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APP

打开

夯实强市之基,青岛加力提速“先进制造”

2023-09-14 10:46    青岛日报

夯实强市之基,青岛加力提速“先进制造”

通过提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服务化、生态化水平,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日前,市委市政府印发的《青岛市先进制造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了青岛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的目标以及路径:通过提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服务化、生态化水平,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29%左右,支撑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达到50%左右。

制造业是青岛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制造业的成色直接决定着青岛经济的发展质量。当前,青岛正处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爬坡过坎关键期。如何顺应新工业革命的浪潮,加快实现制造业发展方式转变,是摆在青岛面前的突出问题。

从这份行动计划中不难看出,“六化”直指青岛制造业升级所面临的核心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青岛制造业就将真正塑造起新优势,由传统制造蜕变为先进制造。

“先进制造”亟待壮大

近年来,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全球围绕制造业的争夺和竞争呈现愈加激烈的态势。而先进制造业就是争夺的焦点。

相对于传统制造业,先进制造业是指不断吸收电子信息、计算机、机械、材料以及现代管理技术等方面的高新技术成果,并将这些先进制造技术综合应用于制造业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在线检测、营销服务和管理的全过程,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即实现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柔性化、生态化生产,取得很好经济收益和市场效果的制造业总称。

海尔中德滚筒洗衣机互联工厂。

种种新的特征意味着较传统制造业而言,先进制造业对区域经济具有更强的带动作用。过去,人们通常将制造业和服务业区分,并习惯性地认为制造业附加值低,而服务业附加值更高,因此要更加大力发展服务业。但如今,在数据驱动下,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边界已经越来越模糊,制造业在价值链上的位置越来越高。越来越多企业的角色已经从单纯的产品生产者变身服务商,销售产品不再是唯一的商业模式,依托“产品+服务”,企业不断开辟价值新空间。

与此同时,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也越来越多依赖制造业。换言之,没有强大的制造业,服务业也很难有新的突破。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撑,通常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中的占比会达到70%。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制造业。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会形成研发、设计、制造、营销全链条的升级,从而有助于产生更多服务业需求。

海信激光显示研发人员正在调节镜头画质。

近年来,青岛不断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但距离“先进制造”的目标还有一些距离。从总量上看,有数据显示,2022年青岛规模以上工业营收为1.18亿元,而同为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宁波则达到2.47亿元;近年来新崛起的工业城市杭州也达到2.04亿元,苏州2022年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则已经超过4.36亿元。

从企业实力上来看,2022年,青岛有7家企业入选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而无锡和宁波则分别有25家和18家。刚刚公布的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青岛4家上榜企业均为非制造业企业。先进制造业生力军亟待进一步壮大。

突破价值链高端

经济学中有一条经典的“微笑曲线”——一条U型曲线,两端朝上,左边是研发与服务,右边是营销与品牌,而中间是利润最低的制造组装,只有不断朝附加值高的区块移动与定位,才能持续发展。

青岛制造业要迈向“先进制造”,首要任务便是要在价值链高端上取得新突破。行动方案提出,青岛将着力提升制造业高端化水平和服务化水平,显然便是瞄准了这一点。

在价值链前端的创新环节,青岛明确提出将增强创新体系能效。构建制造业创新体系,每年新增省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10家以上。梳理短板技术产品,引导企业每年实施技术创新重点项目1500项以上。支持创新产品应用,每年新增首台(套)技术装备、首版次高端软件25项以上,市级以上创新产品100个左右。到2025年,市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达到10家左右,市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达到150家左右。

奇瑞青岛超级工厂总装车间。

而在价值链的后端,青岛聚焦品牌企业培育发力。行动计划提出,加强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重点领域标准建设,实施数字化质量管理赋能,到2025年,制定发布先进团体标准10项左右,新增省、市政府质量奖10个左右。深化新一代“青岛金花”培育行动,动态培育制造业金花企业30家以上。持续开展“青岛品牌日”“青岛名牌神州行”品牌培育行动,到2025年,新增制造业高端品牌培育企业100家左右。

制造业要在价值链高端不断攀升,离不开高端化的产业结构为支撑。青岛将着力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对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高端化工、海洋装备、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7大优势产业实施强链,进一步壮龙头、强配套、提能级。对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智能制造装备、先进高分子及金属材料、精密仪器仪表、通用航空、氢能与储能等10大新兴产业实施建链,持续提升专业化社会化招商能力,引进培育行业领军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

复兴号亚运智能动车组。中车四方所(中车制动)为其提供了旅客信息系统、钩缓系统、撒砂装置等系统和产品,让列车“智能”和“绿色”特征更加鲜明。

通过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提升产品附加值,是制造业企业不断延伸和提升价值链的重要途径。围绕提升制造业服务化水平,青岛提出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共享制造平台和共享工厂,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供应商。到2025年,市级以上服务型制造示范力争超过100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达到10家以上。

同时,开展“工业设计进百企”“工业设计中小企业行”活动,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工业遗产和企业、园区、基地等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开发旅游产品。到2025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2%左右。

平衡速度与质量

在通往先进制造业强市的道路上,考验的不仅仅是产业本身的发展速度、规模,也要关注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中国工程院发布的《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2022)》显示,相比制造强国,我国制造业在“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等分项指标上仍有较大差距,其中“质量效益”分项数值对制造业转型升级贡献率占比始终低于15%,五年内贡献率仅提升2个百分点,远低于制造业发达国家约30%的水平。

青岛将持续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效益纳入重点考量,瞄准当前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的“关键点位”,在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

智能化是制造业企业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工具。青岛从基础设施到融合应用全面发力,提出构建现代化新型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体系,发挥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的集聚辐射效应,争设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建设青岛至日韩国际海缆及海缆登陆站。开展市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认定,每年推进1000家以上企业数字化改造。

到2025年,建成并开通5G基站3.5万座以上,实现5个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的规模化应用,新建3个行业二级节点和1000个左右企业节点。培育50家特定行业特定领域平台,建成市级以上数字化园区10个、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30个,“上云用平台”企业达到5万家以上。

随着全球碳减排步伐加速,“绿色”将是未来制造业竞争的“隐形门槛”。青岛将全面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强化绿色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促进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壮大污染治理、固体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环境监测等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协同推进低碳节能发展,每年为20家以上工业企业提供节能诊断服务;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服务模式,遴选专业化绿色服务机构。到2025年,新培育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等30家以上,绿色工业园区和生态工业园区2个以上。

同时,深化“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动态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发布评价结果,落实差别化用地、用能、排污、财税等政策措施,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稳步提高参评企业覆盖面。

加快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新技术改变制造业产业形态的同时,也在改变制造业的竞争逻辑。地区间的产业竞争,已经不再依靠企业的单打独斗,而是越来越多依靠产业链上下游间的通力协作。不夸张地说,产业的竞争已经演变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竞争。

这就意味着,不仅要大企业强,更要实现大中小企业的融通发展。青岛从“集群化”“生态化”着手,打造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良性产业环境。

聚焦提升制造业集群化水平,行动方案提出,将做大做强智能家电等7大优势产业,到2025年,力争产业总规模突破1万亿元。突破发展集成电路等10大新兴产业,到2025年,力争产业总规模突破3500亿元。加快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出台支持制造业集群发展措施,制定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培育提升方案,到2025年,力争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规模分别突破2700亿元和1100亿元。

产业集群的培育离不开专业机构。青岛还将积极培育集群发展促进机构,打造一批市场化运营、稳定为集群服务的专业力量,完善组织管理架构,提高赋能集群发展能力,有效连接院校、企业等多元主体,优化产业资源配置。

具有带动能力的大企业对优质企业梯队建设至关重要。行动计划提出,将强化龙头企业引领带动,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加快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在此基础上,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加强中小企业培育的相关举措——深化单项冠军培育提升行动,加快培育一批创新能力突出、成长潜力大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沃土计划”。到2025年,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40家左右、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家左右、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300家左右。每年按规定评定一批新经济潜力企业、新锐企业和创投机构青睐企业。

推动资本、人才等产业资源优化配置是构建丰沃产业生态的重要方面。根据行动计划,青岛加强载体建设,打造高质量产业园区。包括推动各类产业园区梯次有序、错位发展。开展工业产业集聚区提升行动,提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完善新兴产业专业园区“5个1”工作机制,严格入园项目评估把关,建立园区综合评估评价机制。到2025年,培育产业规模过百亿元市级专业园区6个以上、过千亿元园区1个。

同时,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合作。加快建设莱西-莱阳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平度-莱州-昌邑绿色化工联动区。推动胶东经济圈城市联合举办各类产业交流活动。深化与黄河流域、京津冀区域产业合作,更深层次服务“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此外,将办好亚太经合组织(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世界工业互联网产业大会、虚拟现实创新大会等,搭建产业资源互动耦合的平台。(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 孙欣)

在价值链高端不断攀升

强链:对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高端化工、海洋装备、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7大优势产业实施强链,进一步壮龙头、强配套、提能级

建链:对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智能制造装备、先进高分子及金属材料、精密仪器仪表、通用航空、氢能与储能等10大新兴产业实施建链,引进培育行业领军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

增强创新体系能效

构建制造业创新体系,每年新增省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10家以上

梳理短板技术产品,引导企业每年实施技术创新重点项目1500项以上

支持创新产品应用,每年新增首台(套)技术装备、首版次高端软件25项以上,市级以上创新产品100个左右

聚焦品牌企业培育

加强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重点领域标准建设,到2025年,制定发布先进团体标准10项左右,新增省、市政府质量奖10个左右

深化新一代“青岛金花”培育行动,动态培育制造业金花企业30家以上。持续开展“青岛品牌日”“青岛名牌神州行”品牌培育行动,到2025年,新增制造业高端品牌培育企业100家左右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精彩推荐

2023世界工业互联网产业大会今天在青开幕,会议日程来了!

2023-09-14    青岛日报

【青新人物志】卫冕冠军之后 篮球少年开始等待下一场比赛

2023-09-14    青岛新闻网

青岛全域取消限购限售 二手房交易平台激增5000余套房源!

2023-09-14    青岛新闻网

新证据!网攻西工大的神秘黑客身份被锁定,“间谍软件”是关键!

2023-09-14    央视新闻

内外兼修!八大关街道100栋老旧楼院住宅楼“焕新”

2023-09-14    青岛日报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丛亮:争取早日实现两岸民众坐着高铁轻松跨过台湾海峡的梦想

2023-09-14    央视新闻

市委书记专题调研,加快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高地

2023-09-14    青报观象山

青岛时间|来自一条小鱼的自述 讲述你不知道的海洋牧场

2023-09-14    青岛新闻网

查看更多

青岛新闻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