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打造智能建造示范项目100个以上!青岛印发《意见》推进智能建造发展
青岛印发《意见》推进智能建造高质量发展,提出2025年试点目标和2035年远期发展目标
两年打造智能建造示范项目100个以上
“搭积木”式建房、3D智能打印道路、BIM技术……在数字化的加持下,如今青岛许多工程建造场景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建筑工业化和智能化正在成为现实。近日,市政府印发《关于推进智能建造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2025年试点目标和2035年远期发展目标,高标准推动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实现全市建筑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
推进智能建造的“青岛优势”
所谓智能建造,是指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先进建造技术融合的一种新型建造方式,通过工程项目全过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效益和品质,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实现节材省工、节能减碳的目标。据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副局长牛永波介绍,长期以来,建筑业主要依赖资源要素投入、大规模投资拉动发展,要改变生产方式粗放、劳动效率不高、能源资源消耗大的局面,发展智能建造将推动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青岛立足行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相继印发了《关于印发推动智能建造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开展了智能建造试点、BIM技术应用等工作,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加强智慧化工地建设和信息技术在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应用,推进智能建造产业发展,并积累了一定经验。
“青岛是一座产业型城市,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基础雄厚,同时拥有良好的建筑产业发展基础。近年来青岛的建筑业不断改革创新,产值稳步提升,为全市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节能科技处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青岛先后入选我省首个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全国首个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新城建试点城市等,在2022数字城市百强榜中位列第七名,这些因素都成为青岛推进智能建造的底气和优势。
2022年11月,住建部将24个城市列为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以科技创新推动建筑业转型发展,青岛位列其中,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试点城市。在推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过程中,我市正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标准体系和人才队伍、专家智库建设为保障,积极赋能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以“试点示范”开拓智能建造的“青岛路径”。
提出2025年和2035年目标
此次《意见》的印发,既系统谋划我市智能建造工作、高标准推进智能建造试点各项任务,又将为下一步全面推进智能建造工作提供指导。
着眼近期试点示范和远期全域推广,《意见》提出了明确目标——到2025年,全市智能建造规划体系、制度体系、标准体系、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全市智能建造监管服务平台基本建成;BIM技术在建设工程规划、勘察、设计、审图、施工和运维等环节广泛应用;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智能建造产业链和覆盖保障市域、辐射服务半岛的智能建造产业集群基本形成;打造智能化工厂20个以上、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5个以上、示范项目100个以上;城镇新建民用建筑装配式建筑比例达到50%以上,全市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
到2035年,全市智能建造规划体系、制度体系、标准体系、产业体系全面建立;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人才培养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发展成熟,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全面推广;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完成行业数字化转型,行业科技创新能力、生产效率及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将青岛打造成为全国领先的智能建造强市。
《意见》还明确了高标准推进国家智能建造试点、加强工程项目数字化协同、推进工程项目建设工业化、创新工程项目组织监管模式、增强智能建造科技支撑力、增强智能建造产业支撑力、增强智能建造人才支撑力等主要任务。根据《意见》,加快试点项目建设,制订智能建造试点项目评价标准,建设一批智能建造试点示范工程,推进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集成应用,开展项目监测和技术分析;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建设一批现代化的智能工厂、产业园区,形成智能建造产业集聚和示范效应。
同时,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进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标准化,建立标准化部品部件库,扩大标准化部品部件使用规模;大力发展装配化装修,推动装配化装修设计标准化、生产部品化、施工集成化;全面推广预制内隔墙板、楼梯板、楼板;新建学校、医院建筑原则上采用钢结构,积极推进钢结构住宅建设。加大建筑机器人应用力度,利用好青岛现代制造业基础,培育发展建筑机器人产业;重点推动机器人在装配式预制构件制作、装配式装修部品部件生产以及墙体安装、抹灰喷涂、高空焊接、地面整平等环节的应用。
培育智能建造产业基地。着力打造以行业龙头企业为牵引的智能建造产业园,引导上下游企业、专业机构向产业基地和园区集聚,推动“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构建区域性智能建造产业生态,形成门类齐全、配套完善的产业发展格局。另外,增强智能建造人才支撑力,打造专业人才队伍,以及建立智能建造专家智库。(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冰洁 梁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