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城”意满满促就业 让大学生“流量”变人才“留量”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7月12日讯 进入7月,新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王昊睿正式入职青岛本地一家自媒体公司,开始自己的“媒体人”职业生涯。而马上进入毕业倒计时的齐鲁工业大学电子信息专业研究生孙涛,开始四处投简历找“实习”,希望能尽快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
又是一年凤凰花开的季节。今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山东高校毕业生总量首次突破80万人,达81.3万人,同比增加1.8万人;驻青应届高校毕业生达到13.7万人,同为历史最高。
围绕驻青26所高校开展“青雁归巢”“就选青岛”等系列专项招聘活动71场次,深入全国61所重点高校开展“青岛招才引智名校行”活动,启动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开展“别样青岛·遇见你”大学生研学实践系列活动……今年上半年,青岛一系列稳就业举措接连发力,政策效应持续显现。
校企联动助毕业生“上岸”
7月初,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毕业的王伟在新单位办理好入职,正式开启了在青岛的一段新旅程。“简历投了几十份,面试面了近十家,终于‘过五关斩六将’,在青岛找到了一份心仪的工作,在喜欢的城市干喜欢的工作,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来自曲阜师范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本科应届毕业生王鑫,眼下仍然出没在中国海洋人才市场(山东)的各类招聘会上。“不想将就。”王鑫告诉记者自己的求职原则。王鑫此前在曲阜一家民营企业见习了一段时间,但最终还是决定放弃,要来青岛闯闯看。“青岛的产业活力和城市环境对我来说,都蛮有吸引力,我也希望能在这里找到一个合适的岗位。”
应届生“马不停蹄”,在校生同样“枕戈待旦”。考证、做课题、找实习……马上步入大三的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学生蓝椿粟,已经对自己接下来的大学生活有了明晰的规划。
与漫无目的实习不同,蓝椿粟的职业目标非常明确——管理咨询师。“这份职业理想是我在准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过程中一点点明晰的。”蓝椿粟告诉记者,为了确定未来目标职业,他和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教师聊了专业优势和职业特点,又与青岛一家财务咨询公司董事做了交流,了解行业发展状况,还和青岛一位有代表性的中小企业家也做了沟通,最后得出了自己的职业选择。“现在忙一点,希望毕业找工作的时候能顺利一点。”蓝椿粟说道。
此前发布的《2023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23届毕业生选择单位就业的比例从去年的50.4%上升到57.6%,慢就业比例也从去年的15.9%上升到18.9%。
“就业难度加大,‘慢就业’变多,求职择业期变长,大学生们对就业指导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大。”中国海洋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秘书王圣丹表示,为了更好让大学生们好就业、就好业,海大专门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系列课程,组织各类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面试大赛、公务员模拟考试大赛等等,定期举办求职工作坊、简历面试工作坊、职场礼仪讲座等,覆盖大一至大四学生。
做好就业指导,更要搭建就业桥梁。6月底在青拉开帷幕的“名校师生山东行”活动现场,全市60余家重点企业携2300余个实习就业岗位来到现场,50余家国内重点高校代表和百余名学生代表参会。
除了本地高校外,也有不少省外高校应邀参加。在现场,辽宁工业大学经管学院老师宗宇跟几位同事忙着跟到场的企业负责人们加微信、谈人才需求,“听说有‘山东行’活动,我们早早就报了名,也很期待这次对接会。”宗宇告诉记者,机械制造、材料、化工,都是他们的王牌专业,而山东在这几个产业方面有非常多的优质企业,“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次现场对接,搭建起一座‘桥梁’,让我们的毕业生和山东的优质企业实现产才供需匹配。”
抢才大战“城”意满满
“毕业之后做什么工作,去哪工作?”这不仅是摆在毕业生面前的一道选择题,更是各个城市“抢才”“留才”的一道必答题。
据猎聘大数据研究院推出的《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报告》显示:53.64%的应届生表示最理想工作城市是新一线城市,其次是一线城市(占比24.24%)。
产业发展快、未来前景大、城市面貌新、薪资水平高、生活性价比优,这些优势让新一线城市的吸引力直线飙升。各城市为“抢人”纷纷推出的各种优厚的招才引智政策,更加大了吸引毕业生的“砝码”,使得新一线城市成为毕业生青睐的潜力股。
“真金白银”留人。成都市鼓励高校大学生来蓉留蓉发展,支持海内外高校毕业生在成都灵活缴存住房公积金,享受缴存补贴等待遇保障。对新引进的取得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的应届毕业生,用人单位所在区(市)县可结合区域重点产业发展给予每人不低于3万元的生活补贴。
“优质服务”留人。大学生“宁聚计划”、“创业南京”英才计划之外,南京更是推出免费住宿的“宁青驿站”,截至6月底,已经为5000余名青年提供住宿服务超3万天;重庆市全面落实实名制就业服务,人社干部“一对一、点对点”向每名未就业毕业生至少提供1次政策宣传、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介、1次技能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让未就业毕业生早就业、就好业;苏州各地陆续开展各具特色的人才夜市活动,创新打造了“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就近提供就业招聘、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劳动维权等基本公共就业服务。
“真情实意”留人。武汉市推行先落户后就业,年龄不满45周岁(研究生不受年龄限制)的高校毕业生凭毕业证书在市内落户,其配偶以及未成年子女可随迁落户。合肥市提出既要对人才的“关键小事”上心,也要为人才的“终身大事”操心,谋划“牵红线、搭鹊桥”新载体,让毕业生为爱“皖”留“合”。
当然,人才政策是“加码”,产业发展才是城市吸引人才的核心要义。
杭州的数字经济和新兴产业加快集聚和规模化发展,同时推动了新兴业态出现,营造出的城市活力与广大的年轻群体的契合度非常高。与此同时,杭州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就达到10222家,也成为吸引年轻人“杭漂”的“撒手锏”。
南京7月4日发布了最新产业人才新政——《南京市推动高水平工业和信息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方案》,其中明确对重点产业领域实现人才规模倍增,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产业集群高层次人才达到70万人以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集群人才规模达到30万人。
合肥则提出花费500万元培养500名高校毕业生,培训方向立足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暨工业互联网、数字经济等发展需求。
让人才“流量”变“留量”
不管是人才政策“实招”,情深意切“妙招”,还是产业发展“绝招”,单招出击都只能是“锦上添花”,综合为之方能显出奇效,真正让人才“流量”变“留量”。
深谙其道的青岛,在人才引育留用全流程上都不遗余力。
真金白银补贴方面,青岛市对来青岛就业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按照博士研究生每人每月1200元、硕士研究生每人每月800元、本科毕业生每人每月500元标准发放最长36个月的住房补贴;对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购买唯一商品住宅的研究生,按照博士研究生每人15万元,硕士研究生每人10万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安家费;国(境)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全日制在读、在被认定为研究生实习基地实习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每人每月发放3000元的实习生活补贴,在读期间每人累计最长发放3个月。
“人才服务”方面,青岛打造了“198”大学生服务总站,为来青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岗位推介、政策经办、实习推介等九大板块服务,构建青年人才聚青一站式综合服务枢纽。提升青年人才服务“一件事”联办平台效能,集成人才落户、学籍确认、补贴申领等13项毕业生来青就业高频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全程网办”。
产才融合方面,青岛联合政校企三方力量,共同推动以产业链促人才链,多措并举实现“延链”“补链”“强链”。
政府部门方面,早在2020年就出台了《关于促进产才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聚焦24条重点产业链,建立“项目+人才”引进机制。今年年初又启动了“青聚英才”人才招引行动,通过市区两级联动,围绕重点产业链精准开展需求摸排工作。同时,瞄准青岛籍学子寒假回青、实习需求旺盛的重要时间节点,围绕驻青26所高校开展“青雁归巢”“就选青岛”等系列专项招聘活动71场次,累计发布岗位5.9万个次,收取简历6.3万余份。围绕本市重点产业链岗位,辐射东北、西北、华东、华中、港澳等地,深入全国61所重点高校开展“青岛招才引智名校行”活动,靶向举办智能制造装备、科技服务、海洋装备、现代金融等我市重点产业链专场招聘活动,1198家用人单位发布人才需求5.1万个次,初步达成就业意向超过1万人,形成“百校千企”服务矩阵。
青岛市教育部门则出台《青岛市高等教育校地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围绕青岛24条重点产业链,通过资金补助等方式,面向在青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重点建设50个左右产教融合示范学科专业(群),推动与青岛辖区内500家以上企业建立校企深度合作关系,保障在青高校每年50000名以上优秀毕业生留青就业发展。
企业方面,则鼓励头部企业面向社会培养“急需紧缺”专业实用人才、驻青高校增设“急需紧缺”专业、重点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应用型硕博研究生,对成效突出的,可给予最高300万元奖补。目前,已促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大学等驻青高校与海信集团、歌尔微电子等头部企业建立24个校企人才联合培养基地。真正实现根据产业和市场需求培育人才,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共建新模式。
正是这些不遗余力,让青岛在今年公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3》百强榜单上,成功晋升两个名次,排名第11位。
让毕业生在青更有城市归属感
海边、草坪、露营、飞盘……青岛大学大二学生隋暖的一则关于“别样青岛·遇见你”的青游记研学朋友圈很快变成为同学朋友间的热门。“两个多小时,我的朋友圈就收获了80多个赞,不光同校的师弟妹们问我在哪儿,外地的朋友也纷纷留言想马上‘飞’来青岛,还问我能不能也参加这种研学活动。”隋暖说道。
《2023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中显示,在应届生最看重的众多择业因素中,“薪资福利”“稳定性及安全感”“通勤距离/时间”“工作的城市是否适合自己”排名前四,而“与自己所学专业的相关度”位居第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求职时更加看中城市归属感。
“要让大学生有城市归属感,除了真金白银的人才政策,更需要让他们深度融入青岛这座城市,领略青岛的风土人情,沉浸式体验青岛的产业发展面貌。”青岛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市场服务部部长华慧告诉记者,目前,青岛已经开展了多期“别样青岛·遇见你”大学生研学实践活动,包括海洋、金融等主题的青游记活动,吸引了百余名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而在领略青岛城市之美后,这些大学生们不仅增强了自己对青岛的城市认同感,更是自愿成为城市“代言人”,“想让更多朋友了解青岛的美。”隋暖告诉记者。
“亲爱的2023届毕业生们你们好,又是一年毕业季,祝贺你们成功踏入人生崭新旅程,未来可期!在此,向你们发出最诚挚的邀请,欢迎选择青岛就业创业,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这几天,一封致2023届高校毕业生的信以其“情真意切”迅速出圈,直白的“告白”也再一次击中不少驻青高校大学生的心坎。
利用寒暑假青岛学子回家的黄金期,青岛启动“青雁归巢”系列活动,围绕全市24条重点产业链,发布重点单位的人才岗位和实习需求,为有意来青就业的青年人才提供多样化的对接需求。“‘青’有独钟的岛城,诚意满怀盼雁归,唯才是举的青岛,不负韶华不负卿。”此前青岛发布的《致青岛籍学子的一封信》中如是说道。
而在海尔路178号,青岛还为来青、返青、在青的人才打造了一个“人才会客厅”。这里作为城市人才活动“根据地”,不仅不定期组织企业家面对面沙龙,还会邀请企业、高校、大学生和人社部门负责人围坐在一起,共同探讨企业的人才需求、大学生在求职中的困惑,让大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而这一系列的暖心举动,也让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对青岛有了更多的城市认同和归属。
“良禽择木而栖”,一座有活力、有温度的城市,也会持续吸引各类人才前来就业和安家。我们也相信,不断加快产业升级、释放人才善意的青岛,也将会成为越来越多青年人才的最佳栖息地。(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任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