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建学校、培训教师……青岛将优质教育的种子播撒高原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4月20日讯 通过屏幕,西藏桑珠孜区东嘎情远希望小学校长米仓认真地聆听来自青岛的齐鲁名校长讲述的育人理念。“青岛的教育理念确实好,一堂课下来,老师们很受启发。”米仓说。近日,由青岛市教育局、青岛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组、西藏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教育局联合举办的“山海大讲堂”活动在西藏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启动。通过定期的、系统化的培训课程,藏区干部教师可以成体系地学习内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助力。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跨越千山万水,18年间,青岛市教育局先后为桑珠孜区教育选派七批援藏干部人才、教师,从为当地建设学校加强“硬件”,到培训教师提升“软实力”,并进而把不定期的培训梳理固化成体系化授课,教育援藏一步步走向纵深。
援藏形式从硬件建设升级到软件扶持
在西藏日喀则桑珠孜区,每个乡都有青岛援建的学校。仅2022年,就有28所青岛援建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的标准化乡村幼儿园交付使用。
但教育援藏的形式,却不拘泥于建学校。近年来,青岛不断破题,探索从软实力提升方面为藏区助力,力图给当地留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为当地教育质量的提升带来深远影响。
上个月,桑珠孜区42名干部教师在青岛进行了为期10天的培训。“当我踏进青岛市安徽路幼儿园的大门时,瞬间就被自主、自然、和谐与爱的环境深深吸引,盎然的绿意、温暖的园所环境、热情和善的老师让我一下子放松下来。我们看到孩子们在自由自主的状态下所呈现的最自然的状态,幼儿园管理细节处处印证着‘臻爱育人’的教育理念。”在青岛的学习让桑珠孜区齐鲁幼儿园老师张家莉对环境创设、课程设置有了全新的认识。她表示自己将把这些理念带回日喀则,提升幼儿园的办学软实力。除了提供统一培训,青岛的各所学校还为日喀则的老师们提供个性化的交流机会。如桑珠孜区一中与青岛实验初中签订友好学校合作协议,双方将搭建干部、教师、学生交流平台,通过互访、网络教研等多种形式,加强合作。青岛经济学校与桑珠孜区一中、桑珠孜区二中、桑珠孜区三中签订了生源校协议,这三所学校的学生有机会来青岛学习。
面对面交流的同时,线上“山海大讲堂”带来了成体系的师资培训方案。“山海大讲堂”集聚青岛的齐鲁名师、名校长资源,聚焦桑珠孜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根据桑珠孜区教育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课程,课程涵盖了党建、德育、教育教学的“青岛经验”。“山海大讲堂”每月开展两次讲座,通过开展常态化的学习培训,将优质的教育资源持续地、源源不断地引进高原,拓宽交往交流交融途径,锻造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记者看到,讲堂的主讲人里,有青岛西海岸新区嘉陵江路小学高级教师、全国十佳班主任、全国最美乡村教师薛月娥,全国科研创新十佳校长、全国十佳现代校长、山东省特级教师、齐鲁名校长李志刚,青岛市李沧区汇川路幼儿园园长、“齐鲁名师”、“青岛市名师”张林林,青岛嘉定路小学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齐鲁名师刘青等20余位教师,覆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阶段,能传递青岛教育的最优理念。
援藏内容从学科教育到科学素养提升
“同学们,你们看,这个赛车借助橡皮筋就可以飞驰起来……”在桑珠孜区江当乡中心小学,日喀则市青少年科学院的老师们为小学生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科技课。
日喀则市青少年科学院由青岛市第九批援藏组投资建设,2021年6月开工,2022年7月主体建筑竣工,计划今年下半年投入使用。这是西藏自治区首座青少年科学院,也是青岛援藏单体投资最大的援藏项目。
据了解,在此之前,青藏两地的课程交流多集中在学科教育上,当青岛了解到桑珠孜区学生创新教育活动缺乏的情况后,一系列围绕科学素养提升的援建迅速开展起来。青岛组织了“送科技进校园”系列活动,使用专项活动经费购置“红色主题”建筑模型、军事船舰模型、飞机模型等主题教育器材,发放给当地中小学校。同时,青岛市中学综合实践教育中心承担起了日喀则市青少年科学院师资培训的任务。
在江当乡中心小学的课堂上,日喀则市青少年科学院的老师们以国防军事的瞩目成就为开端,让孩子们告别枯燥的课本知识,通过设计制作“歼15”纸飞机、“风火轮”号橡筋动力小车,发射“气体火箭”等课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课后,孩子们兴奋地拿着自己的“爱国号”“红军号”“先锋号”进行比赛。
据介绍,面对即将启用的日喀则市青少年科学院,目前青岛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组正在进行课程、校园文化建设,拟建设中小学生海洋科普教育中心、人工智能体验教育中心、生命安全教育中心、国防教育中心、生态环保教育中心、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心。科学院启用后,将借鉴青岛等国内先进城市的教育模式,采取集中设施设备、集中教师资源、集中学生课时的模式面向桑珠孜区中小学生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国防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海洋教育、生态教育、劳动教育等,解决当地素质教育资源缺乏的问题。
山海情深,正在加快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倍增步伐的青岛,也将这份蓬勃的活力“同频”传递到日喀则市,为两地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蓄力。(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赵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