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如何防病强身?听听青岛市疾控中心专家怎么说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3月1日讯 雨水节气过后,寒气未退,湿气至,如何才能让阳气顺利生发,从而达到防病强身的目的呢?今天上午,青岛市疾控中心发布健康建议。
“草长莺飞二月天”,春天万物都在推陈出新,焕发生机。人体的元气也在推动体内气血向外走,是发陈、排浊的黄金期。现代人身体通透的比较少,过量的食物、长期不运动、过多的情绪压力都会让身体产生淤浊。人们养生应该珍惜这一年一次的“发陈”机会,让春阳之气能够宣达,气血运作更加顺畅。
如果能在人体生机最为旺盛之时,顺时调养,则事半功倍。不仅能让春阳之气宣达全身,还可以将体内长期积攒的病邪浊气排出,身体得以通透、洁净,让人看起来容光焕发,也为一年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寒湿为阴邪,最易损伤脾胃阳气,阻碍脾胃升降之枢。脾胃可以说是每个人内脏调理的中间站,连接着你的胃肠与外部能量的置换,对于能量的转化与消耗起着重要作用。脾不能升清,胃不能降浊,脾胃运化失职,人们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或大便不爽等症状。当脾胃虚弱,身体也会随之表现出来一些症状,比如:厌食、身体消瘦、面色苍白、血气不足……这样就会导致人体新陈代谢机能下降,浑身乏力,四肢没劲。
市疾控中心专家于红卫建议,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调理来增强阳气生发能力。
首先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这个季节饮食应以平性为宜。应少吃酸味,适当吃甜味,以养脾脏。粥被古人誉为“天下第一补人之物”。应适当多喝粥以养脾胃。粥以米为主,以水为辅,水米交融,不仅香甜可口,便于消化吸收,而且能补脾养胃、去浊生清。平常吃饭时要注意细嚼慢咽,食物被充分咀嚼,才能更好地吸收,减轻脾胃负担。一口饭建议咀嚼20次左右,吃饭慢一点,早餐吃15到20分钟,中、晚餐最好不少于30分钟。另外,晚餐要尽量少吃,因为如果晚餐过量,则可能造成消化不良的症状,还会影响睡眠,“胃不合则卧不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春季要补肾气养肝血
中医讲“肝肾同源”,肝血是由肾精所化而成的,补肾同时也能养肝血,增强肝藏血功能。肝主疏泄,调气机,有助脾胃运化,因此养肝血是调气血的根本。科学研究发现,人在睡眠时,进入肝脏的血流量是站立时的7倍。肝脏血流量的增加,有利于增强肝细胞功能,提高解毒能力。因此,切忌生气、熬夜,也不要让身体过度劳累,防止耗伤气血。
饮食调养可多吃如芹菜、莲藕、菠菜、西红柿等,也可以适当进食桑葚、乌梅、黑枣、葡萄、龙眼等水果,另外可以合理搭配食用糯米、黑米、高粱、黑芝麻等粗粮。少吃酸味食物,因为酸味食物具有益肝敛肝的作用,不利于肝气的宣泄生发。
雨水过后要远离寒邪
雨水季节到来预示着漫长的寒冷季节即将走到尽头,尽管气温缓慢回升,但这个天气冷热不定,依然是一年中寒潮出现较多的时候。春寒料峭,湿夹寒而来,人就容易感邪而致病。当外界的湿寒阴邪入侵人的身体时,也是容易引发脾胃虚弱的,而且虚寒体质的人还更容易受到伤害。“春捂”是必不可少的。穿衣遵循“背暖、肚暖、足暖,头和心胸要寒”的要领,以手脚暖、后背无汗为大原则。“春捂”也并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而是要衣物增减视天气的变化情况而定。在家要忌食寒凉。尤其体弱、老年人气血常不足,常温的食物对于这类人群来说就等于寒凉食物,因此要更加注意。
选择适合的运动适当运动
运动是调养气血必不可少的环节,有助脾胃将营养物质转化为气血,让人吃得香、睡得好。但身体活动对健康的影响取决于活动方式、强度、时间和频度。适量的身体活动有益于健康。身体活动的原则是:动则有益、贵在坚持、多动更好、适度量力。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呢?专家建议,首先要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比如有氧运动有步行、慢跑、跳绳、骑车、打太极拳(剑)、小运动量球类运动、部分全民健身器械锻炼等。
其次要选择适合的运动量,以自身不出现痛苦的感觉或主观感觉用力有点吃力为界限,这一点对高风险人群尤其重要。在运动中,只要出现不舒服的异常感觉,如憋气、胸闷、胸痛、头晕、头痛、眼花等,就要减少运动量或马上停下来,并及时就诊,弄清原因后,再确定能否继续运动。
第三在适合的时间运动。每个人外出运动的具体时间,可以根据季节、气候、身体反应及作息习惯,灵活安排。如果选择晨练,应等天亮、气温升高、污染物扩散后,再开始运动。另外,每次的运动时间,可以从10分钟开始,以后按照5到10分钟的递增量,循序渐进地增加到1小时左右为佳。运动频率为隔天或每天运动1次,每周不少于3次。只要没有身体不适,就要尽量坚持,这样运动干预的效果才能得到较好的巩固和提高。
最后在适合的环境运动。只要天气条件允许,最好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到绿树丛中,到江河湖海之滨等自然环境中运动,可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温馨,更有利于身心健康。
当以上几个方面做到后,随着运动时间的积累,体内经络的通畅性会不断得到改善逐渐恢复,气血运行就会顺畅充盈,被耗散掉的阳气,就会逐渐变得饱满充实。
于红卫特别提醒,要特别注意以下5个看起来很放松的行为,其实很耗损气血。
经常刷短视频,中医认为“久视伤血”,这里的血就是肝血。眼睛能看得清楚,全靠肝血滋养和肝气疏泄。如果肝血不足了,眼睛就容易干涩。有的人看短视频一看数小时,过度用眼会调动更多的肝血,加上久坐不动,容易出现气血瘀滞。专家建议,少看电脑手机,多搓眼睛。
老躺着想事情。“思伤脾”,思虑过度会造成脾的运化失常,时间长了,脾气虚弱,气血化生就会不足。思虑过度还会伤心神,出现心悸、健忘、失眠等症状。专家建议只要“精神内守”,内心清净,不拘泥于琐事,便能活得健康。
泡脚出一身汗。睡前泡泡脚,暖身助眠,但如果因为水温高或泡脚时间长而出大汗,这种做法就很伤身体了。因为身体过热会导致阳气升发,气血外张;泡至出大汗,更会加重津液耗损,使气血变得亏空。专家建议,泡脚的水温不要超过40℃,时间最好控制在20分钟以内,至身体微微出汗即可。
边吃饭边追剧,不少人吃饭时会打开一个下饭剧,边吃边看,看起来很惬意,但这会导致注意力被吸引,让未充分咀嚼的食物进入胃里,加重胃肠运化负担。专家建议,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大家吃饭时不妨放下手机,细嚼慢咽感受食物的美味。
一躺躺一天。“躺久了感觉浑身没劲”不是错觉。中医认为“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下班回家在沙发上一躺数小时,周末或节假日久躺不动,其实都很伤气血。专家建议“动则生气”,只要动起来就有好处。休息日尽量不要一躺躺一天,平时不久坐,连续静坐不要超过50分钟,哪怕起来接个水也可以。(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