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认识下青岛的生物“家底”
中华凤头燕鸥 青岛市观鸟协会供图
鸟浪 青岛市观鸟协会供图
青岛百合 山东大学供图
崂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已调查记录物种2300余种 胶州湾重点保护鸟类观测站揭牌
早报讯 近期,陆生脊椎动物调查组青岛市观鸟协会在崂山保护区开展调查时,通过红外相机拍摄到野生貉野外活动场景,成为我市野生貉的第一个影像资料。自去年我市启动崂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一期)以来,新记录新发现不断涌现。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目前该调查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已完成一整个周期的外业调查及物种鉴定工作,共调查记录到物种2300余种,为全面摸清我市物种“家底”奠定基础。
有序推进生物多样性调查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生物多样性家底不清制约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去年,山东省确定在3个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开展调查试点,崂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就是试点之一。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崂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一期),主要针对区域内陆生高等植物、陆生脊椎动物、昆虫、水生生物、大型真菌及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等方面开展调查。
崂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是我国同纬度地区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带,生态系统多样、生物种类繁多、遗传成分复杂,在开展该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过程中,不断有惊喜出现,譬如“一丘之貉”中的野生貉现身青岛,北灰鹟、灰背鸫、蓝歌鸲3种鸟的发现成为山东省繁殖鸟新记录。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一整个周期的外业调查及物种鉴定工作,其实施将基本摸清崂山保护优先区域生物多样性本底情况,为下一步开展该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状况评估、识别保护空缺提出保护措施提供支撑。
崂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调查只是摸清全市物种“家底”的一部分,我市生物多样性调查已实现陆地与海洋、优先区域与县域调查工作的全面推进,将为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很好的基础支撑。在全市开展的陆生野生植物资源和迁地保护状况调查中,共调查到陆生野生植物1210种。在海洋领域,完成胶州湾、崂山湾、丁字湾3个重点海湾的海洋生物多样性普查,共获取130个站位660组环境数据和1285组生物样品,合计7452条基础数据,并开发建设了我国首套海洋生物多样性可视化信息系统。另外,我市还启动了西海岸新区、胶州市两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域生物多样性调查,全市7个自然保护区中已有5个开展调查并基本掌握本底情况。
引领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
大规模的物种“摸家底”是保护的基础,近年来青岛不断创新探索保护机制,谋划实施生物多样性养护观测站,以保护重点物种为契机,探索对濒危珍稀物种的综合保护机制,引领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
5月22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青岛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纪念活动,活动围绕“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主题,旨在进一步推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实施,提高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活动现场,青岛市胶州湾重点保护鸟类养护观测站正式揭牌。胶州湾作为中华凤头燕鸥迁徙前最重要的聚集地、换羽地、训练和喂养地,设立青岛市胶州湾重点保护鸟类养护观测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助于维持胶州湾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恢复力。
在此之前我市已实施青岛百合养护观测站,依托专业力量采取“调查+监测+扩繁+保护”的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模式,在初步摸清其种群特征、伴生植物和居群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开展青岛百合在崂山区域5至8年生植株的野外回归工作。
青岛一直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实施湖长制、湾长制、河长制、林长制等,为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法治基础与制度保障。我市优化调整生态保护红线,将各级自然保护地、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国家一级公益林、滨海湿地、重要河口、滩涂及浅海生态系统、特殊保护海岛等生态功能极重要和极敏感区纳入生态保护红线,我市确定的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为1705平方公里,构建起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网络。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首席记者 魏铌邦 观海新闻/青报全媒体记者 吴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