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APP

打开

频获国际“大单”,“青岛造”船舶加速驶向全球

2024-01-08 22:04    青报观象山

在船舶更新换代的超级周期下,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已经成为全球航运业的“关键词”。青岛的企业、院所抓住机遇,正以“组团”的方式参与全球竞争。

在刚过去的一个月,青岛频频获得国际造船业“大单”——

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简称“北海造船”)、比利时船东CMB、中船发动机有限公司(简称“中船发动机”)、Winterthur Gas & Diesel Ltd.、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青岛双瑞”)五方共同签约,全球首条21万吨氨双燃料散货船预计2026年在青岛交付;

image.png

全球首套船用氨燃料供给系统签约仪式现场

北海造船联合中国船舶工业贸易有限公司为韩国H-Line公司建造的21万吨LNG(即液化天然气)双燃料散货船成功交付;

北海造船联合中国船舶工业贸易有限公司,与日本株式会社商船三井、新加坡东太平洋航运公司分别签署3艘21万吨LNG双燃料动力散货船和4艘21万吨氨Ready散货船建造合同……

密集落地的合作项目、热火朝天的制造场景,都在彰显着青岛在全国乃至全球造船业领域的引领力。通过发挥资源优势、拉长产业链条、加强产业配套,青岛的造船业正加强自主创新,强化数字赋能,推动绿色转型,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全球市场竞争力。

01

向新、向“绿”

过去百余年间,全球造船业“龙头”不断更迭,从欧美到日本再到韩国。而中国真正“入局”国际造船市场,是1981年中国船舶工业自营出口的第一艘按国际标准建造的散货船——“长城号”。此后数十年间,中国造船业奋起直追,在国际上的显示度越来越高。2010年,以载重吨口径计算,中国首次在造船业超过韩国,成为世界第一。

近年来,受碳中和战略影响,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航运新规对船舶碳排放有了更严格的要求,全球船舶温室气体排放量将逐步降低,至2050年实现零排放。据全球海运估值和情报龙头Vessels Value统计,截至2022年,全球现役船队中超过75%的船舶不符合相关碳排放法规。应用低碳、零碳替代能源是实现航运领域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必由路径,LNG、甲醇、氨将成为最主要的替代燃料。

是挑战,更是机遇。在造船技术方面,青岛以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为“支点”,不断产出大国重器。世界最大吨位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P70”、全球最大40万吨新型矿砂船、全球首座十万吨级1500米超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这些成果引领着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向国际最高水平迈进。

image.png

北海造船全景

在新能源燃料系统布局方面,北海造船已具备年交付16条LNG船的能力,在全球处于第一梯队。截至目前,该企业手持订单共计61艘船舶,合计115.57万载重吨。其中,绿色燃料船舶43艘,占总订单数量的70.5%。据悉,同样规模的一艘船舶订单,安装传统发动机的订单价为7000万美元左右,而安装LNG、氨等新燃料动力系统后,订单价便能提升至约9000万美元。

02

“组团”出击

青岛2022年造船完工量占全国近6%,这与产业链上的协同发力密不可分。从顶层设计上,青岛将海洋装备产业列入全市实体经济振兴发展做大做强的7大优势产业链之一,形成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态势。

在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示范基地内,不仅聚合了北海造船、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中国石油海洋工程(青岛)有限公司等船舶海工龙头企业,还吸引了中船发动机、杰瑞工控、海西重工等一批配套企业,以及中国船舶集团海洋装备研究院等创新载体。

当北海造船接到来自船东的订单后,中船重工船舶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简称“民船中心“)根据订单要求进行总体方案设计、中船发动机为船舶打造“心脏”、北海造船进行生产设计……这样集聚发展的态势,让北海造船速度大幅提升。

image.png

青岛双瑞生产车间。耿婷婷 摄

所谓“组团”不仅是物理空间集聚,更是强强联合、协同发展。目前,北海造船、与中船发动机、青岛双瑞等正携手,为比利时船东CMB打造全球首套氨燃料动力散货船供应系统。此次,青岛双瑞得以参与其中,离不开北海造船的大力举荐。青岛双瑞自2017年开始布局船用清洁能源供应系统领域,陆续开发船用LNG供气系统、船用甲醇燃料供应系统、船用氨燃料供应系统,提供船舶减排整体解决方案。“签订协议之前,船东有一家氨燃料系统的意向供应商。”北海造船副总经理谷克超说,“但我们判断,相比之下,青岛双瑞在技术、人员稳定性以及应变处理能力等方面实力更强,更有助于项目稳步推进,因此多次向船东推荐,促成了此次合作。”

对于整个产业链来说,上下游协同也是“组团”的要义。例如,致力于为船舶打造各类新燃料供应系统,青岛双瑞主动承担创新风险,与上游企业协同完成对低温橇块、换热器、阀门等多个关键器件的研发。这不是简单的“买卖”过程,而是大企业带小企业,进而带动全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迈进的过程。

通过“抱团”,青岛船舶企业为我国船海产业绿色发展提供“青岛方案”。例如,近年来,仅比利时船东CMB就陆续在北海造船下单订造26艘绿色节能型的21万吨散货船,其中,部分船舶将直接应用氨燃料这一引领绿色航运的零碳燃料。

03

奔向未来

向深海进军,向未来布局,青岛致力于为我国造船业打造更可靠、更智能、更低碳的动力系统。

为此,青岛支持在相关领域打造创新平台,汇聚产学研用创新主体,集中力量“办大事”。不久前,青岛获批4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其中“山东省船舶动力技术创新中心”位列其中。该中心由中船发动机牵头建设,聚焦船舶与海工装备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以研制甲醇、氨等清洁燃料船舶发动机、改善矿物燃料船舶发动机为方向,推进燃料供给系统、排放后处理系统等核心技术开发,打造集储运、供给、燃烧、排放、监控为一体的船舶排放污染物控制技术集群。

image.png

中船发动机生产车间。耿婷婷 摄

去年揭牌的山东省船舶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则由中船船舶集团海洋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中国海洋大学、北海造船等62家单位共同建设。该共同体将立足船舶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等发展挑战,建立全产业链协同体制机制,解决单个创新主体“干不了、不愿意干、干了不划算”的问题,促进船舶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

创新研发是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去年,在青岛市科技局的争取下,“船用 LNG、氨气、甲醇双燃料供给系统开发”项目获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立项。项目由青岛双瑞牵头,获得1450万元的支持额度,为青岛研发新能源系列的高附加值船型增添底气。

2023年底,青岛市政府与省科技厅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其中提到,双方围绕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共同助力加快山东省船舶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等项目建设,推动海洋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现在,北海造船订单中新能源动力系统船舶比例超过70%,中船发动机去年全球双燃料发动机订单占比已突破40%,青岛双瑞在新燃料供给系统方面实现全球领先……政策支持、平台聚势、企业联合,更多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正从青岛启航,加速驶向全球。

(作者 耿耿)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精彩推荐

促改革提升,32项青岛自贸片区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市推广

2024-01-08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唐山路立交桥驶入施工“快车道”,与重庆路加速互联互通

2024-01-08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山东省政府发布一批人事任免

2024-01-08    闪电新闻

2023这组反腐数据,传递正风肃纪新变化!

2024-01-08    新华社

青岛海事法院公开宣判船舶碰撞引发的重大责任事故案

2024-01-08    青岛新闻网

青岛市“荣军康养”工程走进交通警察支队市南大队

2024-01-08    青岛新闻网

山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工作的若干措施》

2024-01-08    山东省政府网站

文明青岛随手拍|报料一个点,整改一大片,薛家岛街道清理卫生死角17处

2024-01-08    青岛新闻网

查看更多

青岛新闻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