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 忙碌与坚守是一种别样的“年味”
24小时巡防勤务,守护青岛“北大门”
青岛高速交警开启“春运模式”护航出行安全
处于青岛、烟台、潍坊三市交接处,冬季气温低,雨雪、团雾等恶劣天气多;管辖荣乌、新董、荣潍、青新、沈海等5条高速,路况复杂,车流、人流、物流流量大,尤其是过境危化品大货车多……这是距离市区最远的交警大队——青岛潍莱高速交警大队面对的实际情况。正值春运返乡高峰期,高速交警启动“春运模式”,全力做好道路保安全护畅通工作。
2月7日5时,天还未亮,由于前几日的强冷空气影响,平度市的气温降至-7℃,而体感温度更是在-10℃以下。虽然寒意阵阵、冻得发抖,平度南村镇一处家电产业园内却人声鼎沸、暖意十足。大家拖着大包小包,在青岛潍莱高速交警的护送下,坐上了公司为他们准备的“专车”,启程返乡。凌晨5时30分,随着潍莱高速交警大队二中队中队长张险峰的一声“出发”,17辆满载返乡过年员工的大巴车徐徐驶出产业园。
潍莱高速交警大队二中队中队长张险峰登上大巴车嘱咐司乘人员安全出行。
“2月6日晚,我们从平度市南村镇政府了解到,辖区一家企业统一安排工人返乡过年,有17辆大巴车需要从沈海高速南村收费站上高速。正值春运,车流量大,为保障返乡人员的道路交通安全,潍莱大队立即部署警力于2月7日一早在南村收费站执勤疏导交通。”潍莱高速交警大队大队长曲海青介绍,车队出发前,交警还对负责承运的驾驶人一一进行了交通安全教育,并登上大巴车检查灭火器、安全锤等设施配备,叮嘱返乡人员规范使用安全带,同时送上了新年祝福。出发后,警车将车队护送至高速公路入口,确保他们踏上平安、顺畅的回家路。
春运,对大部分人来说意味着团圆;对交警而言,尤其是高速交警,却是一份坚守和责任。“春运期间客货运输强度大、公路流量高位运行时间长,为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大队启动‘春运模式’护航。”曲海青告诉记者,围绕重点路段节点、重点车辆、重点违法行为、重点时段等,交警部门作了部署,自春运开启,大队实行24小时巡防勤务,适时启动南北两防区协防机制,各中队执行每日昼夜各一班巡逻勤务,最大限度把警力摆到路面、推上一线。
从潍莱高速交警大队驻地向西北方向继续行驶70多公里,便到达青岛最北端的交警中队——潍莱高速交警大队三中队。“我们的管辖高速与潍坊、烟台接壤,是环渤海湾经济圈和山东半岛加工制造业基地中心地带,运输车流量大,交通秩序维护保障任务繁重。”三中队副中队长马林告诉记者,由于距离青岛市区甚至是平度市区太远,他们工作时一般要看潍坊的天气预报,参考昌邑的天气情况。
也正因为辖区位置靠近烟台、潍坊,冬天雨雪、团雾等恶劣天气较多,对春运影响较大,“一旦预告有雨雪,我们基本就要昼夜不眠,第一时间调度检查清雪除冰应急物资准备情况,还要联动路政养护部门及时作业。”马林说。
春运历来是人员流动和货物运输的高峰时期,特别是今年春运,春节假期长、群众出行意愿强烈,存在道路出行风险增多、客货运输风险加大、活动集中风险加剧、恶劣天气风险突出等风险特点。记者从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获悉,针对存在的安全风险,交警部门科学部署,强化路面秩序管控、安全隐患防治、恶劣天气处置、交通安全宣传,“春运交通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和团圆,青岛交警将不折不扣地推动春运交通管理各项措施落实落地,全力维护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稳定,为市民安全顺畅出行创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副支队长陈澎表示。(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梁超 图/文)
严把质量关,守好节日“米袋子”“菜篮子”
一线市场监管人员别样“忙年”
年关将至,年味愈发浓郁,市民买年货热度持续高涨。位于即墨区通济街的大润发超市人气渐旺起来,鲜嫩的蔬菜、香甜扑鼻的水果、品种丰富的干果等,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超市销售人员忙着上架各类年货,顾客们拎着购物袋到处挑选商品,收银处排起了长队。
“这个价签最好加一个箭头指示,不然容易让消费者混淆,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纠纷。”“保健品一定要放在专区,不要混在普通食品中。”上午9时,即墨区市场监管局通济市场监管所执法四组组长侯金萍带领执法人员,对大润发超市开展节前监督检查,食品价格、食品安全、食品供应以及特种设备安全运转等是检查重点,尤其是对米肉蛋菜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重点监控,指导商户做好明码标价,同时严防过期、变质等不合格的食品“混”入百姓餐桌。
“守好市民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是市场监管部门的重要职责,春节前后是市民购物消费的集中时段,越是关键时刻,越需要我们去坚守。”侯金萍告诉记者,为保障春节市场的食品安全,他们重点对农贸市场、超市销售的肉类、水果、年货等商品进行检查,同时督促各超市、市场业主、经营者严格把好商品质量关。
通济市场监管所执法人员在超市检查食品价格。
从超市出来,侯金萍又和组员黄俊丛匆匆赶往水上公园检查游乐设施运行情况。寒冬腊月,公园内玩耍的人并不多,但对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的安全检查却不能放松,执法人员仔细查看了游乐设施有无定期检测、维修,日常检查记录是否完整等,事关设备安全的每一项内容都一一检验。
查看消毒记录、食品样品存放、索证索票落实情况……侯金萍和同事完成在德馨新华托管中心食堂的检查工作后,已过了中午饭点。回到监管所时,十几份需要当天处理的投诉举报案件已堆放在桌子上,一个下午时间根本处理不完,加班加点是不可避免了。
商家们忙着节前挣钱,市民们忙着购物过年,侯金萍等一线市场监管人员也在“忙年”,为的是让市民过一个安心、祥和的年。在刚刚获评全国首批“五星市场监督管理所”的通济市场监管所,执法人员已连续多日奔忙在辖区农贸市场、商场超市、餐饮店、药店等重点场所。“春节前的一周往往是我们最忙的时候,除了每天要处理大量投诉和举报案件外,还要开展各类专项检查,力保消费者能过一个平安的春节。”通济市场监管所所长李忠义表示,春节期间食品购销旺,消费种类多,大众聚餐激增,是市场监管领域安全风险集中、问题易发的时期,他们的工作也要跟上。
位于即墨主城区的通济市场监管所,也是即墨区最大的市场监管所,辖区商圈密集、店铺众多,拥有市场主体多达6.5万户,占全区近三分之一,其中大中型商超10个、农贸市场3个,仅2023年办理投诉举报案件就达1.2万多件,占全区投诉量的35%。然而就是这个只有33名工作人员的基层监管所,充分发挥了“通心协力”的团队精神,在履行市场监管责任的同时服务好市场主体,全力做好节日消费市场稳价保质工作,维护市场安全、守护市民平安过年。(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吴帅 文/图)
“春节期间不放假,加班加点赶订单”
青岛东橡科技新材料项目一期稳定运转、二期开启试生产
走进位于平度市南村镇的青岛东橡科技新材料项目一期车间,一派忙碌场景映入眼帘:车间内,自动化生产线有序运行,工人们正加紧赶制出口瑞士、希腊等国家的高强力输送带;车间外,进出拉货的车辆络绎不绝,工人们用叉车将新下线的产品装运上车,销往世界各地。
在项目二期工厂,整洁宽敞的现代化厂房内,密炼、压延、成型、硫化4个车间,边调试设备,边展开试生产。“项目二期提升了生产线自动化水平,实现了产品升级换代,公司年产输送带将达2.1亿平方米,用工1000余人,是亚洲高强力输送带产能最大单体工厂,排全球前三,出口量占全国50%以上。”临近春节,青岛环球输送带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坤辉一边忙着指挥工人赶制订单,一边向记者介绍情况,“我们的订单都排到半年后了,市场需求量挺大,只能安排工人加班加点向前赶,春节期间也不放假。”
工人在东橡科技新材料项目二期调试设备。
青岛东橡科技新材料项目是省重点项目,由青岛环球输送带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30亿元,占地780亩。其中,项目一期用地260亩,已于去年1月竣工投产;项目二期占地520亩,目前进入试生产阶段,计划春节后正式投产。青岛环球输送带有限公司创建于2011年4月,是国内专业生产多用途橡胶输送带的大型企业,主要生产各种规格型号的高耐磨输送带、耐高温输送带、阻燃输送带、环形输送带、花纹输送带等高强力输送带。
“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原有产能已不能满足需求,必须扩大投资规模。我们投资这个项目前,到多地考察过,最终决定还是在青岛投资,看中的是这里的营商环境和发展机遇。”李坤辉介绍,企业生产的输送带主要应用于钢铁、水泥、港口、码头、煤炭、焦化、化工、矿山、砂石骨料等行业,对耐磨、耐高温、耐寒、耐热和高强度等有着极高要求。“我们围绕这些行业难题,通过不断研发来实现技术突破。企业持续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力度,建立专项基金,预研一代、研发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不断突破核心技术难题。”李坤辉说。
为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误差,企业还自主开发了数字化平台,将原材料采购、入库、采集、调用、补货、出仓、密炼、硫化、质检等形成一整套流程,大幅简化了生产人员和仓库保管人员繁琐的登记和材料追踪过程。为保证产品质量,企业还新装备管状输送带横向刚度测试仪、胶带成槽度试验平台、微机控制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耐臭氧测试仪等价值1000余万元的先进检测设备50余台。“我们坚持‘两条腿’走路,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在国外有50多个销售点,在国内每个省市都有销售处,今年销售额稳步提升。”李坤辉介绍,在走出去拓展线下销售渠道的同时,企业还积极开展线上营销。
“外贸业务人员每周都会和客户开展一场线上视频交流,为客户解答产品信息,了解国外市场变化与客户需求,及时与客户沟通在手订单的生产和发货状态。”青岛环球输送带有限公司外贸负责人贾文元说。该公司出口产品主要销往澳大利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新拓展了孟加拉国、津巴布韦、肯尼亚、刚果、保加利亚、瑞士、希腊、伊拉克、阿根廷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销业务量也稳居中国橡胶分层输送带出口首位。下一步,该公司将不断做大做强,为南村镇打造全球最大高强力输送带生产基地作出新贡献。(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德银)
增粮,就是攥住了“稳稳的幸福”
即墨区蓝村街道万亩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带动农户在绿色生态下“共富”
即墨区蓝村街道万亩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内,连片的田地一眼望不到头,土壤松软潮湿,嫩绿的麦苗从土地里探出头来,构成了一幅无声却极具生命力的作物生长图景。
临近春节,这本是乡村农耕生活一年到头来最清闲的日子,但田间的静谧却被一个忙碌的身影“抢占镜头”——只见他在田地间来回穿梭,一会蹲下查看铺设的管道,一会研究起手中的水泵,脚上一双运动鞋尽是泥泞。
即墨区蓝村街道万亩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内,王德生(右)与街道工作人员展示新上的设备。
这个人是这片绿色增粮先行区建设的“主心骨”,蓝村街道壮武新村党委书记、主任,青岛春秋永旺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德生,这片万亩示范区的建设主体便是青岛春秋永旺种植专业合作社。
建设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是青岛粮食产能提升的“答题思路”。自入围成为青岛首批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后,壮武新村这片土地便沸腾起来。“我们要达到主粮作物‘吨半粮’的要求,就要想方设法提升单产。”王德生说。
在王德生看来,提升单产,要有一套系统打法。因此,他邀请了青岛农业大学等涉农高校专家指导,围绕“土壤健康、植物营养、绿色防控”三大核心点,建成一整套绿色增产技术模式。一套模式下来,不但地力提升,示范区内化肥、农药施用量保持“负增长”,重大病虫危害损失率也控制在5%以下。
“示范区成方连片,每到播种的时候,大型农机开进去,两天时间就能完成任务,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成本。如今,示范区内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到100%。”规模化种植的万亩示范区,最适合农机“大展身手”。示范区添置了播前播后双镇压播种机、精量播种机、卫星平地机等先进农业机械,提高了播种环节质量,提升了亩穗数;添置了植保无人机和测绘无人机等智能化设备,“主攻”病虫害精准防治和低空飞行人工辅助授粉;烘干塔则节省了运送成本,成为玉米、小麦收获期的好帮手。经过一年的努力,2023年,核心区单产较往年提升20%-25%,超过“吨半粮”水平。
王德生介绍,示范区创新了家庭农场方式,如今已“生长”出了12个家庭农场,农场主以每亩1200元的价格承包,合作社为其提供统一的种苗、农资和收购服务。伴随着单产提升,农场主们的“腰包”空前“膨胀”。农场主刘义绪告诉记者,他和妻子经营的家庭农场规模为280亩,2023年收入达到30多万元。
王德生坦言,作为一名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每天与农田、农民打交道,他经常思考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只有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创造出更多价值,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才是最终解决之道。”示范区所在的6个自然村成立了“共富公司”,立足示范区实际,打造产供销全链条农业生产新型生态环境,带动区域内农户实现绿色生态下的共富。
青岛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建设不但为王德生提供了“集成发展”的思路,还带来了政策的“集成支持”。高标准农田、绿色高产高效、农机培训等政策纷纷向示范区倾斜,为其提供真金白银的支持,这是示范区发展最有力的保障。
如今,在青岛,各市级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正如蓝村街道万亩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一般,在协同推进产能提升和结构优化方面跑出了加速度。这其中,有政策的支持,亦离不开示范区自身的努力——2023年秋收季,6.25万亩玉米绿色高产示范田平均亩单产达到747公斤,较一般大田平均增产20%以上。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联合下文,支持区(市)开展7个万亩绿色增粮示范区建设,对示范区内高标准农田的改造提升,亩均补助标准提高到3000元。(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张晋/文 邢志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