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报调查 | “新动线+新业态”,老城区变身新客厅
“新动线+新业态”,老城区变身新客厅
——青岛历史城区系列调查之四
古老是稀缺资源,人们耳熟能详的国际大都市往往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可丰沛的历史并不能成为这些国际大都市吸引成千上万人来此就业、生活、旅行的充要条件,那支撑这些古老的城市不断焕发魅力的原因还有什么?或许,人们可以从城市研究专家理查德·佛罗里达的知名论断中找到答案:“有创造力的阶层会追求一系列特定的舒适性,包括咖啡馆、美术馆、音乐以及宽松包容的氛围。”
历史城区保护更新过程中,一方面在彰显本土特色上做大文章,另一方面也在努力赋予其国际化气质,使之成为最能代表城市的“会客厅”。我们希望,未来的历史城区中,不仅能看到青岛历史、青岛的文化,更能看到青岛的未来。
构建全新动线
自10月8日起,中山路的太平路至胶州路路段将禁止车辆通行。该路段是历史城区范围内景点和市民游客最为集中的片区,此次交通调整后,必将对历史城区的人流动线、业态布局产生深远影响。
重新构建历史城区大交通格局,适应中山路全域5A级景区需求是历史城区保护更新过程中着重思考的问题。2021年,济南路完成拓宽,原来的单向两车道拓宽成双向四车道,以承担历史城区南北过境交通主通道的重任。在历史城区南部,2022年,太平路部分路段调整为步行街区,同时,其与栈桥之间存在多年的部分围栏也被完全打开,实现了栈桥与中山路的“亲密互动”。在历史城区北端,随着地铁1号线南段通车,位于北部大鲍岛区域的中山路地铁站迅速成为进出老城区的重要门户。今年,位于胶宁高架桥西段沧口路区域的浮岛公园建成,这一独具匠心的桥梁设计,一方面将中山路与馆陶路区域衔接,激发中山路商圈、聊城路商圈的活力和潜力,另一方面,将原来被车行干道分割的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馆陶路历史文化街区、上海路-武定路历史文化街区重新缝合,促进街区空间融合。
从目前实施的交通优化举措来看,历史城区核心区范围内正在着力促进机动化交通减量、慢行交通增量,提升核心区内的慢行体验。这种交通优化方式,在国内外历史城区更新发展过程中并不鲜见。
例如,拥有文艺复兴时期创建的弗莱堡大学以及著名的中世纪弗莱堡大教堂的德国弗莱堡,在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四十年间,通过四次“交通总体规划”实现了交通发展理念的转型,即从以汽车为主导转向以建设可持续交通系统为主。如今弗莱堡历史城区几乎皆为步行区,有轨电车、自行车和步行者共享街道;苏州古城姑苏区的交通规划,自2018年起从关注“车”转向关注“人”,并在古城区全面规划“慢行系统”,逐步实现步行、自行车和公交、轻轨等公共交通的无缝对接,既解决了道路拥堵、停车难等城市管理难题,又能让人们的生活节奏慢下来,感受到古城韵味。
除了对外围大交通体系进行优化调整,在历史城区内部,过去因“居住”功能被强行阻隔的人行交通动线也得到了再次联通。例如,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内可主导和利用的空间共18里79院,市北区鼓励每个单体里院建筑进行商业功能配置的同时,实现半开放式管理,达到里院空间与游客之间共享化,即这些里院既是消费空间,也是游逛空间。
环海湾集团市北城投公司招商运营部部长梁韶华介绍,除了传统的商业动线外,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南片和北片还分别就地块肌理和建筑风格做了猎奇趣味动线设计,比如北片区“一字型”动线,长度较为合适,不易产生疲劳感;南片区“回字形”动线,较易形成“逛老街”氛围。
文化回归重聚“烟火气”
在曾经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历史城区一直是青岛文化中心,这里照映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辉煜,也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留有深刻烙印。不过,随着生产性功能逐步从老城区退场,文化的因子也逐步在老城“解聚”。在此次保护更新行动中,历史城区要如何实现文化的回归,满足年轻人对新文化的现代性需求,亦需要用当下的行动作答。
9月27日,沉浸式戏剧经典之作《不眠之夜》特展在市南区浙江路28号圣心修道院旧址上演。通过艺术装置、数字影像、互动表演等形式,青岛市民首次在本土体验到沉浸式戏剧的独有魅力——观众和演员间“无形的墙”被打破,观众既是戏剧观看者,也是正常表演中的一个环节。
《不眠之夜》在国际戏剧节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屡获重磅奖项,经历伦敦、波士顿、纽约多个版本。2016年亚洲唯一版本在上海首演,自此在全国范围内开启了“Immersive (沉浸式)”的先锋文化浪潮。本次在历史城区的特展持续至10月23日,以“窥梦”为主题,是基于《不眠之夜》上海版所衍生的独立艺术单元。
“过去我们在上海之外的城市巡演,演出地往往是人群密集的商业综合体,这次在青岛能在一座具有百余年历史的建筑中演出,对我们团队来说非常特别。”上海尚演文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潘韬告诉记者,企业一直和市南区保持着沟通,也非常希望能在青岛落地长期驻演项目。“这个长期项目不是把上海版《不眠之夜》‘复制粘贴’到青岛,而是要与青岛的历史、人文结合,触发青岛人的情感共鸣,也希望让外地游客看到戏剧后,能对青岛有更深刻、更独特的印象。”
历史风韵与烟火气息并存的独有场域,吸引的远不止上海《不眠之夜》团队。就在同一天,市南区平度路37号院内,“第七届画廊周北京”开启了它在北京之外的首个延伸展览项目。其中室内展览“编码齐民”陈列了二十余位国内外艺术家的作品,它们用各自的艺术语言,打开了一条充满启示与预言的观看途径,以期和观赏者共同讨论数字时代人类的生存逻辑。
“第七届画廊周北京”是北京七九八文化科技有限公司(798文化科技)旗下品牌项目,该公司即是知名的798艺术区的运营主体。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历史城区的延伸展览是该项目首次落地京外区域。
历史城区老里院承办各种文化展览。这是游客在太兴里观看摄影专题展。邢志峰 摄
“为了做好这次展览,画廊周团队多次往返于北京和青岛之间,把项目的建筑图纸、现场空间照片带回北京,和策展人鲁明军老师反复沟通讨论展出的主题和形式。现场的展览并不是把画廊周作品展原封不动地‘搬’过来,最终呈现的26位艺术家的作品,80%是没有参加过‘第七届画廊周北京’的。”项目相关负责人贾伟介绍道。
在与新艺术的磨合中,历史城区也在经历成长。例如,在艺术布展过程中,成熟的艺术街区施工团队能够“心领神会”策展人想要的灯光效果,但这对当下的历史城区来说,确实是一项需要钻研的“新课题”。“我们能看到施工团队非常用心地在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艺术展览来到青岛历史城区,未来这里的团队会做得更好。”贾伟说。
新家具让老城更精致
城市家具是城市公共艺术的具体化呈现,是城市的首饰和表情。之所以被称为“家具”,是因为它蕴含了人们对城市生活的憧憬,即在户外也能像在家一样方便舒适。
在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镶嵌在路面的浮雕成为链接历史的一个接口,浮雕上以图文展示里院建筑、讲述里院故事,让文化看得见、摸得着;在浮岛公园西南处出入口,一处锈迹斑斑工业风的取景框,将老树、老建筑以及远处青岛天主教堂的标志性塔尖定格其中,成为客厅的绝佳留影地……历史城区这些人文范儿、时尚范儿的城市家具,正让这一城市客厅变得更加精致。
外摆区域不仅是商家的“活招牌”,也是城市客厅的“门面”之一。上海新天地是上海的“城市客厅”、“城市名片”,更新后的新天地街区内汇集了特色休闲娱乐、时尚购物、餐饮酒吧的外摆区域,成为“小资”情调的代名词,为游客、外籍人士、白领打造了一个社交根据地。
手握印有“干杯里院”啤酒杯的卡通猫、树下做托举动作的发光熊、挂在树梢的蒲公英装饰灯,如今,漫步青岛历史城区,一些精心设计的外摆及店铺装饰,给城市客厅增添了几分新潮和个性,也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互动交流的空间。在X’FAT&ware.house店铺门口,记者看到,外摆区域搭设了遮阳伞,放置了桌椅,水泥地面上印制着由店家亲手设计的店铺图标,街口处透明立体LOGO设计感十足,夜幕降临后亮起微黄色,拉满氛围感;在高密路与海泊路交叉口,一家冰激凌店的外墙上,“悬挂”着冰淇凌球和甜筒,给街区带来几丝浪漫与甜蜜。
多元的城市配套是高品质的衡量指标之一。当“我家大门常打开”之后,通达性便成了影响客厅人气的关键。为了打通老城区发展“筋脉”,提升历史城区资源流量导入和承载能力,近年来,龙山地下停车场、李村路停车场、聊城路停车场、六街口智能停车场、馆陶路33号智能立体车库等一批停车场建成并投入使用,让市民游逛老城无后顾之忧。值得一提的是,六街口停车场地面部分打造了口袋公园,花坛、树丛以及休闲空间一应俱全,是一个可供游玩放松以及停车的绿地空间;聊城路停车场地面部分则打造了集市民休憩、体育健身、体育商业于一体的综合体育公园,填补了老城区体育健身项目的空白。(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萌 余瑞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