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关再提速!青岛海关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较年初压缩20.5%和46%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2月14日讯 日前,一批共10个集装箱的出口货物自临清内陆港通过铁路发运,依托青岛海关“陆海联动、海铁直运”监管模式,这批货值50多万美元的大豆分离蛋白抵达青岛港后,随即放行装运至海运船舶,出口至厄瓜多尔。
“海关整合转关、在途系统以及港口管理系统,将内陆港与青岛港信息相连,使青岛港成为内陆港的中转站。”青岛海关所属黄岛海关口岸监管处处长李顺龄表示。
内陆港放行后,出口货物信息自动进入青岛港码头配载流程,货物通过铁路或公路直达青岛港装船离境,中间无需办理任何手续,实现海关监管在内陆海关“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口岸海关零干预。这一模式不仅提高了通关效率,更为企业大幅降低物流成本,解决了铁路场站至码头运输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每票货物通关时间由原来的约20小时缩短至3小时,通过铁路转关至港口出口的货物,每标箱较公路运输节约近400元。
“内陆企业的出口货物,在本地申报放行后就进入码头作业流程,能有效规避甩船风险,减少应急操作费用。”山东港口物流集团海铁联运中心业务部经理代学超说,“这一模式相当于将海运口岸向内陆延伸,把‘出海口’搬到了临清、滨州等内陆地区的‘家门口’,让内陆企业感受到实实在在地便利。”
截至目前,该模式已复制推广到山东省内枣庄、即墨、临清、董家镇、博兴等内陆港,惠及黄河流域千余家进出口外贸企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山东港口青岛港海铁联运完成箱量219.8万标箱,同比增长22.9%。
通关效率的提升是口岸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最好证明。海关处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交汇枢纽,在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中承担重要责任、发挥重要作用。
近日,2023年中国关务发展大会上,年度十大海运集装箱口岸营商环境测评结果发布,青岛综合得分位居榜首,获评最高星级4.5星级。青岛作为今年唯一获4.5星级评定的城市,已连续第三年荣获该测评最优等次。
青岛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外贸口岸,平均每天30多艘国际航行船舶往返进出。为打造优化口岸营商环境示范高地,今年海关总署等六部委联合开展2023年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青岛市连续第二年入选试点城市。
青岛海关将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作为今年重点工作扎实推进,统筹推出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措施30条、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措施15条、支持上合示范区建设七大领域重点提升行动措施12条,以及支持胶东机场航空货运发展措施12条等系列举措,实施服务重大国家战略、推进智慧口岸建设、打造国际物流枢纽、助推产业优化升级、对标营商环境评价、助企纾困稳主体等6个“突破提升行动”,着力优化通关流程,强化政策协同,助企纾困解难,提升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
为更好服务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建设,支持山东港口一体化发展,青岛海关与山东港口集团联手打造“一港通”物流监管模式,通过海关与港口数据联通、业务联动,以青岛港为干线枢纽港、威海等周边港口为支线港,针对公转水、非联程提单货物,搭建海上物流高速通道。以威海君乐轮胎有限公司为例,原来企业出口产品,需要两次申报通过“转关”方式到青岛港出口。新模式下,仅需要办理一次通关手续,通关时间由原来的1到2天缩短到一个小时,极大加快了货物周转速度,每箱节约操作成本约800元。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青岛海关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较年初压缩20.5%和46%。据青岛海关统计,今年前11个月,青岛市进出口8056.7亿元,同比增长6.1%。(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刘兰星 通讯员 王鑫 赵秀红 薛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