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3年RCEP经贸合作高层论坛:拥抱RCEP,奔赴更美好的未来
拥抱RCEP,奔赴更美好的未来
开放的青岛,又一次站在世界的聚光灯下。
6月28日至30日,2023年RCEP经贸合作高层论坛在青举办,RCEP成员国有关政府部门官员、驻华使节、贸易投资促进机构和商协会代表、经贸领域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就RCEP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国际航运贸易便利化、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新机遇等议题探讨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6月2日,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对菲律宾生效实施,至此,协定对15个签署国全面生效,标志着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进入全面实施新阶段。
本届论坛是在RCEP全面生效实施当月,首个以RCEP为主题的国际性、高层级会议。和往届不同,本届论坛增设了投资贸易洽谈会板块,邀请RCEP成员国使领馆相关部门、机构、国内外商协会、企业,聚焦国家产业优势,宣传投资政策环境,推介重点企业,开展经贸洽谈。
正如论坛主题——“携手前行共促繁荣”,如何在更广阔的市场中,打造国际经贸文化交流与高端商务要素集聚平台和特色载体,促进“流量”变“留量”,成为本届论坛的必答题。
巩固先发优势
开放是青岛的基因。
青岛开放的比较优势是对外面向“一带一路”、面向日韩,对内引领山东、引领黄河流域。2020年11月15日,历时8年,RCEP正式签署,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达成,全球约三分之一的经济体量将形成一体化大市场。
当RCEP这一前所未有的机遇摆在所有城市面前时,与日、韩具有地缘优势、贸易往来优势的青岛大胆探索,落子先行——仅在RCEP签署15天后,就提出以邮轮港区为“核心”建设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打造重点面向“10+5”国家的国际合作新平台,成为面向RCEP成员国深度开放发展的新支点城市。
2022年1月1日,在RCEP生效落地青岛启动仪式上,青岛开出全国首份RCEP原产地证书、受理首笔出口退税申请。崔冬妮 摄
2022年1月1日,RCEP生效落地,青岛举办RCEP生效落地青岛启动暨“中国·山东·青岛—日本·关东·京滨”启航仪式,升级RCEP山东企业服务中心,开出全国首份RCEP原产地证书、受理首笔出口退税申请,RCEP山东企业服务中心App上线,在全面开放新格局中走在前列。
一年来,青岛全面推动RCEP协定高质量实施,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促进与RCEP其他成员国贸易快速增长。顶格推进的RCEP试验基地建设也成效显著,中国北方国际油气中心、山东港口国际健康管理中心等重大产业平台,集装箱部落二期“海鲜大集”、源文化中心等商业文旅项目,中国港口艺术小镇等产教融合项目已相继落地;山东港口航运金融中心、世界之眼等项目建设加速推进。
世界之眼效果图。
TEU集装箱部落等一批商业文旅项目相继落地。修相科 摄
在今年省两会上,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用好RCEP机遇,深入开展“一业一展”“一国一展”活动,强化与日韩、东盟联系,加大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开拓,助力企业出海抢订单、拓市场。“市北区RCEP试验基地试水早、起步快,在工作载体、制度模式、机制创新等方面,一直敢闯敢试、走在前列。下一步,市北区将聚力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推动产业集群和项目落地提质增效,高规格、高标准打造RCEP经贸合作高层论坛这一展会品牌和城市名片,为省市高水平对外开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市北区委副书记、区长刘新学说。
RCEP红利持续释放
为帮助企业扩大贸易业务,更深层次参与区域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市北区以“组合拳”多维发力,让企业尽享RCEP红利。
在对外贸易领域,市北区发起成立RCEP商务服务共享联盟,在RCEP成员国设立合作办事处,为企业提供商务配套服务;打造RCEP集采易货中心,广泛吸聚RCEP成员国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搭建高水平合作新平台。
其中,RCEP集采易货中心是基于贸易数字化数据标准化理念,以贸促链、区块链底层技术为依托,以数据为驱动力,以链接RCEP成员国采购供应需求为目标打造的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中心还将对接大宗标准监理服务,以解决贸易环节中必要的仓单信任、融资信任、运营信任、运输信任、检测信任等问题,提高大宗商品的时长流通效率,降低大宗商品市场的金融风险。
在对企服务领域,省级原产地签证技术联盟、聚焦RCEP经贸规则的“RCEP鲁贸通”外贸实务查询系统、聚焦RCEP经贸合作的综合性企业服务平台、RCEP成员国企业税收服务中心等多个“全国首个”助力市北区打造全方位服务新生态。
其中,全国首家聚焦RCEP经贸合作的综合性企业服务平台——RCEP山东企业服务中心,为全省3万多家外贸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协助企业解决痛点堵点问题。截至今年5月底,该中心已累计服务企业1.6万余次;海关签发纸质原产地证书5.4万余份,发放空白原产地证书5.8万余份;税务受理出口退(免)税1.9万余笔,受理出口退(免)税总额约28亿元。
RCEP山东企业服务中心。刘笑言 摄
全国首个RCEP成员国企业税收服务中心,聚焦贸易和法律争端等对外贸易热点难点,发挥成员单位和专家团队优势,按照国别、产业、出口模式、优惠类型等,创新协助跨境投资企业税收协定执行、税收争议调解等14项个性化服务,帮助企业用好RCEP政策红利,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RCEP新一轮红利释放,青岛外贸韧性更强。据有关数据显示,今年1-5月,青岛外贸进出口总额3662.2亿元人民币,其中,对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1385.3亿元,增长7.6%。今年一季度,青岛海关签发RCEP原产地证书2.4万份,出口享惠货值51.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0.3%和35.4%;认定经核准出口商35家,有关企业出具RCEP原产地声明928份,出口享惠货值3.6亿元。
打造RCEP经贸合作示范城市
对接协定机遇、提升贸易便利化、促进贸易投资成果落地、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加强宣介培训……RCEP生效实施以来,各地都在高位引领、顶格推动、抢抓机遇、寻求红利,一批富有成效的务实举措和创新实践成果涌现,推动更深融入区域大市场。
市北区是青岛掘金RCEP的主战场,为了巩固先发优势,变“先手”为“强手”,市北区已经联合专家智库,编制了《RCEP山东经贸合作示范区总体建设方案》,围绕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合作、金融保障等7个方面,制定30条任务措施,为打造RCEP经贸合作示范城市“保驾护航”。
市北区加快建设RCEP山东经贸合作示范区,争创山东省“三区互融”典范区。修相科 摄
比如,通过“一国一策”、完善企业服务等举措加快发展贸易新业态,推动货物贸易转型升级;通过建设“中日韩海上高速公路”、打造集约对流的国际陆路通道、拓展运能充沛的国际空中走廊等提升现代航运服务业能级,发挥多式联运物流网络集货效应;通过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国际人力资源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等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拓宽RCEP对外投资渠道,扩大区域投资合作;聚焦RCEP规则,通过灵活应用原产地规则、推进法律服务“集成化”、强化财税服务支持、开展RCEP信用培育专项行动、强化RCEP合规经营指导等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支持人民币跨境结算、推动供应链金融持续发展、建立汇率避险风险共担机制、搭建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加强宣传推介,通过举办经贸交流活动、开展沿黄流域推介培训等扩大海外知名度。
“我们要利用3年时间,再探索、再突破、再发力,建成贸易便利、服务开放、投资自由、监管安全高效、国际影响力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新型自由贸易园区,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行经验,做实做好示范区。”市北区委书记高健说。
RCEP试验基地为青岛、市北带来的,不仅是产业链条的重塑,更是城市空间的重构,是城市的全方位更新。为了进一步激发开放的内生动力,放大RCEP试验基地的先发优势,深化港口资源整合,今年,市北区提出争创山东省“三区互融”典范区,组建总规模50亿元的“三区互融”产业发展基金,以“一年全面起势、两年深度互融、三年取得显著成效”为目标,围绕“强港、精园、优城”,摸索出一条创新驱动振兴老港区、发展新园区、复兴老城区的新路子。
共享新机遇,合作赢未来。我们期待区域携手浇灌出的繁荣之花绚丽绽放。(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余瑞新)
港区:激活引擎,打造国际港城样板
百年港航、起于市北。大港是市北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最核心的开放平台。
放眼全省,市北区“港”的要素极其突出——从围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高标准规划的青岛国际邮轮港区、全省港口核心的山东省港口集团总部,到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核心区,可以说,叠加了国家、省、市级战略和风口红利的大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
市北区依托岸线优势打造滨海活力湾。修相科 摄
如何进一步放大港口优势?在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窗口示范区”的总目标下,市北区正在谋划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区,书写港城融合发展新篇章。
打造湾区经济增长极
RCEP生效,最先并将长期受益的是港口、航运、贸易等领域。
数据最有说服力。据相关统计显示,2022年,市北区货物进出口总额378.5亿元,同比增长20.6%,其中,对RCEP国家进出口113.4亿元,占全区进出口总额的30%,同比增长28.3%;今年一季度,实现外贸进出口额103.4亿元,同比增长40.7%,超全市增速35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市首位,与RCEP其他成员国的贸易往来已成为市北区外贸新的增长极。
身处新赛道,港区的发展逻辑已然明晰:围绕航运做贸易,围绕贸易繁荣金融。
近年来,市北区把RCEP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港区高标准规划中国北方国际油气中心、RCEP国际博览中心等策源引领型、要素支撑型的产业平台,并在“新航运”“新贸易”“新金融”发展的大框架下,嵌入以总部经济、数字经济为引领,航运贸易、商务商贸、现代金融、都市工业、医养健康、文化创意为重点的“2+6”特色产业。
目前,中国北方国际油气中心、山东港口国际健康管理中心等重大产业平台,集装箱部落二期“海鲜大集”、源文化中心等商业文旅项目,中国港口艺术小镇等产教融合项目已相继落地;山东港口航运金融中心、世界之眼、邮轮港区实训基地等项目建设加速推进。
中国北方国际油气中心项目正在施工。崔冬妮 摄
功能性产业平台的集聚效应已经凸显。致力于打造辐射北方地区的万亿级油气产业交易结算和服务中心的中国北方国际油气中心,揭牌运营近两年来,已入驻合作银行、供应链服务商、商事服务商等服务机构近20家,吸引50余家企业落户,“交易+金融”生态初步形成,2022年交易额近600亿元;并联动RCEP山东企业服务中心、商事法律服务中心等,构建航贸金耦合创新发展的新阵地。
放眼港区,现代航运物流、贸易服务、船舶交易、保险经纪、大宗商品交易、期货经济等已葳蕤丛生,这片黄金海岸正在逐步成为青岛面向世界、高质量开放带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擎。
崛起城市文旅新地标
青岛国际邮轮港区是主城区稀缺的规模化可开发滨海空间资源,是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重点片区,是寄托升级未来城市形态的全新地标。
市北区谋划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区,书写港城融合发展新篇章。修相科 摄
5月15日,青岛国际邮轮港区启动区地下道路及基础设施项目(地下空间)封顶仪式在项目现场举行,随着最后一块顶板混凝土浇筑完成,该项目建设工作正式从“地下”转到“地上”。
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客运中心。修相科 摄
时间退至2020年3月,青岛国际邮轮港区建设开工暨全球招商仪式上,以活力时尚主题板块乐海坊(启动区)为引爆点,海洋探索主题板块探海坊、邮轮高端服务板块尚海坊、海洋创新融合板块通海坊、综合配套宜居板块居海坊五大片区呼应联动、交相辉映。
按照计划,2025年,启动区将焕然一新、全面起势。如今,时间过半,港城融合的辐射力、影响力、带动力已肉眼可见——漫步港区,铁路专用线、验潮站、胶澳海关等工业和历史文化遗产为城市留存记忆,启动区首个配套项目TEU集装箱部落启动运营,打造集吃、喝、玩、乐、购于一体的一站式城市生活服务空间,“从天而降”的集装箱自由下落,简约而大胆的设计充满时尚感,成为海边景致。
在这里,历史与时尚碰撞——筒仓酒店、筒仓博物馆、海鲜市集、青岛源文化中心(市图书馆新馆)、“世界之眼”……时尚元素加速集聚,集观海、休闲、餐饮为一体的时尚休闲活力区呼之欲出。
青岛国际邮轮港区特色文旅项目源仓餐饮集市效果图。
在这里,产业新活力迸发——航运物流、金融贸易、智慧创新、商务文化、邮轮旅游等产业涌入,助力邮轮港区打造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的承载区、国际资源对接的思想策源地。
在这里,服务连通,区域协同——以“世界之眼”构建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将形成邮轮港区南北向、东向的大运量快速直接通道,奠定大港与青岛其他城区的轨交格局。
启动区的建设如火如荼,北片区的更新改造也进入新阶段。据《邮轮港区北片区概念规划与城市设计优化、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城市空间形态方面,北片区将规划形成“三核两带多廊多点”的空间结构,还要在关键节点打造元宇宙体验中心、数字科技创新中心、国际邮轮服务中心、悦海商街、探海公园、水生态科普公园、国际航贸金融中心等亮点项目。同时,结合功能布局,打造城市地标高点,形成近海低、远海高的城市天际线,塑造港区“向港而生”的城市形象。
“重磅规划”描绘壮阔远景,一个集聚邮轮旅游、金融贸易、智慧创新、商务文化等为一体的国际港城正款款走来。
合奏高质量发展最强音
说起港口,便不得不提山东省港口集团。山东省港口集团是市北区建设RCEP试验基地的基石,也是“三区互融”发展的关键力量。
早在2020年年底RCEP试验基地启动时,山东省港口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霍高原就曾表示,青岛在面向日韩、东盟往来中区位便利、优势突出,特别是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使山东雄厚的港口资源得以集中整合、握指成拳,成为激活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山东省港口集团将始终锁定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基本方向,加快建设国际领先的智慧绿色港、物流枢纽港、产城融合港、金融贸易港、邮轮文旅港,全力打造以青岛为中心的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
此后,山东港口青岛港有针对性地列出目标:要吸引船公司持续加密青岛港东南亚、日韩及澳新航线等近洋航线规模,不断强化青岛港对接RCEP各成员国物流大通道建设;搭建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RCEP成员国铁矿石供应链,打造国际矿石贸易加工分拨中心;以青岛港为枢纽,全力支持船公司打造辐射RCEP各成员国的进口消费品精品航线组群,打造辐射沿黄流域腹地市场的进口消费品分拨中心。
三年多过去,山东港口集团交上了一份亮眼答卷——
港口枢纽能级不断跃升。全集团吞吐量突破16亿吨,集装箱量超越3700万标箱,分别稳居全球第一、第三,托举起全省97%的贸易进出口量;青岛港接连赶超新加坡港、釜山港、广州港,吞吐量、集装箱量分别跃居世界第四、第五,进入世界一流港口前列,持续夯实青岛门户枢纽地位。
港航产业积厚成势。投控、邮轮、航运等11个板块集团接连落户,港信期货设立运营,生活消费品分拨中心启动建设,启运港退税政策落地落实,有力吸引港航高端要素在青集聚。
RCEP成员国企业税收中心(青岛)工作人员正在开展数据分析。万云军 摄
经济贡献持续提升。青岛国际邮轮港区建设如火如荼,RCEP试验基地加速推进,港产城融合项目接连开工,临港产业蓬勃发展,在青累计投资达638亿元。
如今,在“三区互融”的新使命下,这个市北区最紧密、最核心的发展合作伙伴又一次站出来,与市北区并肩合奏高质量发展最强音。
“我们将充分发挥港口战略‘棋眼’作用和经济支撑功能,立足市北中心城区、城市原点的地位功能,全力把港口优势注入城市经济,加力推进青岛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合力争创‘三区互融’典范区;锁定‘依托港口的一流的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带动更多高端产业落地、吸引更多优势资源集聚,全面助力青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霍高原说。
以港为媒,链动全球。不断涌入的海量流量、资源要素,正在重塑市北,重构青岛!(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余瑞新)
园区:做强载体,加速产城深度融合
青岛胶州湾东岸正在响起嘹亮的高质量发展冲锋号。
在青岛国际邮轮港区启动区,陆上行驶的工程车辆与海上航行的工程船舶接续发力,助推中国北方国际油气中心建设。该项目建成后,将围绕油气产业发展需要,打造集合油气交易、国际贸易、金融服务、航运物流、货代船代等油气全产业链服务功能的产业集聚区;在市北区桐柏路以西、大沙路以北,占地面积约37.4亩的百洋医药科技创业中心已完成土地平整,这里将规划建设健康金融创新港、健康人才中心、健康新零售中心,打造金融创新孵化平台,并以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为发展方向,开展大健康领域的投资孵化;在瑞昌路以西,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内,轨道交通人工智能大厦、产业孵化中心、人工智能企业总部、水上运动中心等9个项目正加紧施工,未来,园区将以智能轨道交通为突破点,充分结合地铁集团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特色产业优势,打造产城深度融合,生态花园宜居宜业的园区……
市北区打造高质量特色产业园区。图为青岛生物科技创新园及周边。修相科 摄
港口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城市是支撑港口发展的重要腹地,二者之间要形成互相成就的有机生命体,关键靠产业联结。眼下的市北区,正通过一个个密如鼓点的项目带动,逐步将擘画的航运服务产业园、现代商贸产业园、现代金融产业园、数字化港口产业孵化园、高端装备制造及物流产业园、创意文化产业园、医养健康产业园、人才发展产业园八大产业园区变成现实。可以预见的是,这些融合了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生态链的新兴产业园区,将成为撬动市北争创山东省“三区互融”典范区的重要支点。
市北的经济底盘
市北区是青岛近现代产业发展的摇篮,在不断顺应时代潮流的变化中,市北区已经确立了以总部经济、数字经济为引领,航运贸易、商务商贸、现代金融、都市工业、医养健康、文化创意为重点的“2+6”特色产业体系。
青岛纺织谷时尚创意园区。刘笑言 摄
总部企业产业带动性强,是市北区重点发展的两大引领性产业之一。目前,市北区经市级认定的总部经济企业超50家,涉及商务商贸、现代金融、数字经济、都市工业等行业。为打造胶州湾东岸航运贸易金融总部经济融合发展新高地,市北区依托总部企业在整合资源和要素配置上的独特优势,抓高端资源、抓生态资源,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层级,提高总部经济区域贡献实效。一方面,通过积极搭建合作发展平台,支持本地企业通过并购重组、业务联合等方式加速关键资源整合,形成一批本地总部企业;另一方面,基于该区的产业基础和支撑载体,围绕500强企业、央企、省企和沿黄龙头企业大力靶向引进增量。在具体目标上,市北区计划每年新增总部企业10家,预计到2025年,总部企业数量将超过80家。
在数字经济领域,市北区拥有东软载波、浩海、檬豆等软件和信息服务纳统企业近30家,柠檬豆工业互联网平台获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认定,柠檬豆牵头的中小企业供应链数字化省级服务业创新中心获省级服务业创新中心认定,中车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等2个项目、1个平台入选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名单。市北区计划,到2024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0%,年均新引进1个亿元以上数字经济项目,培育1个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创建1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1个省级数字经济园区和1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青岛数字港以及青岛数字港安全产业园,建成青岛地区领先、胶东地区优势明显的数字经济生态体系。
此外,在航运贸易领域,市北区提出以B2B对外贸易为主攻方向,引育航运服务、现代物流、国际贸易、大宗商品交易等,实现贸易总额5年翻一番。在商务商贸领域,提出到2024年,限上批发业销售额达到17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限上零售业销售额达到290亿元,年均增长6%左右;限上餐饮业营业额达到6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引进亿元以上现代商贸类项目20个。在现代金融领域,力争到2024年末,金融业增加值超过120亿元,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均达到3000亿元,每年新增金融企业20家,金融企业总数超过360家,市北区私募基金注册规模突破700亿元,将青岛新金融中心打造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影响力显著的金融业集聚区。在都市工业领域,到2024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制造业和软件、信息、研发、设计、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创新融合发展,形成良好的都市工业发展生态;在医养健康领域,到2024年,预计医养健康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10.4%,年均增长10%左右,力争新引进亿元以上医养健康产业项目3个以上。在文化创意领域,到2024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基本目标突破45亿元,年均增长4.5%;新招引亿元以上文化创意产业项目6个,每年招引落地一个30亿元的文旅大项目。
特色产业园区托起新未来
为实现上述目标,市北区谋划8大产业园区,每个园区围绕港口独特的链接生产要素、汇聚生产要素能力作用做大文章,同时,明确区级牵头干部、责任相关单位和企业,搭建适宜的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生态链。
培育发展航运服务产业园。以临港楼宇垂直园区为载体,集聚一批实力雄厚的高端航运服务企业,发展航运总部经济和航运衍生服务业;依托港区启动区山东港口航运金融中心等项目建设,围绕海洋投融资服务,建设现代海洋航运金融中心;重点引入国际航运巨头设立区域总部及功能性机构,完善围绕航运公司所必需的法律、经济、咨询等服务,形成航运生态及发展氛围。
培育发展现代商贸产业园。做大做强中国北方国际油气中心,打造产业综合服务平台,集聚港口高端客户,积极推进跨境电商独立站、海外仓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企业在 RCEP成员国布局海外仓、境外服务网点;依托RCEP博览中心、历史城区等载体,发展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在青岛国际邮轮港区打造跨境电商体验店、最具特色的“跨境贸易+海洋文旅”特色消费业态。
发展壮大现代金融产业园区。依托环海湾金融中心、馆陶路新金融产业园,重点发力供应链金融、船舶航运保险等领域,集聚各类金融资源,开展电子仓单质押融资、产业基金组建、大宗商品交易等相关业务,形成强大的集聚效应。
新金融产业园开园,馆陶路“华尔街”复兴。北讯 摄
打造数字化港口产业孵化园区。发挥头部企业行业引领、技术引领、产业链集聚作用,结合市北区的现有产业优势及载体资源,积极承接省港科技集团技术创新中心、港口大数据公司、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智慧生态平台、港口人工智能项目产业落地,做好资源匹配、政策匹配、载体匹配等各项前期服务,合力打造港口数字化转型产业园区。
建设高端装备制造及物流产业园区。围绕山东港口集团绿色港口建设发展方向,发挥积极推动海工装备制造、智能化仓储物流等产业集群建设,全面开展生活消费品保税仓储、分拨配送等业务,促进消费转型升级和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发展物流集聚区,围绕RCEP涉外方向,新建飞地园区或升级改造一批综合物流园区、配送(分拨)中心、末端配送网点。
培育壮大创意文化产业园区。依托历史城区保护更新、1号、2号码头改造和中港湾改造,全面推进彰显城市风貌、激发发展活力、提升城市品质的创意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整体打造“老建筑+新消费”“原场景+新体验”等业态场景,开拓新的免税业态,培育打造国内知名的邮轮旅游、滨海文旅综合服务商。
打造医养健康产业园。以医养健康产业为核心,聚焦国际大健康集聚区建设,高标准建设山港健康管理中心、国际大健康产业园等载体。招引国际国内健康管理、咨询类大中型企业,加快建设医疗、健康管理、医养三大中心,创建全国一流、港湾特色的医养健康示范窗口。
培育提升人才发展产业园区。成立现代港航产业研究院,引进港航界世界级专家学者,为“三区互融”产业发展、园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依托青岛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围绕涉港方向,聚力发展船舶管理、邮轮产业、港口运营等方向人力资源服务业,吸引船舶、航运、贸易、金融相关的人才集聚,为服务港口、带动外贸提供人力支撑。开展船员、海员及航运人才培训,实现船员注册、管理、调配和服务一体化发展。
图为青岛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北讯 摄
据悉,8大产业园区将不断注入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引领性项目,加速形成临港特色产业集群,助力市北区“港产城”深度融合互动。(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萌)
城区:多点发力,重塑宜商宜居城
城市要依托港口做大做强,必须有完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以服务于由港口所带来的人流、商品、货物、数据和资金流动。在争创山东省“三区互融”典范区过程中,市北区明确提出创建高品质宜商宜居新城区的目标,在优化港区交通布局、提升城市服务能级、推进老城区保护更新、加快老工业区盘活利用、推动青岛中央商务区提质增效等多方面发力,不断提升区域的便利度、舒适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青岛中央商务区成为新媒体产业、新航运产业集聚地。崔超 摄
完善基础配套,提升服务能级
50台挖掘机同时启动,数十台雾炮车、洒水车同时进行增湿除尘作业,在12个小时内,市北区完成了服役三十余年的雁山立交桥拆除封闭施工——今年5月初,市北区这一民生工程冲上热搜,很多网民看到现场施工视频后,纷纷点赞其所展现的“中国速度”。
雁山立交桥快速拆除,展现了市北区完善交通布局,提升城市服务能级的决心和魄力。据了解,为优化青岛国际邮轮港区周边交通布局,市北区正着眼打造复合型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昌乐路匝道、普集路、陵县支路等道路新改建工作,全力支持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温州路隧道、地铁2号线及5号线建设,完善海底隧道、地铁、市政道路布局,增强港区与城区的客流集散转换能力。
除了提升区域的通达度,市北区还结合涉港产业和港航发展需求,完善城市金融、保险、技术、人才、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功能。例如,在金融领域,近年来市北区强化发展航运金融,以省港口集团为支撑点,打造航运金融生态圈,探索航运保险、仓单融资等业态,推动航运交易业务与港口业务融合发展。在人才服务领域,该区多年培育打造的青岛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于今年正式晋升为“国家级”产业园。随着园区搭建的中国(山东)国际人力资源服务贸易数智平台启用,园区将为出海企业和人才提供全链条解决方案。为促进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供需对接,平台还组建起多元素集聚的联合服务联盟,为供需双方提供沟通顺畅的应用场景,为青岛加快人力资源服务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合作提供有力支撑。
市北区还全面提升城市数字化、信息化水平,重点保护和传承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港口特色文化、建筑风格等“基因”,打造特色突出的港口城市。其中,市北区“星火”链网骨干节点已通过评审,完成5G站点建设750余处,5G覆盖率达到100%,移动下载速率全国第一。同时,市北区还依托山东省工业互联网数据安全制造业创新中心、青岛数字港安全产业园打造山东省数字安全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双高地。
导入新产业新业态老城迸发新活力
今年“五一”期间,摩登青年节拉开了市北区邮轮港区TEU集装箱部落活动季序幕,不少年轻人惊讶地发现,曾经的老港区已经变得如此新潮时尚。TEU集装箱部落是青岛国际邮轮港区启动区首个配套项目,将打造集吃、喝、玩、乐、购于一体的一站式城市生活服务空间。未来,港区6号码头端部将规划建设极具地标性的餐饮集市,打造高端海鲜餐饮码头;码头公共区域规划海湾广场,融合特色灯光影展示功能,打造滨海广场空间;市南区、市北区滨海步道系统将串联,增加导视系统、夜景亮化等服务设施,打造全长3.2公里的滨海步道。
邮轮港区是输送承接邮轮旅游人群的窗口,很多人一度担心港区周边要拿什么承接、服务在此集散的旅游客群。随着近几年青岛市大力实施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程,问题的答案已经逐渐清晰。
在邮轮港区紧邻的历史城区,近200栋老建筑恢复了最初模样,“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特质得以深化。在业态更新方面,截至今年5月份,历史城区共引入餐饮美食、精品住宿、文化体验、创意零售、休闲娱乐5大类210个项目。其中,由市北区打造的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内,青岛里院文化被完整保留,再现数十年前里院“串里串院”的生活场景,既激活了老一辈青岛人“烟火气”的生活记忆,也为年轻人打造起了一个“有趣、好玩、好逛”新派里院生活体验示范区。
市北是青岛的老工业区,随着新旧动能转换工作推进,老四方工业区内5000亩低效用地将实现再开发。在这些主城区内极为稀缺的可利用土地上,市北区正加快中车四方智慧港、欢乐滨海城、百洋健康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通过项目招引、特色产业导入,联动城区与港区,为港区发展提供载体支撑。
市北区加快中车四方智汇港等重点项目建设,通过特色产业导入,为港区发展提供载体支撑。修相科 摄
在今年市北区首场重点低效片区产业集聚推介会上,市北区提出,将利用老四方工业区部分低效片区,打造青岛“健康谷”。根据《市北区生命健康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到2025年,市北区生命健康产业实现年均产值增长10%左右,力争新引进亿元以上生命健康产业项目5个以上;创新发展高端医疗器械、创新药、现代中医药及健康服务,促进中西医融合,基本建成生命健康百亿级产业集群,产业规模和质量居青岛城区前列。
市北加快市重点工程建设,重庆路高架桥长沙路段有序推进。万云军 摄
此外,青岛中央商务区也在实施提质增效工程。片区依托国际航运中心等一批高端楼宇,导入数字经济、商务商贸、现代金融等产业,集聚高端商务业态、高层次人才,与港区形成产业协同,打造一流的商务中心。力争到2025年,新增商务楼宇30座,面积约120万平方米,累计全区商务楼宇120座,总建筑面积约550万平方米。
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城市“软实力”
打造“港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需要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市北区通过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融合发展,持之以恒地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激发辖区企业发展活力,提升城市不断向上跃升的能力。
市北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刘笑言 摄
“演出前,我们需要申请营业性演出审批。以前需要3个工作日才能办完,现在在市北,当场就能拿到批文,有了更加充裕的宣发和售票时间。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好的政策!”DOWNTOWN Livehouse主理人解新宇说。据了解,为进一步激发演出市场活力、释放文旅消费需求,今年2月,市北区在全市率先探索同一场所长期从事营业性演出活动流程再造,区行政审批局组织召开专题会议,与区文旅局、区综合执法局、公安局市北分局共同研究决定精简营业性演出审批材料,优化审批流程,打造“即申即办”新模式。按照常规流程,办理营业性演出审批需要提交15项审批材料,办理时限为3个工作日。流程“瘦身”后,申办演出变得更为便捷——申请人不再需要提供“一摞材料”,批文更是变为“立等可取”。
营业性演出审批“即申即办”是市北区众多优化营商环境案例中的一个。据了解,今年,市北区出台《关于建立六项机制推动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提出通过重点项目顶格护航、政企互通双向体验、直通直办快速响应、开放互融生态营造、作风能力焕新跃升、督考一体闭环解决6项机制,不断完善服务举措、推进流程再造、深化改革创新,推动“深化作风能力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走深走实,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营商环境、作风能力、发展质量“三个明显提升”。
具体而言,市北区将针对重点项目顶格协调、顶格推进,对项目策源、储备、开工、建设、竣工等全生命周期精准护航,对项目政策决策、征地拆迁、建设推进、资金保障、矛盾纠纷和产业导入等问题协调处理。建立营商工作决策问企评估制度,就惠企政策制定、市场经营管理等方面前置征求经营主体意见;组建涉企服务“专家特派团”,“一对一”定制服务;分批选派有发展潜力的干部到驻区大型企业和重点税源企业挂职实训,推进与驻区大企业的协作交流和资源共享,实现干部培养锻炼和助力企业发展的互利共赢。推动形成“多方共同参与、问题广泛收集、政府即时响应”的诉求收集反馈良性循环,更好掌握经营主体所思所盼,有针对性改进提升服务水平。组建营商环境“观察员”队伍,选取部分产业园区、商圈街区、金融和政务服务窗口单位等场所设置观察点,及时收集涉企难题和诉求,并快速响应、限时办结。
“市北区将发挥青岛主城最为完善的城市配套服务和基础支撑、丰富的医疗教育资源、便利的交通和商业设施优势,打造15分钟生活圈,让市北‘工作、生活两便利’的特点更加深入人心。”市北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