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全国试点、斩获国字号大奖!青岛地铁班组“出名”了
不断延伸的地铁,正逐渐成为青岛市民出行的首选。但你可能不知道,在目前315公里的运营线路和188公里的建设线路上,活跃着900多个基层班组,正是他们守护着你的出行。
努力就会被看见。这一次,身居幕后的他们,走到台前,他们“出名”了!
3月25日,2023国企管理智库大会暨国企管理创新成果发布仪式在北京举行。青岛地铁班组建设创新成果从全国4300多项成果(案例)中脱颖而出,荣获2022国企管理创新成果(案例)一等奖,列入《国企管理创新年度成果报告(2022-2023)》。
青岛地铁分享班组建设经验
4月11日,青岛地铁召开班组建设媒体通气会透露,目前,青岛地铁班组建设已入选全国总工会产业工人改革试点。
地铁是缓解交通拥堵、便捷市民出行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也是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支撑城市空间拓展的发展工程。地铁建设和地铁沿线开发建设是青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十大领域之一。
截至2022年年底,青岛地铁运营线路7条、315公里,位居全国第十。2022年,青岛地铁16项关键运营指标行业排名中,12项全国第一、3项第二;乘客满意度连续6年处于非常满意水平,2022年达到98.54分,得分和增幅均创历史最优,成为行业首家获国家级“服务质量认证”及“顾客满意度测评认证”双五星级评价单位。客流方面,全年线网总客运量达2.83亿人次,同比增长14.57%,运送乘客累计突破11.3亿人次。4月8日,青岛地铁的日最高客流量首次突破140万人次,达到144.45万人次。
这背后,班组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班组建设是青岛地铁的第一管理基石,是实施世界一流地铁建设的夯基工程。2020年,青岛地铁率先在运营板块开展班组建设,2022年开始在工程建设领域全面推广。
经过三年创建实施,青岛地铁以班组建设为新生态的管理理念逐步形成,初步显现了建设世界一流地铁与班组建设“双轮驱动”管理模式的强大生命力,最大限度激发调动干部队伍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企业管理向更加高效方向迈进,安全、质量、效率及效益大幅提升,更好支撑了青岛地铁走在前列,筑梦着青岛的未来。
激发内生动力
在2023国企管理智库大会暨国企管理创新成果发布仪式上,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智库联盟创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彭建国指出,一个企业有没有竞争力,有没有活力,关键在人,要看人有没有活力、有没有内生动力。国企改革真正要解决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的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国企改革下一程首先要改革影响内生动力发挥的体制机制弊端。
青岛地铁的班组建设,正是要着力解决影响员工内生动力发挥的弊端。
青岛地铁集团共有员工1.4万人,一线员工分布在561个运营班组,再加上委外单位、参建方,一共有900多个基层班组,负责146座车站的运营、188公里的线路建设工作,人员基数大、专业门类多、点位分布广、管理结构与模式相对复杂。
“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此前,传统的‘一刀切’班组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青岛地铁高质量发展要求。”青岛地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君坦承,前期的班组自上而下沿用一套管理标准,一方面被动执行公司制度,没有自主管理权,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这种统一的管理标准,难以适应不同班组的各自特点和需求,班组管理灵活性不足。
在国有企业三年改革行动时代背景下,青岛地铁学习借鉴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班组建设的指导意见》,探索试点以班组民主自治管理为核心的班组建设,通过党建统领、群众路线、参与式民主管理“三大举措”,力求探寻一条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基层管理新模式,构建一套科学、民主的基层自治管理体系,进一步激发地铁一线的内生动力。
参与式民主管理是青岛地铁班组建设的创新做法。在班组中实施“小立法+二次分配”的参与式民主管理模式,授权员工根据专业特点、工作内容等,因地制宜制定“小立法”,边立法边试行,确保灵活管用。青岛地铁拿出员工工资之外约5%的金额,将分配权下放至班组,进行差异化“二次分配”,有效激发了员工主人翁意识。像刚刚获得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称号的青岛北站班组,前前后后修订了13个版本的小立法,到现在有70%的条款都是由班组员工自发提出的。车站员工主动创新研发服务举措、积极参与隐患排查、技能比武等都纳入了立法条款。
青岛地铁运营二中心乘务部乘务班组主要负责管理电客车司机驾驶员安全、平稳、准时驾驶地铁列车。乘务班组长谭富春介绍,原先班组内作业规范主要依靠视频检查以及班组长抽查等手段,员工普遍存在侥幸心理。如今,通过与班组“小立法”和“二次分配”相结合,引入标准化作业评比的机制,变被动检查为主动执行,对班组生产指标的管控起到了很好的提升作用。以列车晚点数据为例,客车队从2020年的9.7列次至2022年降至0.7列次。
创新驱动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青岛地铁班组建设释放了班组勇于创新、乐于创新的巨大潜能,开展智慧安检等20余项智能新技术应用,切实发挥了企业基础单元开拓创新的自驱力。国家、省市劳模等先锋模范带头成立50余个创新工作室,形成班组“五小”创新成果569项,产生经济效益数千万元。
通过实施飞轮储能等技术创新手段,推动了行业内全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飞轮储能装置、装机容量排名全国第三的光伏发电项目在青岛地铁的投用。国家示范工程TACS进入工程应用阶段,无柱车站、高品质混凝土、隧道主动支护体系等一批创新技术在三期推广应用,实现节省工期、节约投资、绿色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国家示范工程TACS列车将在6号线应用
班组建设还有力推动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型,攻克装配式建造等一系列重大施工技术难题。比如,6号线6座车站采用全方位装配式建造,相比同规模现浇式车站减少用工80%,节省钢材约800吨,碳排放量减排约20%,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有力支撑青岛地铁装配式建造技术走在全国前列。
说起班组建设带来的变化,中铁十八局5号线土建一标02工区麦北区间TBM始发井班组长胡颖浩十分感慨:原来,施工质量完全靠工人的态度,满足于质量仅仅能看过得去;施工效率每天追着屁股赶,效果也不是很明显。班组建设开展后,全体工人一起商定好“小立法”,大家一起执行。施工中,工人会自己把控质量,有什么问题或者好的建议会主动提出来并针对性地解决,工人的积极性有了明显变化,大家伙都想加分多拿钱。
以点带面,从运营到建设——随着班组建设深入,青岛地铁的辐射引领和示范带动持续提升。
全国劳动模范、青岛地铁检修工尹星跟同事们研究创新创效
班组员工扎根一线、苦练内功,涌现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城市轨道交通服务明星”等一批优秀班组长,培育出数百名全国交通技术能手、齐鲁首席技师等技能人才。
2022年,125名职工在国家省市竞赛、科研中斩获荣誉,为企业人才梯队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青岛地铁多项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詹天佑奖”“鲁班奖”,多个班组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等荣誉,“畅达幸福”品牌获“全国交通运输榜样品牌”等荣誉,青岛地铁集团荣获“2022年度安全管理标准化班组创建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称号。
再发力再提速
轨道交通是一座城市活力、实力和竞争力的体现,也是国内各大城市竞相发力的关键赛道。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最新发布的城市轨道交通2022年度统计和分析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内地城轨交通运营线路规模迈进10000公里大关,运营城市达到55个。其中,上海936公里,北京868公里,线网规模在全国遥遥领先;成都、广州、深圳、杭州、武汉五市运营线路长度超过500公里,重庆、南京超过400公里,青岛超过300公里,西安、天津、郑州、苏州、大连、沈阳、长沙7市均超过200公里。预计“十四五”后三年,城轨交通仍将处于比较稳定的快速发展期。根据现有数据测算,“十四五”期末,城轨交通运营线路规模将接近13000公里。
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位居国内轨道交通通车里程前十强的青岛仍需持续发力加码。乘着城市更新建设攻坚行动东风,青岛地铁正迎来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机遇期和窗口期。
目前,青岛地铁已累计获批线路达13条、503公里,位列全国第九。2021年9月获批的青岛地铁三期规划线路(7条线、139公里)已经全部开建,加上续建的8号线南段、6号线一期、2号线西延段等一二期三条线路,青岛地铁在建线路达到10条、188公里,可持续发展后劲十足。其中,6号线一期力争年底实现空载试运行,2024年通车。2028年年底前,三期规划线路将全部建成通车。届时,青岛将进一步加密东岸主城轨道交通网络,搭建西岸、北岸城区网络骨架,地铁运营总里程将达到503公里,日均客运量达到500万,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近五成。
青岛地铁6号线黄海学院站施工现场
可以预见,随着线网不断加密,客流承载力持续提升,地铁在缓解交通拥堵、便捷交通出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能级、支撑“双碳”战略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青岛地铁的现代管理和运营服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接轨梦想,畅达幸福。青岛地铁将持续深化班组建设,推动青岛地铁建设板块“又快又好”,运营板块服务更优,让越来越多的人“畅达幸福”,让青岛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作者 周建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