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引领”,蓝色青岛奋楫新赛道
今年5月,渤海湾首个千亿方大气田中心平台在青岛建造完成。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海洋是青岛最重要的资源禀赋,蓝色是青岛最鲜明的城市底色,经略海洋,是青岛在海洋强国建设中“勇当先锋”做出的重要抉择。
“强天下者必胜于海”。青岛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把发展海洋经济摆在突出位置,坚定不移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加快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更好服务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在加快迈向“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城市愿景过程中,青岛把发展海洋经济摆在突出位置,以前所未有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为未来海洋高质量发展寻找到更加清晰的路径。
加快构建大海洋工作格局
海洋孕育了生命,是世界上80%生物的家园,为人类提供了所需的50%的氧气;海洋联通了世界,全球每年80%的货运通过海运完成,年货运量超200亿吨;海洋促进了发展,全世界超过30亿人依赖海洋及其资源维生,海洋经济规模高达3万亿美元。人类的文明进步与海洋息息相关。
对于青岛而言,亦是如此。以海为媒,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青岛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一座国际大都市。站上新起点,青岛坚定不移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加快构建大海洋工作格局,全面增强向海图强发展优势。
什么是大海洋工作格局?这首先涉及思路打法问题。2019年以来,青岛强化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市委海洋委工作机制,提高海洋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进行机构改革,组建了海洋发展局,作为牵头单位,统筹推进海洋事业发展。这一番“大手笔”改革,彰显了青岛聚焦长远、推动海洋突破发展的信念和决心。
青岛已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40余个单位参加的市委海洋发展委员会,统筹布局全市海洋发展。如何凝心聚力再出发?“我们正充分发挥市委海洋委统筹协调作用,对标城市建设、实体经济等重点工作思路打法,综合运用调度、督导、观摩、打擂、考核等工作方式,推动形成市委海洋委牵头抓总、各部门主动协同、各区市(功能区)狠抓落实的工作格局。”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局长孟庆胜说。
站的高度决定看到的风景。一个人如此,一个城市亦如是。构建大海洋工作格局,还体现在高位谋划海洋事业上。
整体来看,青岛历年出台的海洋政策文件,从来没有像2022年那么重大、密集。当年,青岛聚焦中央赋予青岛“强化海洋功能和特色、带动形成一批现代海洋城市”的新定位、新使命,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助力海洋强国建设的意见》《青岛市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五年规划(2022—2026年)》《青岛市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并制定发布青岛第一部精准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综合性产业政策《青岛市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15条政策》,系统构建了贯通规划、实施意见、行动计划和政策保障的完整产业规划政策体系。
如今,一系列新政策还在制定发布中,为不断完善海洋发展政策体系形成合力。今年上半年,青岛印发《立足新阶段贯彻新理念服务新格局凝心聚力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工作图谱(2022-2026年)》,继续高位谋划未来海洋发展,力争到2026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64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3%左右,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8%左右,海洋经济对全市国民经济的贡献稳步提高,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
海洋发展,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海洋政策,是海洋发展的重要引导和支撑。“目前,我们正加快编制海洋发展远景规划和《青岛市海洋经济促进条例》,完善海洋发展政策体系。同时,进一步研究梳理一批拟向上争取的重大政策和平台,更好地支撑推动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孟庆胜表示。
加快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海洋产业发展如何,直接影响一座城市的海洋生产总值。多年来,青岛海洋生产总值稳居全国第三,仅次于上海、天津,2022年同比增长7.5%,彰显了青岛的海洋实力,也从侧面展现着青岛海洋产业发展水平。
面对那些传统意义上的海洋产业,青岛加快了转型升级步伐,让传统产业不再“传统”。例如,加大政策引导和政策支持力度,将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装备建设纳入《青岛市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15条政策》补助范围,以海洋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海洋渔业发展。
今年5月,青岛国信集团与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举行两艘15万吨级大型养殖工船建造签约仪式,两艘新型工船将在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的基础上迭代升级,推动深远海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进入2.0时代。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工船等深海远海养殖”。这是“养殖工船”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中国前五次海水养殖浪潮都发端于青岛。我们希望在青岛这块海洋高地上,担当起新一轮海洋经济发展关键引领者、国家蓝色粮仓建设重要参与者的重任,让养殖工船成为中国的一张新名片,推动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的兴起。”谈及未来养殖工船产业发展,青岛国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建辉充满信心。
面对那些充分展现海洋科研实力、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海洋新兴产业,青岛持续培大扶强,做出特色。例如,支持抗肿瘤药物等海洋药物研发,支持海洋生物医药重点企业做大做强。
科创引领,众多重大海洋科技转化成果在青岛涌出成为“常态”。青岛博益特生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壳聚糖可吸收手术止血产品“术益纱”,是三类医疗器械产品,属于全球“独一份”;今年6月,由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正大制药(青岛)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海洋一类新药BG136正式进入临床试验,这是全球首个免疫抗肿瘤海洋多糖类药物,是青岛打造中国“蓝色药库”的又一个代表性成果。
蟹壳“变身”止血剂,海藻入药能抗癌。开展海洋生物资源利用,青岛已经步入快车道。“通过聚力开展BG136研发,青岛不仅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研发技术体系,而且在破解海洋药物转化难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BG136’出现,为解决人类健康问题带来新的药物选择。”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栋华说。
青岛海洋产业门类齐全,诸多海洋产业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加快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青岛具备有利发展基础。其中,港口作为陆海联动的大通道、大枢纽,是青岛发展高度外向型海洋经济的重要代表,今年1-5月,青岛港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2.83亿吨和1146.5万标箱,居全国第四、第三位。但不容忽视的是,青岛海洋新兴产业占比仍然较低,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洋新能源、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占比不足10%。因此,除了加快海洋重点项目建设、持续培育发展本土企业、加快布局打造海洋特色园区外,招商引资是推动海洋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引擎。
青岛也正致力于此。着眼未来,青岛正锚定海洋渔业、海洋装备、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洋新能源、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航运服务等“六条赛道”,强化重点招商、“链式”招商,力争今年海洋领域新签约过50亿元项目5个、过30亿元项目10个、过10亿元项目20个,助推海洋产业快速突破。
加快营造海洋发展的良好环境
“青岛已经成为联合国‘海洋十年’的国际中心。”在参加2023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及对青岛海洋科研院所、高校调研期间,联合国秘书长海洋事务特使彼得·汤姆森多次表示。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好的发展环境,是实现“近悦远来”的基础。加快营造海洋发展的良好环境,青岛用平台聚人,用产业留人。
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就是这样一个平台。在2023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上,“海洋十年”青岛倡议发布。来自51个国家和地区的96家涉海机构负责人,近400名海洋专家、经济学家、文化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海洋生态保护、防灾减灾、蓝色伙伴关系、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海洋国际合作与治理等展开广泛深入交流,研讨下一步实施路径。
以2023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等海洋平台为纽带,青岛的海洋声音频频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海洋合伙人加入青岛。“我们牵头发起的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无缝预报系统’大科学计划,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其中。”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欧洲科学院院士乔方利说,他们已研制出多个型号的具备低成本、高精度、智能型优势的GNSS浮标,将在“海洋十年”框架下积极在全球推广应用,2030年有望将目前每300公里一个观测浮标提升到每60公里一个新型浮标,这个雄心勃勃的“3060观测目标”将可以实现海洋观测的第四次革命。
筑巢引凤,智汇青岛。如今,“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国家深海三大平台、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中心等多个高能级平台正在青岛加快建设发展,形成汇聚人才、创新创业的核心力量。据初步统计,目前青岛的海洋人才总量达37.63万人。今年印发实施的《青岛市海洋人才集聚行动计划(2023-2025年)》指出,将力争到2025年,海洋人才总量达60万人,进一步打造海洋人才高地。
俯瞰青岛,山海城浑然一体是这座海洋城市的特色。营造海洋发展的良好环境,青岛守牢海洋生态底线,守护好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多年的生态护海,让这里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到99%,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成为滨海常景常态。
创新发展,永不止步。在蓝色疆域精耕细作,青岛奏响新的海洋奋进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