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化 青岛12个典型案例“打样”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2月17日讯 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是发挥青岛海洋特色和比较优势,形成新质生产力、促进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重要前提。为进一步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切实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市海洋发展促进中心近日梳理总结了38个青岛市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案例,并择优公布12个,旨在为全市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现实指导和参考。
12个典型案例涉及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和涉海材料制造业,集中展现了青岛在重点海洋产业领域海洋科技水平及成果转化成效。
刺参“参优1号”育繁推技术体系建设及产业化示范项目由青岛瑞滋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黄海水产研究所开展,双方采用联合申报科技项目、企业委托研发、专利技术转让、企业创新平台建设等多种模式,形成“责、权、利”清晰,科研与企业上下游联动的合作局面,培育出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的“参优1号”国审水产新品种,苗种市场占有率超30%,建成全国首个国家级刺参良种场,实现了“技术研发、示范应用、转化推广”的目标。
高质牡蛎“海蛎1号”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项目是由品种培育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需求方贝类种业龙头公司、中间养成和成品养成企业,在牡蛎核心产区乳山合作转化的典型案例。在转化方面,一方面采用协议定价的方式签订500万元合同,主要收益用于后续团队的研发经费;另一方面与乳山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定,推动科研成果规模示范。据统计,乳山市2018年—2022年累计推广养殖3.8万亩,生产“海蛎1号”商品贝4.56万吨,产值7.65亿元。
石斑鱼速生抗逆新种质创制及产业化应用项目由黄海水产研究所联合相关企业开展,主要通过技术合作的方式进行,科研单位主要负责石斑鱼育种技术研发、新品种培育及推广,合作企业主要协助开展石斑鱼新品种大规模繁育及产业化示范推广。据统计,该项目培育出的2个石斑鱼新品种“云龙石斑鱼”和“金虎杂交斑”,已在我国沿海地区广泛推广养殖,养殖产量占石斑鱼产量的15%以上,累计产生经济及社会效益达30亿元。
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2.0版项目由青岛国信集团牵头开展,是依托“国信1号”建造运营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设计,形成养殖工船2.0版标准化版型,实现生产效益大幅提升。在转化方面,青岛国信集团充分利用前期搭建的“科技+资本+产业”模式,联合各合作单位,加快重大创新装备和技术的应用及产业化,项目所涉“国信2-1号”“国信2-2号”已开工建设,预计2024年建成。
集装箱商船智能航行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化应用项目由智慧航海(青岛)科技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签订联合开发协议,项目实施周期2年,搭建起一个面向智能航运、突破智能船舶关键技术的协同创新平台。该项目深入开展了集装箱商船智能航行关键系统研发制造及示范应用研究,研发出我国首艘智能航行集装箱船“智飞”号,对传统航运业转型升级、智能航运业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金刚石薄膜电极式海洋盐度传感器项目由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牵头,通过联合资方山东山科创新股权投资有限公司成立青岛浦泽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的方式推动项目落地转化,科研单位及项目团队以知识产权和自有资金持股75%,资方出资1000万元,持股25%。该相关成果已在国内10家机构得到应用,累计实现经济效益3000余万元,间接经济效益超亿元。
海洋工程技术与运维智能化系统专利包转让项目,技术转让方为山东科技大学,受让方为青岛建国中际勘察测绘科技信息有限公司,以专利权转让的形式推动海洋科技成果在青岛落地转化,转让总金额1100万元。目前,相关技术已初步应用于海洋风电作业,极大提高了海上作业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初步估计,为企业作业成本降低了20%,作业效率提高了15%,并陆续在海洋石油勘探等领域开展推广性应用。该专利技术快速落地,与山东科技大学不断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密切相关。近年来,学校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团队)的现金收益奖励比例统一调整为90%,股权奖励由70%上调为80%。
深海智能存储交流电磁场检测系统产业化项目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联合中核工程公司等数家大型央企及集团签订横向合作项目的方式开展,累计横向合作费用超1000万元。在利益分配方面,成果转化所得60%用于奖励主要参与人员,30%用于未来科研奖励及补助,10%学校留存,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目前,该项目已成功应用于中海油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水1号建造及服役阶段检测等多个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1.5亿元。
组织工程级海藻酸钠项目由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完成,实现体内植入用超纯海藻酸钠国产化,成为继美国杜邦公司之后,全球第二家能够生产超纯度海藻酸钠的企业,解决超纯海藻酸钠供应受制于人的局面。目前,企业正在进行产品的市场化转化,推动海藻酸钠在人体植介入材料及细胞移植领域的发展,已与7家下游高端医疗企业联合开发心肌修复水凝胶和肿瘤栓塞水凝胶,均在临床试验或申报临床阶段。
南极磷虾高值化利用与功能产品开发项目由黄海水产研究所与青岛南极维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双方采取产研分工合作模式,科研单位负责前期技术开发、工艺路线设计、中试验证,企业负责生产线建设及生产运行,依托“十三五”青岛市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项目,实现了高品质南极磷虾油、低分子磷虾蛋白肽和磷虾油微胶囊等原料产品的产业化,并研发出南极磷虾固体饮料等产品,带动南极磷虾加工产业向高值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年产值已达1.5亿元。
百发海水淡化项目由青岛百发海水淡化有限公司开展,通过与大型企业、科研单位、科技型经济实体以及高等院校联合攻关,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在成果转化过程中让多方参与,完成技术项目快速从实验室到车间熟化,提升成果转化效率和成功率。目前,该项目装备国产化率达76%,二期项目电耗较一期项目降低5%、药耗降低10%,是全国最大的膜法海水淡化项目、最大的市政供水海水淡化项目。
海化院系列海洋环境航空涂料成果转化项目由海洋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海化院)开展,依托国家科研项目,在公司内部形成了研、产、销紧密的协同合作团队,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科研人员专心潜研技术创新,技术销售人员专注于航空涂料的推介和宣传,生产和销售人员合理安排生产和发货,多方合力加快成果转化应用。目前,该项目开发的系列海洋环境高性能涂层,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国产替代,累计供货700余吨,实现了航空涂料的更新换代,对航空涂料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