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岸向海发展,“蓝色”成绩单亮眼
统筹推进总投资千亿元的60个重点项目 上半年新开工项目7个新竣工项目8个
西海岸向海发展 “蓝色”成绩单亮眼
我国建造的最大圆筒型FPSO在新区完工交付。
山东港口青岛港码头。
超过两倍于陆地的海域面积、309公里的绵长海岸线,青岛西海岸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自获批以来,新区勇担国家战略使命,纵深推进经略海洋,蹚出“科技兴海、产业强海、开放通海、生态养海、统筹陆海”的崭新路径,奋力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新支点。11月17日,记者从新区获悉,今年,新区继续统筹推进总投资1000亿元的60个海洋重点项目,上半年新开工项目7个、新竣工项目8个。
涉海创新平台突破170家
“可别小瞧它,1克的售价超过1000元。”走进青岛明月海藻集团科技馆,工作人员拿起一盒粉末介绍,“这是从海藻中提取的天然高分子材料——超纯海藻酸钠,可用于制造治疗肿瘤、心脏衰竭等疾病的高端医疗器械,附加值大为提升。”从一颗小海藻发展形成完善的高端产业链,这是新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新成果,也是新区海洋科技创新力日渐跃升的一个缩影。2022年以来,新区制定实施《关于支持大院大所向区向海发展的意见》,通过定向招引、合作共建、政府扶持等多种形式,已集聚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50家。其中海洋物探及勘探开发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明月海藻活性物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涉海国家重点实验室12个,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中船海洋装备研究院等国字号涉海科研院所10多家。
位于古镇口核心区的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中心集聚13家科研机构,围绕近海环境、深海大洋、海洋生命三大领域,开展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协同创新。新区与清华大学合作建设的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打造海工协同研发综合体和产业化示范基地。这些科技创新平台的入驻,让新区海洋科技创新的动力愈发强劲。据悉,新区组建科技创新委员会,放大海洋资源集聚优势,统筹全区涉海科技资源,加快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打造面向世界前沿的海洋科学城。今年上半年,新区持续强化创新驱动,全面增强海洋科技引领支撑,涉海创新平台突破170家,海洋人才总量达7.6万人。
现代海洋产业集聚成势
得益于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新区现代海洋产业集聚成势。在距离新区120海里的黄海海域,全球第一座全潜式深海渔业养殖装备——“深蓝1号”静静浮在海面上,其下的冷水团内,十万余尾三文鱼在深水网箱内游得不亦乐乎。这片海域是农业农村部批复的唯一一个国家级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总面积553.6平方公里。截至目前,“深蓝1号”已经完成3次大规模收鱼,实现了全球低纬度远海养殖三文鱼和国产海水三文鱼养殖“零的突破”。国产三文鱼“跃出”深海,离不开船舶海工装备的发展。而让“深蓝1号”从梦想变为现实的,正是新区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这里是国家规划建设的三大造船基地之一,目前已聚集100余家船舶海工及各类配套企业,形成船舶海工行业的完整产业链。
今年,新区继续统筹推进总投资1000亿元的60个海洋重点项目,上半年新开工项目7个、新竣工项目8个。突出产业强海,新区交出了一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亮眼成绩单。获批以来,新区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8%,2022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846.6亿元,同比增长9.8%,占地区GDP比重39.4%,占全市海洋生产总值40.5%。
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在今年5月举行的2023绿色与安全港口大会(第二届北部湾绿色港口发展论坛)上,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获评五星级“智慧港口”、五星级“绿色港口”,标志其成为目前全国唯一一个智慧、绿色“双五星”港口。近年来,新区坚持高标准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推进山东港口青岛港加快向枢纽港、贸易港、金融港转型升级。港口外贸航线不断“上新”,成为国家大宗干散货集散中心、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心。
海洋治理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新区借助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拓展开放合作空间,在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方面实现新突破。今年2月,“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在新区落地,亚洲唯一“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启用。今年6月,以“‘海洋十年’,和合共生”为主题的2023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在新区举办,“海洋十年”青岛倡议发布,进一步推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落实,促进“海洋十年”七大愿景实现,助力新区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新支点。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记者 于波 通讯员 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