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45个主要城市通勤报告出炉,青岛这一领域“年度增长最多”
通勤交通是市民出行的高频场景,快捷便利的通勤交通是高品质人居环境和城市竞争力体现,也是影响人们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
青岛市民上下班的通勤幸福指数如何?
日前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呈现了2022年中国城市职住空间与通勤特征变化。作为报告监测的城市之一,青岛多项指标同比2021年有了新变化:
“青岛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由2021年度的69%提升到2022年的70%;”
“青岛、杭州轨道覆盖通勤比重达到29%,同比增加8—10个百分点,是年度增长最多的城市”;
“青岛幸福通勤(5公里以内通勤比重)为48%”;
……
2022年以来,青岛发起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统筹推进一批市政路网和地铁线网建设项目,加快实施交通拥堵治理等精细化管理工程,城市交通运行效率显著提升,城市交通环境明显改善。这组数字,与城市更新建设攻坚行动“关系密切”。
01
70%通勤者“45分钟可达”
《2023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监测与治理实验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百度地图联合发布。《报告》选取45个中国主要城市,汇聚9000万人的职住通勤数据,延续通勤时间、通勤空间、通勤交通三个方面的9项指标,呈现2022年中国城市职住空间与通勤特征变化。其中,“单程通勤时耗”“轨道800米覆盖通勤比重”等指标纳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体检指标体系”,扎实有序推进城市更新。
作为报告监测的关键指标之一,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是指中心城区通勤人口中,单程45分钟以内可达比重。对于超大、特大城市,80%通勤者45分钟可达是城市运行效率和居民生活品质的衡量标准,也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目标。报告显示,北京、上海、广州、天津4个超大城市,东莞、青岛、济南、哈尔滨、大连5个特大城市,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提高。其中,青岛由2021年度的69%提升到2022年的70%。
尽管距离80%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但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占比提升,意味着青岛城市交通运行效率在提高。对不少自驾车上下班的市民而言,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城市路网持续加密。
跨海大桥高架二期
去年以来,青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不断补足城市基础设施的关键短板。据统计,自攻坚行动开展以来,已实施胶州湾第二隧道等29条城市骨干道路工程,唐河路-安顺路、跨海大桥高架路二期、辽阳路快速路等市级重点项目通车,近50条未贯通道路打通,重庆路快速路、唐山路快速路等城市路网项目正加速建设,全力打通城市交通“主动脉”,畅通区域“微循环”。
02
“幸福通勤”比重为48%
5公里以内通勤比重反映就近职住、可以慢行通勤的人口占比,又称“幸福通勤”,是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测度。报告显示,5公里以内通勤比重中,深圳幸福通勤比重55%,昆明、佛山56%,福州59%,温州62%,分别是目前同等规模城市5公里以内幸福通勤比重的最高水平。青岛幸福通勤比重为48%。
与“幸福通勤”相对应的是极端通勤比重。报告显示,中国主要城市60分钟以上通勤人口比重12%,同比持平,仍有超过1400万人口承受极端通勤。其中,超大城市极端通勤人口比重达到17%、特大城市11%,Ⅰ型、Ⅱ型大城市均是8%。报告建议,减少60分钟以上极端通勤人口比重,避免超长通勤带来的身心伤害与社会问题。在这一维度中,青岛由2021年16%降至2022年的15%。
通勤空间半径反映城市紧密通勤联系的空间范围,也是城市交通需要支撑的空间尺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城市的辐射能力。北京、上海是通勤空间尺度最大的城市,半径41公里。青岛在这一维度也有进步——由25公里增加到26公里。
航拍辽阳路快速路(福州路-海尔路段)
随着通勤空间半径的增加,通勤时耗和职住分离度也“水涨船高”。
通勤时耗是居民通勤出行直观感受和生活品质的重要影响因素,是衡量交通便捷的重要指标。报告显示,北京单程通勤时耗47分钟,仍是通勤时耗最长的城市。上海、重庆、青岛单程通勤时耗达到40分钟。
职住分离度可以理解为从居住地到最近就业场所的距离,用于衡量城市职住空间供给的匹配度与平衡性,职住分离度越小说明城市职住平衡的本底越好。38个中国主要城市的职住分离同比增加,厦门职住分离度2.2公里,依然是职住平衡最好的城市。成都、佛山、西安、青岛、东莞、合肥、南昌、石家庄、呼和浩特、银川年度职住分离增加显著,意味着这些城市空间发展框架不断拉大。
03
公交通勤保障水平较高
除了自驾上下班,公交和地铁等公共交通是市民通勤的主要交通方式。报告从“45分钟公交服务能力占比”指标,来衡量一座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
45分钟公交服务能力占比,即45分钟内能够通过轨道交通、公共汽电车等公交方式通勤的人口比重,是城市公交通勤服务能力的测度,反映了公交系统与职住空间的契合程度。一般来说45分钟公交服务能力比重越高,说明公交系统对城市通勤的保障越好。报告显示,深圳45分钟公交通勤能力占比达到58%、东莞、青岛50%、厦门56%、温州59%,分别是目前各类规模城市中公交保障的最好水平。
满载乘客的地铁
作为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青岛公共交通体系发达。特别是地铁开通以来,客流吸引力逐渐增强。2022年12月,地铁4号线开通。目前,青岛地铁共开通运营7条线路,里程315公里,居国内第十位。8月以来地铁日均客流176万人次,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48%,成为市民上下班通勤的首选。
轨道覆盖通勤比重是指居住地和就业地两端均在轨道站点800米覆盖范围内的中心城区通勤人口比重,体现了轨道线网与职住空间组织的匹配度,覆盖通勤比重越高,说明轨道对职住空间支撑作用越好。报告显示,2022年,杭州、深圳年度新增轨道里程超过120公里,轨道覆盖通勤提升6个百分点以上。青岛新增里程不到40公里,但穿心线路有效改善了线网结构,带来8个百分点的通勤覆盖提升。青岛、杭州轨道覆盖通勤比重达到29%,同比增加8—10个百分点,是年度增长最多的城市。
就在本月,青岛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促进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两网融合发展,努力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慢行交通为补充、特色公交为亮点”的公共交通发展模式,建设国内一流的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到2025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及在建里程达到500公里,城市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60%,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
随着目标落地,公交对通勤的保障能力将持续提升,市民出行“幸福指数”将越来越高。
(作者 周建亮 摄影 刘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