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城市未来20年用气量!这条能源大动脉开通,青岛“底气”十足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是现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
随着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能源消费势必“水涨船高”,呈现稳定增长态势。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则对能源转型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青岛市胶州湾海底天然气管线正式实现通气运行
11月28日上午10时许,在青岛能源集团位于镇平路的调压站内,青岛市胶州湾海底天然气管线正式实现通气运行。这把历经筹划十年、建设一年的“利剑”终得出鞘展示锋芒,实现了向省内首个重型燃气机组示范工程——华电两台9F机组热电联产项目的天然气输送保障,也翻开了为青岛市东岸主城区无煤化供热输气的新篇章。
作为董家口LNG气源输青大通道的关键一环,青岛市胶州湾海底天然气管线建成投用后,将与“十四五”期间实施的董家口LNG码头项目、全域“煤改气”项目协同一体,为青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
01
打破气荒、停气等困境,青岛亟需“破局”
今年5月8日上午,在安全服务青岛燃气供应7808天之后,矗立在银川西路的绿色燃气“大罐子”——大尧气柜主体拆除工作启动。
这是青岛几代人的共同记忆,见证了青岛这座城市气荒、停气、限气的历史。它曾默默承担了岛城人工煤气、天然气调峰的重要作用,为满足市南区及崂山区高峰稳定供气立下汗马功劳。其历史使命的终结,与青岛“破局”气荒有着密切联系。
大尧罐站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发展进程推进,管道燃气用户迅猛发展,市民对“一开即用”的管道燃气需求剧增。而煤制气一期工程受供气能力制约,远远不能满足岛城市民生活和工商用户需求,尤其是位于当时供气管网末端的麦岛至团岛沿线用户,深受高峰用气压力不足的困扰。
为解决民生需求,在煤制气二期工程上马的同时,建设并投用大尧罐站,起到存储与调峰的双重作用,煤气管网末端压力不足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2002年,来自中原油田的天然气沿着一条276公里的输气管线,将管输天然气引入青岛。2003年,大尧罐站也由人工煤气置换为天然气,成为岛城能源迭代升级的“定海神针”。
青岛市胶州湾海底天然气管线项目在进行海上施工
胶州湾海底天然气管线在筹备十年之后,选择在此时选择开建并实现通气运行,无疑成为青岛破局气荒、限气困境的“底气”所在。
02
历时一年建成,开创四个“全国第一”
青岛市胶州湾海底天然气管线项目总投资14.5亿元,自2021年12月30日正式启动,于2022年12月完成主线建设。该管线总长72公里,其中陆地段约60公里,下穿胶州湾海底段约12公里,沿线地质及海域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罕见。
天然气管线走势图
据介绍,管线自中石化东干线胶州分输站起,途经胶州市、城阳区,从女姑口大桥西入海,经镇平路调压站上岸后,与市区“三横四纵”次高压燃气管线对接,并向南延伸至华电青岛发电厂,可满足沿途上合示范区、高新区以及东岸城区大型燃气发电项目、“煤改气”工程的用气需求。
“为建设这72公里的燃气管线,我们打起百分百精神,群策群力使出了‘七十二般武艺’。”负责该项目建设的青岛能源华润燃气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毕洪波介绍,整条管线跨越60余个乡镇、街道及行政村,穿越铁路、高速公路、国道、市政及其他等级道路35处,穿越大、小型河流池塘50余处,大沽河定向钻从河面下27米穿越,相当于九层楼高的深度,水平长度2482米,刷新了国内直径1016毫米城市燃气管线水平定向钻穿越长度记录。
“为推进项目建设,我们累计投入施工机组39个,设备314余套,船舶21条,施工人员600余人。首次采用智慧化工地管理模式现场采用‘挂图作战+视频监控’;采用国内领先的全自动焊机和全机械化防腐补口技术,焊口一次性合格率98%以上。”工程总包单位、中石油管道局总经理助理黄诚介绍说。
青岛市胶州湾海底天然气管线项目的长管线在800吨推管机和海上作业船舶协同作业下,完成从陆地到海底的穿越,实现陆海连通
该项目创造了国内城燃行业四个第一——涉海距离最长(12公里)的城市燃气管线;首条正下穿跨海特大桥的城市燃气管线;首条采用陆对海定向钻工艺敷设的城市燃气管线,穿越长度达1402米、深度达45.2米;水平定向钻穿越距离最长(2482米)的城市燃气管线。
03
“双碳”目标下,青岛能源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招”
绿色是一座城市最生动的底色。“双碳”目标下,作为全国首个绿色城市试点,一场关于能源结构转型的“硬仗”已经在青岛打响。
自2021年开始,青岛提出加快推进“煤改气”清洁能源供热项目,三年期间,计划对东岸城区15个热源点进行优化整合,新建燃气锅炉32台,关停燃煤锅炉56台,今年年底前将基本实现东岸城区无煤化供热。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对天然气这种清洁能源的需求越来大。
青岛市胶州湾海底天然气管线项目在进行海上施工
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如何深耕清洁能源综合供能市场?如依何靠能源转型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青岛把目光投向供应链“上游”。
随着青岛能源集团与中国石化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董家口LNG码头三期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青岛将由“西气东输”管输天然气的末端变为液化天然气(LNG)气源的首端,进而可以满足全市未来中长期的天然气用气需求,奠定能源结构转型基础。三期工程将在一期、二期基础上,对码头泊位和接收站进行扩建,新增一座靠泊26.6万立方米LNG船舶的专用泊位,一座27万立方米LNG储罐及配套附属设施,这是目前国内计划建造的容积最大的LNG储罐。
作为董家口LNG气源输青大通道的关键一环,青岛市胶州湾海底天然气管线的建成和投运,实现了每年36亿立方米的输气能力,满足沿途上合示范区、高新区以及城区大型燃气发电项目、“煤改气”工程的用气需求,并可满足岛城未来20年发展用气需求。每年可替代煤炭消耗536万吨、减少碳排放50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16万吨、减少粉尘排放4320吨,进一步助力青岛市实现“双碳”目标。
同时,该项目也将与“十四五”期间实施的董家口LNG码头项目、全域“煤改气”项目协同一体,一举改变青岛市“西气东输”的困局,由管输燃气的末端,成为东接LNG码头的首端,也打破了过去冬季用气高峰导致的气荒、停气、限气等隐患的局面,在“气价双优”满足青岛市城市用能的基础上,进一步辐射周边华东区域,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
相信随着胶州湾海底天然气管线正式通气,青岛的能源供应体系将更加稳定,管网输配体系将更加内畅外通,储备调峰体系将更加灵活高效,为青岛率先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提供“十足底气”,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提供强劲“能源引擎”。
(作者 慕昱 摄影 贾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