工业母机”具有标准化生产、单个货值高、投资回收周期短的特点,以成套设备租赁作为固定资产投资,另一方面以成熟的工业金刚石生产工艺技术和综合配套服务提供生产性服务。目前企业已与徐州、苏州等埠外投资者的达成合作,完成从“设备生产制造商向生产技术服务商”的第二次转型。
2024年1月24日,企业正式更名为“青岛德铠重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铠重工”),以全新的名称和面貌投入市场怀抱,并打通全产业链形成平台运营模式,通过吸引各路战略合作者入驻,形成了集高端装备生产制造、合金材料生产、供应链业务、超硬材料生产为一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链。
设置严选条件,电站阀门通过混改转入新赛道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和关键环节。国企混改,混改主体的选择即“谁混”是前提,引资对象的选择即“和谁混”是关键,混改模式的选择即“如何混”是重点,治理体制与经营机制的完善即“如何改”是本质,战略混改的动机成为关键。
如何从市场上识别战略投资者的动机是个难题。华通集团识别战略投资者的动机从设置条件入手,在电站阀门的引资过程中,坚持必须以发展壮大电站阀门的业务为根本目标。
在青岛电站阀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电站阀门”)的混改实践中,华通集团在混改过程中通过设置严格遴选条件,筛选能够为企业带来强链延链拉动的产业资本,以混改释放国企带动力。
电站阀门建于1965年,后因产品单一,创新不足等原因,企业经营较为困难,2003年、2013年曾经历两次破产重整。为保住老品牌,实现老国企振兴,华通集团为企业增资引战,实施混改,吸引战略投资者,引入外部资本解决了困住企业多年的发展问题。
华通集团首先通过重组电站阀门,剥离了土地、房产等不动产,将经营业务相关的流动资产和企业的生产管理团队作为混改引战的资产标的,这种交易结构设计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一些对房产土地有兴趣而忽视公司经营的战略经营者入局,为电站阀门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项目成功引入外部战略投资7460万元,未来规划用于扩建厂房、购买生产设备、改进生产工艺,向附加值更高的核电领域进军,华通集团产业版图中再添一个战略新兴产业方向。
这是华通集团聚焦“存量变革”,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把城市更新和培育新质生产力、把激活存量与增量发展结合起来的典型案例。
“剥离了老国企的土地和房产等不动产,是为了让投资者看清,只有经营好才能收回投资,投资者唯有一路向前搞好经营一条出路,让投资者聚焦产业,让怀有其他目的的投资者望而却步。”华通集团产业发展中心总经理陆治刚说。本次混改既能解决企业订单问题,促使企业向核电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又能实现电阀经营团队向职业经理人转换,还解决了国企历史债务问题,实现了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敢为人先,“一企一策”探索地方国企改革新路径
活力和效率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问题。在国企改革实践中,青岛华通集团以敢为人先的勇气,探索出了一条地方国企独特的成长发展路径。
——通过对整个供应链中资产、资金、设备、技术、营销、生产、运营、物流等不同的要素在国企、民企不同主体下进行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国资资源优势+民企机制活力”的双重优势,最终实现了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激活国有资产、活化国有资本、提升国有资本运营效率、实现保值增值的功能使命。
“十四五”期间,华通集团将围绕存量资产盘活做足文章,扩大对存量资产的概念范畴,对所属企业经营现状逐户分析,“一企一策”开展关停并转、改革调整工作,通过“创新资本利用方式,开展混合经营模式”,以“土地、厂房、设备”招商,探索出一条盘活存量资产、激活要素的新旧动能转换新路径,促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提高国有资本竞争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华通集团将继续深入开展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动重点产业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招引,优布局、稳增长、提效率,以更强责任更严标准在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中打头阵当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