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城市首位!青岛道路交通运行健康指数获评“A级”
日前,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发布《36个大城市交通运行态势对比分析报告(2023年第二季度)》,数据显示,青岛道路交通运行健康指数在今年第一季度排名全国同类城市首位基础上,第二季度继续保持同类城市首位,获评II类城市A级。
道路交通运行健康,是评判道路交通运行质效的正向标准。数据的背后,青岛下了哪些功夫?
在医院等重点区域“一点一策”精准疏堵、利用现代化智慧化手段辅助治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等……在青岛,疏堵治堵,已经形成了系列打法。值得一提的是,借力城市更新建设,青岛全力畅通城市交通“主动脉”“微循环”,进一步提升“路网密度”,“上天入地、见缝插针”挖掘停车新空间……为市民出行、道路疏堵、交通运行等提供了更多便利,也带来了显著变化。
01
蝉联同类城市首位
交通运行健康指数反映了城市交通运行状态和出行品质,是城市路网和停车设施建设、交通拥堵治理效果的“晴雨表”。
报告从总体测评和主题测评两方面,以多个维度为指标,经综合评定,青岛交通运行健康指数被评为A级,位列Ⅱ类10个城市首位。
城市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呢?城区汽车保有量和城区常住人口数量。
报告综合考虑两方面因素,将36个大城市分为4类,其中,城区汽车保有量大于300万辆且城区人口数量大于1000万为Ⅰ类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成都、重庆等7个城市。II类城市是指城区汽车保有量大于200万辆,且城区人口数量大于500万,除了青岛之外,另外还有西安、南京、杭州、武汉、郑州、沈阳、济南、长沙、昆明。
由于不同城市在城市规模、交通需求、路网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将36个大城市进行分类,开展同类城市比较。报告以数据为基础,用数据发现问题,为各城市“防堵、控堵、疏堵”提供数据支撑。
交通运行效果如何?数据是最好的证明。“A级”的背后,是青岛通堵治堵的成效之所在。
02
精准疏堵,道路通行效率提升
报告显示,与同类城市相比,青岛高峰通行效率较高、拥堵持续时间较短。深化道路交通拥堵治理是一个重要因素。
医院、学校、景区景点等重点区域,往往会成为道路交通运行的一个堵点。为此,青岛交警部门因地制宜、“一点一策”精准疏堵。例如澳门路小学,协调将学校地下一层停车场设置为学生接驳区,以服务性、普惠性、限时性为原则,合理划分为停车区、等候区和接送区,实现人车分流。
“家长接送车辆按规划路线单向行进,配合学校错时错峰、地上地下双向放学模式,实现接送学生即停即走,接送高峰时长平均缩短15分钟。”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工作人员介绍,针对前海一线景区拥堵问题,重新优化莱阳路车道布局,在优先保障东向西公交车道宽度的基础上,将西向东由2车道增加至3车道,路段通行效率提升39.8%。
智慧化是“解堵”的良药。目前,青岛以智能交通系统深度应用为支撑,实现勤务高效化,建立并完善了情报主导、扁平指挥、可视调度、闭环管理的“情指勤”一体的现代警务机制。比如,2022年,胶宁高架路参照胶州湾隧道“实变虚”数据分析方法,将胶宁高架路(延安一路桥上-镇宁桥西侧辅道起点)路段西向东主线车道分道线由实线变为虚线,允许车辆变道,优化后胶宁高架西向东交通拥堵指数同比2021年下降4.5%,车辆平均速度同比2021年上升8.8%。
“在道路建设和城市土地开发中将管理端前移,坚持规划、建设、管理相结合,实现安全、有序、畅通的管理目标。”据交警介绍,在重庆路高架路、福州南路改造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过程当中,交警部门提前对接住建部门和设计、施工单位,共同研究制定交通保障方案,科学安排施工时序,最大限度降低施工路段对道路交通的影响。
此外,从国内外城市的经验来看,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是解决交通拥堵、提升通行效率的一剂“良药”。青岛鼓励引导绿色公交出行,合理引导个体机动化出行,青岛交警部门全面摸排我市公交专用道运行情况,动态优化12条公交专用道启用时间,进一步提高了城市道路通行效率。
下一步,青岛相关部门将围绕“重点区域、主城区、施工路段、工程建设”四条线,针对摸排确定出的238处堵点,精细化落实“一点一策、一路一策、一区一策”堵点治理措施。
03
路网更完善,停车更方便
路网建设是交通畅行的基础,而“停车有位”是提高道路通行效率的重要保障。青岛借力城市更新建设,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质。
路通、路畅、路净……城市交通像血管一样影响着城市的健康运行。自去年开始,青岛实施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细分领域、持续发力。目前,已实施市政道路建设工程90余个,跨海大桥高架路二期、唐河路-安顺路打通工程等10条骨干道路实现通车,重庆路快速路、胶州湾第二隧道等工程加速推进,打通50余条未贯通道路,形成结构合理的集散和支路网,畅通微循环,提高了道路通达性。
如跨海大桥高架路二期实现全线通车后,与辽阳路、青银高速等形成“成环成网”的高快速路体系,通行效率提升约24.8%;同德路(劲松三路—劲松五路段)的打通,缓解了周边道路拥堵状况;枣园路(虎山路—金水路段)的通车,提升了李村商圈核心区的出行效率……
这样一来,加强了城市主次干道之间的互联互通,让城市路网更完善、市民出行可选择路径更丰富,而主要道路畅通比例、次支路分流能力等都是“运行健康指数”的测评指标。
找不到停车位,车主在路上的巡泊时间就会增加,道路拥堵的概率随之提高。去年以来,青岛持续推进停车设施建设,结合城市不同功能区域定位,分类确定停车场建设规模,千方百计增加停车泊位,适度满足基本停车需求,合理控制出行停车需求。例如,西部老城区中山商城人防停车场、聊城路停车场和李村路停车场的投入使用,中山路周边的停车难问题得到明显缓解。在青大附院崂山院区,地下停车场项目已于今年5月份开工,投入使用后将与金家岭立交停车场地下空间相连,形成集地下环路、公共停车、地下行人及公共服务系统一体化的地下综合交通中心,将有效缓解医院及周边停车压力。
截至今年9月底,青岛建成38个停车设施项目,新增泊位近万个,为市民提供停车便利,缓解区域停车难题。同时,为有效整合全市停车资源,“全市一个停车场”平台已累计接入62万个停车泊位,到今年年底,接入停车泊位数将达到70万个,为用户查询停车泊位和停车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治堵就是谋发展,治堵就是解民忧。青岛打出的通堵治堵“组合拳”,实现了道路交通进一步优化,这是青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城市的应有之义,也将让市民的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作者 梁超 摄影 刘栋 梁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