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藏身于街巷中的修补小店 虽不起眼却能解决民生“大难题”
任培春正在为顾客修包。
拉链坏了在哪里换新?衣服破了找谁缝补?钥匙丢了到哪里能配……居家过日子,难免遇到此类小问题,但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身边的时尚商店、文艺小铺越来越多,修修补补的小摊却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小修小补”反映的是一座城市的“烟火气”,不应被忽视。日前,商务部提出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日前,记者深入岛城街巷,探访“小修小补”店的现状和发展,聚焦便民生活圈的发展和变化。
小店蕴含“大民生”
“小时候这样的小店可多了,现在是真的难寻。”住在红谷滩的钟女士感慨,“我现在缝补衣服主要还是去老城区,找那些我熟悉的老师傅。”在钟女士看来,虽然缝补衣服算是小活计,却很考验师傅的手艺。
“中山路有位师傅的手艺是真的好,她补过的地方几乎看不出痕迹,甚至还能绣上一些装饰。”钟女士感慨道,如今小店难寻,每次有需要,她都会和身边的同事和朋友先打听一下。
对90后胡女士来说,缝补小店帮她省了许多退货的麻烦。“在网上买的衣服一旦大小不合适,需要改一下尺寸,找家缝补小店能省下不少事。”去年冬天,胡女士在网上买了一件呢子外套,收到后发现不喜欢外套上的某处装饰,便找了家裁缝店,把多余的装饰剪掉。“经过修改后,一点也看不出来有缝补的痕迹,就像衣服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现在,胡女士有衣服要修改,都会去裁缝店处理。“我们公司楼下有两家缝补小店,现在生意可红火了,每次去都要排队呢!”胡女士感慨道。
小店的存在解决了市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岛城像缝补店这样的“低频刚需”店有多少家?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记者连日来通过走访发现,这些小店大多藏身于小区内或背街小巷里,它们没有醒目的招牌,往往就是挂一个写着“缝补”或“配锁”的牌子,看起来很不起眼。
/记者手记 /让“小修小补”回归生活
近段时间,让城市空间内的“小修小补”有序回归引发关注。缝衣服、裤脚、配钥匙……人们对这些“小修小补”服务的需求仍然存在,它不仅省事方便,还能降低生活成本。尤其是不少老年人,他们更需要此类传统服务和帮助。而对许多摊主来说,这不失为一种凭手艺吃饭的就业选择,能够解决生计问题。
“修鞋不是什么热门行业,但是的确能帮助市民,方便大家生活。这门手艺看着不起眼,只能解决一些小问题,但解决的都是实际问题。”任师傅说,修鞋事虽小,也辛苦,但他认为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
诚如任师傅所言,“小修小补”的确很有意义。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刚需”,“小修小补”已不仅仅是修鞋、配钥匙。日前,商务部提出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一圈一策,推动补齐便民服务设施短板,完善生活基本保障类业态和品质提升类业态。
“小修小补”让居民享便利、摊主有生计、社区畅经济。值得注意的是,“回归”的前提是“有序”,通盘考虑布点和后续管理运营才能长久,各方利益才能得到保障。
修鞋匠任培春
修鞋修包修拉链
一干就是15年
在李沧区书院路与峰山路交界处,路边停放着一辆改装的电动三轮车,里边放着各种修理工具和材料,这就是任培春的修鞋摊。任培春告诉记者,自己靠着手艺闯天下几十年,修鞋、修包、修拉链……小修小补的生意撑起了一家人的生活。如今虽然年纪大了,但始终不舍得关掉修鞋摊。
什么样的鞋都难不倒他
今年52岁的任培春已经在青岛闯荡了15年。他说,对于自己来说,修鞋是主业,和街坊聊天是副业。“我要穿出去旅游,万一鞋底掉了怎么办?你给我想想办法。”“没那么容易掉的,这个要上线或者粘胶,粘胶的话要全部拆完。”任培春一边补鞋,一边耐心地向顾客讲解最佳修补方案。
任培春手脚利落,顾客往往去买个菜的工夫,开裂的鞋子已经在他带有皲裂的手指下修复如初。从早上7点到晚上7点,除去吃饭的时间,他都守在这个小小的电动三轮车上忙碌着。
修的鞋多了,任培春的手艺愈发纯熟。随着皮鞋制作工艺的迭代升级,他也练就了多种技能,从钉跟、改跟到换底、贴底,再到调色、改色,只要是鞋子方面的问题,都难不倒他。为了精进手艺,他还专门学习过。他补过的鞋子,几乎都能还原原貌。
从业20多年的任培春既修过两三百元一双的普通鞋,也修过十几万元一双的高档鞋,他经手的鞋得有十几万双,每一双都要修得美观、牢实、经穿,修得让自己满意,才会交到顾客手里。很多老顾客驱车十几公里来找他修鞋。
“我的摊子能支撑这么多年是有原因的,如果老是停留在以前的技术水平,早就被时代淘汰了。”任培春说。
“小手艺”方便了居民
任培春是菏泽人,2008年从杭州来到青岛,在汽车东站附近摆摊修鞋。“我高中毕业后去了广州,在鞋厂打工,后来辗转到上海干服装生意,再后来到杭州干起了修鞋,至今20多年了。来青岛后,我在一个小市场里摆摊,后来小市场被改造了,我就搬到了李村商圈,一直坚持到现在。”任培春说,刚开始摆摊时,每月收入几百元,比很多上班族的工资都高。如今修鞋的客人不多了,虽然收费标准提高了,但相应的成本也增加了,除去成本,每月能赚两三千元。他告诉记者:累是累了点,但感觉比较舒心,“虽说修鞋小摊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我常年坚持出摊。能给人家解决着急的事,我感到很高兴。”
正在修鞋的秦女士说,她住在西山二路,全家人的鞋子都是拿到任师傅这里来修的。上中学的儿子特别费鞋,鞋尖总是破,其他地方还是崭新的,扔了怪可惜的,拿来修修,还能穿一段时间。任师傅给补一下,仅收两三元钱,感觉挺划算的。
说话间,任培春接过秦女士拿来的两双鞋,从身边的皮料上剪下一小块补丁,然后用修鞋机缝补几下便好了。
以前,修鞋的小摊很多,人们的鞋磨坏了,都要修一修再穿一段时间。如今生活水平高了,没等到鞋坏就已经买新的了。一双鞋穿两三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这是修鞋摊主最大的感触。
“一个街区有一个这样的小摊,是整个街区的福气。任师傅的手艺是老百姓最需要的,解决了好多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骑车前来修理背包拉链的杨女士早已和任培春处成好友,连连夸赞他的好手艺和低价格。
随着时代的变迁,来修鞋摊光顾的大多数是老人家,“年轻人修鞋的少了,对于老人来说,修补是一种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当记者问起修鞋小铺将来会不会消失,任培春说他不这么认为,“现在有那种高端的修鞋机器,只不过修鞋会贵些。”(本版撰稿摄影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徐小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