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滩旧改 何以摘得“广厦奖”?
青岛新闻网6月15日讯(记者 刘文超)从低矮平房、环境杂乱到高堂广厦、和谐宜居,曾经的城中村如今换上新面貌,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孙家滩社区的居民迎来了好日子。
6月15日,第十届“广厦奖”颁奖典礼在上海落幕,孙家滩村庄改造工程成为山东省首个荣获“广厦奖”的旧村改造项目,同时被授予“规划与建筑设计优秀奖”“公共配套与运营服务优秀奖”两个单项大奖,并在会上向全国房地产同行进行了经验分享。
一个旧村改造项目何以摘得中国房地产行业最高荣誉?不只是因为项目本身卓越的设计和品质,更在于项目建设中融入“好房子安民,好社区惠民,好产业富民”的服务运营理念。作为承建方,青岛亿联控股集团致力于树立旧村改造标杆,发挥带动示范效应,探索更可持续更有温度的城市更新。
安民,打造人文社区典范
从前的孙家滩,曾是西海岸新区西部新城区有名的城中村,数百栋老旧房屋,居住条件差,市政配套不完善,下大雨时水最深能淹到大腿根。
现在,它变了,在一场彻底的提升改造后,一步跨入园林社区、智慧社区,打破了对传统“回迁房”的认知。
自安置项目立项之初,亿联集团就以客户思维和服务理念主导前期工作,把安居、宜居放在首位,通过精细化园林景观设计和智慧化施工,打造具有标杆意义的人文社区典范。
旧改不是简单的硬件提升,更是不断满足居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过程。亿联集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改造方案,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其中,300余平方米的社区活动中心,里面有棋牌室、影音报刊室、书画活动室、健身区、服务驿站、村史展馆等,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养老服务。占地面积6770平方米的九班制幼儿园,配备了科学探索馆、美术创意馆、生活体验馆等多功能室,户外还有滑梯、沙水区、大型积木等设施,为孩子们营造了温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空间。
改造既赋予新的功能,也留住旧的记忆。漫步在小区里的步道上,曲径通幽,绿意盎然,原乡宅门、水井、石磨等村庄拆迁保留下来的遗迹巧妙地与景色相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村里一棵280余年树龄的古槐树,整体移植到小区内,将文脉传承和历史风貌融入到园区规划设计中。
“人搬进了小区,村里的大槐树和大门楼子也搬进来了。”社区主任孙开鹏说。像这样以人为本、精雕细琢的细节比比皆是,在现代建筑中融入传统文化,全方位、立体化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惠民,服务到老百姓心里
旧改究竟改了什么,改到了老百姓心里?
孙家滩旧改项目涉及530余户居民,共2300多人,其中60岁以上居民占1/4。这个老年人口密集的社区充分体现了改造前“问需于民”、改造中“问计于民”、改造后“问效于民”。
据项目负责人张希堂介绍,在改造全过程中,亿联集团挨家挨户向居民征集意见,大到户型设计,小到飘窗开启扇优化,细到无障碍扶手加装,沟通方案、来回修改,让大家真正从“同意”变为“参与”。
63岁的葛宝瑞是一名独居残疾老人,由于双腿残疾无法站立,住房里的设施布局无法满足其需求。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亿联集团为葛宝瑞量身定做了“无障碍住房”,插座开关设施高度、阳台洗衣机水电配置、卫生间电路等都根据老人的需求重新调整。
为了帮助居民适应数字化社区的新生活方式,社区配置了物业辅导员和科技辅导员“双辅导员”,形成了老年友好型社区的工作模式,灯不亮、锁坏了、可视对讲机怎么用等琐碎小事,工作人员都会不厌其烦地上门讲解。考虑到老人容易忘记带门禁卡,社区还对门禁系统进行了全面升级,进门只需刷脸即可。
此外,社区上线的“孙家滩e家”小程序平台,可以满足居民办事指南、便民需求、问题反馈等功能,不断提升居住的科技体验。
“居民大事小事都愿意来找我们,就是因为尝到了专业服务的甜头。”张希堂说。
富民,产业升级促进就业
一般的旧村改造项目在规划建设中仅仅解决“住有所居”问题,较少涉及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就业需求。而旧村改造要真正实现蝶变,必须引入具备“造血”能力的产业,让“村民”在安居乐业中变为“市民”。
事实上,这些问题在孙家滩社区改造设计之初就有所考虑。亿联集团在建好民生工程的基础上,帮助孙家滩社区盘活利用村集体土地资源和产业资源,协助隐珠街道和孙家滩社区引入西海岸新区供销社、汉庭酒店等专业运营公司,采用科学的商业管理模式,统一规划、统一推广、统一招商、统一服务、统一管理,实施“连片带富”,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
“除了保留部分楼层用于社区办公外,剩余楼层根据商业定位,引入快捷酒店、瑜伽馆、牙科医院、培训学校、儿童托管所等业态,助力产业发展用房和商业网点良性运营。”张希堂介绍说。
近日,孙家滩社区农贸市场正式营业,前来采购的市民络绎不绝。这个建筑面积近7000平方米的大型农贸市场,规划了海鲜区、蔬菜区、肉类区、熟食区、超市等,环境干净明亮,摊位整齐划一,可一次性解决500余个就业和创业岗位。而在农贸市场外的沿街商业网点,莱恩口腔、泽云瑜伽、东方欲晓培训学校等业态也相继入驻。
据了解,村集体每年经营性收入由改造前的180万元提升至改造后的680万元,产业结构由原来的农业、渔业调整为现代商贸服务业,“造血”能力不断增强,为改善集体福利提供了财力保障。同时,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不少村民在农贸市场和酒店工作,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旧村改造是推动城市更新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持续为居民幸福生活加码的重要一环。从这个百年村落蝶变重生的故事中,可以了解城市的过去,预见城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