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观澜|野生海刺丰收,“大自然的馈赠”为啥偏待山东
长得像缩小版象拔蚌,外壳像“臊蛤蜊”,皮黝黑黝黑——最近,一种叫“海刺”的海鲜现身丁字湾,一上岸立刻遭围观。
这些海刺都是纯野生的,没有人专门撒苗养殖,纯纯的“大自然的馈赠”。而这些野生的海刺,和养殖的蛤蜊是“邻居”,双方共处,很是和谐。
许多“活了几十年”的青岛网友表示没见过这种海鲜,少部分识货的即墨、胶州网友评论区开启“认亲”模式。有的叫它“蚬刺”,表示这货可以用茭瓜、丝瓜炖汤,或韭菜鸡蛋汆汤。胶州湾一带有说法,“和尚跳墙佛跳墙,不蚬刺一碗汤”,这才是真正天下第一鲜。也有的叫它“海呲”,说这玩意儿巨鲜亮,肉有点脆,做个面条卤,绝了。还有的说,“海刺炒鸡蛋,能鲜死人”——难怪记者报道还没上岸就被抢购一空。
海刺学名“海笋”,有不同种类。一种是吉村马特海笋,能穿凿木材、岩石,对海港码头有危害性。1953年,天津塘沽新港泛滥的就是这种海笋,贝类学奠基人张玺花了几年时间终于搞清了海笋的分布和习性,找到了防除对策——防波堤不要用石灰石。所幸的是,丁字湾出现的海笋是大沽全海笋(宽壳全海笋),生长在泥地里。
浙江贝类专家柴雪良曾做过海笋育苗研究,2017年奉化也出现过海笋,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海笋卵子时期会随着水流不断浮游,长到0.3毫米的直径,就会寻找适合扎根生长的滩涂。海笋扎根生长,说明滩涂的温度、盐度、水质、浮游生物均适合海笋生活。海笋出现,有利于净化水质,因为海笋以海水中的碎屑、颗粒为食。
时间退回去半年,大风给烟台“刮”来海鲜,有的市民一天能捞上200斤海肠,在当时也是轰动全网,外地网友馋毁了。离着烟台近的威海网友,看到直播后连夜驱车跨市赶海。千人捞海肠之后,烟台又开始泸沽虾满沙滩,螃蟹、蛏子捡不完……甚至还有稀罕物“天鹅蛋”。
大海“潮”上来的泸沽虾 图片来源:齐鲁晚报
“大自然的馈赠”为啥总偏待山东地界?从浅了看,是海鲜资源充足,往深了看,是海洋文章、环境治理做得走心。
一是近些年山东大力推进海洋生态修复,提高了生物多样性。《“十四五”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规划》,明确了山东的目标任务,要有计划地对部分生态环境受损、生态功能脆弱的区域实施保护修复。以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区为例,山东通过种植牡蛎生态礁阻止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保护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同时净化水体。除了省一级布局,各地市也有针对性政策出台,青岛海刺出现的省级海湾丁字湾,就有“一湾一策”治理。海洋环境保护得越好,海洋生物越丰富。青岛好多年没见的野生海刺丰收,一天上岸两三千斤,直观反映出当地的海洋生态保护、治理成效。
二是山东多年来持续开展增殖放流,着力养护水生生物种群资源。以海肠“泛滥”为例,2015至2016年间,烟台曾在开发区、莱山区、蓬莱区等海域进行海肠苗种公益性增殖放流,总投放的苗种在120万左右。据工作人员介绍,当时投苗存活的海肠,到现在早已具备繁殖能力,甚至已经可能增长了几十倍。“优越的生长环境,可以让苗种得以持续繁殖,同时改善海区底质环境——而改善后的环境又更利于苗种持续增殖,实现资源与环境良性循环。”
在山东,开展增殖放流已有四十多年历史。2023年6月6日,全国第九个“放鱼日”,山东主会场现场放流中国对虾、褐牙鲆等各类苗种共117万尾。相信若干年后,“舌尖上的山东”将更令人鲜掉眉毛。
气息融通,物物相谐。青岛野生海刺丰收,不但饱了人们的口福,更铺陈出一幅生物多样、和谐共生的海洋生态画卷,令人神往。相信山水有情,人们温柔以待过的青山绿水,就会报之以金山银山、鱼虾满仓。
好品山东,好客山东。在山东,热情好客的可不只是豪迈的山东人,还有无私馈赠各样美物的好山好水,情意绵延滋味长。(文|冯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