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闭卷,人生是开卷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在这个种稻、收麦两头忙的时节,一年一度的高考如约而至。
这是个“大日子”,一千多万考生走进考场,就像辛勤耕耘的农人一样,盼望有个好收成。“一起为2023高考生加油”“加油,向未来冲刺!”等话题占据各大热搜榜首,大家都在谈论高考。比考生还要紧张的父母、一大早送考的老师、为考生保畅通送宁静的“护航人”、全程蹲守的媒体……高考也是一场对社会的“大考”。
一
原国家教委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被称为“主导高考考生命运的人”,他编写过一部《中国考试大辞典》。据他研究,中国关于考试的最早传说,是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尧对舜的考察。《史记》载,尧年事已高,欲选接班人,大家推荐舜。但舜能否胜任,尧决定“吾其试哉”。这个“试”,主要是在实践中考察。
《周礼》《礼记》中还有一些关于“考”“察”“比”“试”“视”“校”“论”的记载。周天子用“试”“比”的方法选拔人才;周代学校用“比”“考”“视”“校”等方式,检查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的要求。
到了汉代,汉文帝将治国理政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提炼成试题(策),要求被举荐的贤良方正作答(对),合起来即为“对策”,开创了笔试的先河。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考”与“试”并用,创造了“考试”这个概念的,是汉代大政治家董仲舒。他说:“考试之法,合其爵禄……以名定实,先内第之。”这种“考试”,是对官员任职情况的考核。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确立,不论门第出身,寒门学子也可以“学而优则仕”。1905年,延续千余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值得一提的是,自考试诞生以来,人们对它的方式、内容就争论不断。历史上,考试曾多次遭废黜,但后来又不得不予以恢复。
如今,大大小小、各种显性隐性的考试伴随每个人的一生,贯穿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谓无处不在。
二
为啥需要考试?说到底,它是一个“称手”的工具,人在社会中生存、发展,想要找到自己的“坐标”,都离不开它。
简单好用。远古时期,先民钻木取火,怎样把这个伟大的技能传承下去?想必除了手把手教授,还需要实践检验一下操作水平。如今我们想知道自己对某项知识、技能掌握得怎么样,最简单直观的办法也是考一考、比一比。
相对标准。就像尺子标出了刻度一样,各类考试也有自己的一套评价标准和体系,考什么、怎么考、怎么评,都有科学、合理的设计。
相对公平。小朋友玩游戏,尚且需要用“石头剪刀布”来裁决谁优先,国家选拔人才、企业招聘员工、行业发放资格证书,就更需要一种公平的工具了。统一的考试内容、同样的考试要求、客观的评分标准,最大限度减少“人情困扰”“主观干扰”。
工具与工具也有所不同,像高考这种考试,为啥如此牵动人心呢?
作为人生大考,高考是实现人生梦想的“助推器”。
在十七八岁的年纪参加高考,就像一场特殊的成人礼,一个人的命运或将由此转折。高考统考科目定在6月7日、8日举行,有人说是取“录取吧”谐音,虽当不得真,却也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期待。许许多多的学生通过高考走出自己所在的大山、小村、小城,置身于更广阔的天地,看到了更美的风景。即便没有成功登顶,他们所站的位置也比之前更高,眼界也更为开阔。
作为为国选才的“重器”,高考是教育“指挥棒”。
从“解题”到“解决问题”,从“文理分科”到“自主选考”,从“育分”到“育人”,多年来,高考不断改革,力求从单纯的考试评价工具转变为全面育人的载体。
作为国之大考,高考是社会“稳定器”。
莫言在《陪女儿高考的这一整天》一文中写道:“可见世界上的事情,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譬如这高考,本身也存在着很多不公平,但它已经是当下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了。”
高考给了每一个人同样做梦的权利和实现梦想的机会,成为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主渠道。
三
高考是如此重要的工具,我们怎样辩证地看待高考呢?
“高考是人生一战,也是人生一站。”一位老师在高考前的最后一课上,对学生说出了这句话。过程一定要全力以赴,结果顺其自然。
如今,高等教育步入“后大众化”时代,高考竞争压力已经大为缓解,基本上“只要想上学,就能有学上”。不少“过来人”现身说法,有时候“遗憾”也是一种美,他们错过了“梦中情校”,却在现实中找到了“对的专业”,遇到了“梦中情人”。
“高考是闭卷,人生是开卷。”
一位高考落榜网友说:“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一样,不能也不必套用别人的解法、公式、套路或者选择。如果你在高考中取得成功,祝贺你,但你未来的人生肯定还有更多值得庆祝的时刻;如果你像我一样遇到挫折,也没关系,因为在你未来的精彩人生中,这些挫折肯定不值一提。”
“90后”小伙吴晓飞没上过大学,却因兴趣而学,从火箭发动机的业余爱好者,变成了民用航空产品研发和液体火箭发动机的专业设计师。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学校,留心处处皆学问。只要肯学习、能吃苦,没有读过大学,照样能成才。
“高考最大的馈赠不是一次命运的转折,而是教会我们全力以赴。”
“我见过莘莘学子一朝入学,后旷课辍学复归县城;也见过落榜考生一度失意,后每日自习考研成功。我见过名校高才迈入大厂,后浑噩度日遭遇瓶颈;也见过普校同学起步低微,后抓住机遇一飞冲天。”知乎上的一位网友说,决定人生命运的不是一次高考成绩,而是全力以赴。
“95后”菏泽学生何世豪从专科学校一路逆袭,专升本后读硕、读博,又到斯坦福大学交流访问。他的经历被网友赞为“真实的《凡人修仙传》”,激励了众多“失意者”。
考试作为一种工具,伴随人类历史存在了这么多年,在可以想见的未来,它还会继续与人类共生。要让它为我们所用,成为人生前进的助推器,而不是一道枷锁、一块绊脚石。祝愿所有的考生,都能轻装上阵、一往无前!
作者:王沐源
摄影:韩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