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制造业观察 | 轨道交通装备:“国家级”向“世界级”的关键一跃
聚集更多核心关键配套企业 聚拢更多科技创新优质资源
轨道交通装备:“国家级”向“世界级”的关键一跃
就在当下——
印度尼西亚万隆,高速铁路综合检测车在雅万高铁试验段驰骋;埃及开罗,电动车组向着斋月十日城方向平稳进发;老挝万象,“澜沧号”动车组飞驰在中老铁路上,运营一年发送旅客720万人次;中国香港,Q-TRAIN地铁列车缓缓驶出彩虹站,为市区线列车更新揭开序幕……
这是青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正在书写的精彩篇章。
肇始于“四方机厂”,从“新中国机车车辆的摇篮”,到屡次刷新“中国速度”成就“国家名片”;从胶州湾北岸荒滩起步,到崛起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青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用一次次突破,拓展着关于青岛制造的全新可能:技术创新——从“追赶者”成为“领跑者”,市场拓展——从“外来者”融为“在地者”;产业组织——用“强龙头”聚集“生态链”。
目前,整个产业已经形成了以中车系整车制造企业为龙头,以220余家核心系统零部件企业为配套的千亿级产业链,成为青岛制造中当之无愧的“国家队”。
还是在当下——
直面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重构,应对国际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青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正在踏上新的突破征程——实现从“国家级”向“世界级”的关键一跃。如何充分发挥链主企业、龙头企业、高成长性企业的战略支点作用,更好撬动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进而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加快迈向更高水平、跨入更高能级,成为产业再次“加速”的关键。
变化已经发生。走进作为产业核心承载区的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如火如荼,正加速聚拢一批产业高能级科创资源。在这里可以听到向“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创新高地”迈进的坚定足音。
加速“出海”,擦亮“国家名片”
日前,国务院国资委评选出“2022年度央企海外十大精彩瞬间”,开往G20峰会的雅万高铁成功入选。2022年8月5日,采用中国标准、为印尼雅万高铁量身定制的时速350公里高速动车组和综合检测列车在中车四方股份公司成功下线。当地时间2022年11月16日,万众瞩目的G20峰会期间,在中印尼两国元首的共同见证下,雅万高铁成功开展试验运行。雅万高铁是“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印尼两国务实合作的标志性项目,也是我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建设项目。随着雅万高铁列车的成功下线和试验运行,中国高铁列车实现首次走出国门的历史性突破,为共建“一带一路”贡献澎湃动能。
雅万高铁列车正是“青岛造”高端装备“出海”不断取得新突破的一个缩影。事实上,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青岛造”列车曾屡次登上“国际头条”,闪亮登场国际舞台。
在美国,为芝加哥地铁制造的首辆批量车顺利交车,标志着我国出口发达国家最大地铁车辆项目实现批量交付。
在巴西,与淡水河谷公司签署铁路客车供货合同,赢得我国出口巴西干线铁路客车第一单。
在埃及,研制的新型电动车组在斋月十日城铁路上线开跑,中国轨道列车首次服务埃及。
在老挝,中老铁路开通一周年,发送旅客720万人次,“澜沧号”成为老挝当地民众的出行首选。
在阿联酋,设计制造的全球最快时速200公里高速内燃动车组,惊艳亮相阿联酋成立51周年国庆庆典,获得高度赞赏。
从高端产品到高端市场,从输出技术到输出标准,“青岛造”列车已驶向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持续为世界轨道交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擦亮中国高端装备金色名片。
今年1月31日,中车四方股份公司与阿联酋阿提哈德铁路公司以视频连线方式签署供货合同,包括21辆(3列)运营时速200公里的高速内燃动车组和最多140辆(20列)增购可选项,以及所有相关列车的15年维保服务。这是我国客运内燃动车组首次出口阿联酋,也是2023年“青岛造”列车“出海”第一单。
担当大国重器、支撑强国梦想、塑造国家名片,青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在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增添从追赶、超越到领跑的新注脚。
开放场景,提升产业集群能级
“青岛造”列车能够参与全球竞争,主机企业的底气足、能力强,离不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密切协同。
特别是面对疫情改变了的世界,列车是否能够如期下线交付,是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实战考验。数据显示,青岛约90%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资源聚集于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全国50%的高铁动车、22%的地铁车辆在这里制造下线;这里拥有中车系3家主机企业以及产业核心配套企业220余家;培育出10家国家级创新平台和12家省级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企业达223家;这里已发展成为中国唯一集高铁地铁整车生产、轨道交通关键核心系统研发制造、国家基础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平台于一体的产业集聚区。
眼下,在这条产业链各垂直赛道上,青岛拉满了撬动产业高端价值链的“进度条”。
制动技术是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的核心关键环节。2022年6月14日,中国中车全新一级子公司——中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在青岛揭牌成立。仅8个多月时间里,中车制动公司就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具有代际特征的新型城轨电机械制动系统在国内首次实现装车应用;持续拓展动车组、城轨市场,仅2022年12月,就有青岛地铁4号线等5条装用中车制动系统产品的新线路开通运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系统谋划实现制动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路线图,充分发挥跨系统、跨专业技术融合创新优势,积极推动制动技术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掌握行业话语权和技术主动权,全力打造行业冠军、单项冠军、隐形冠军。
今年春节期间,中车四方所自主研发的TACS(列车自主运行系统)在中车四方股份公司试验线上开展动态调试。该系统以车辆为核心,基于车—车通信技术,通过无形的“网”实现牵引、制动、网络和信号技术链、产业链的互联互通和深度融合,地铁列车自主调整、主动进路、自主防护与全自动驾驶,创新让列车奔跑更绿色、更智慧。中车四方所相关负责人介绍,TACS将以青岛地铁6号线国家示范项目为基础,与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一起不断推进车上、车下系统深度融合,针对不同运营场景,为用户提供不同的“产品+”“系统+”解决方案和增值服务,推动TACS尽快走出青岛、走向全国。
聚焦产业生态的进一步完善,青岛已然卡好身位。仅2022年,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瞄准头部企业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签约重点项目26个,其中百亿元项目2个。更多的产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创新,正在城市开放的应用场景中加速市场化验证。
在3月7日举行的全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部署会上,轨道交通场景资源整合应用成为重要的议题。这座城市正进一步整合产业链、示范区和“链主”企业场景资源,以场景资源招引上下游优质企业、助力本地企业增强实力,提升产业链本地配套率;以场景应用促进新技术和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突破、精准补链延链升链建链,加快推动全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能级持续提升。
创新生态,标注产业新高度
“青岛造”列车要更深入参与全球竞争,拼的是产业未来、创新生态。
作为产业的核心承载区,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紧紧抓住先进制造业这个立区、强区的“牛鼻子”,以“链”式思维抓产业、聚动能、强人才。
由青岛市和中车集团共建的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是我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获得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正式批复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示范区的顶级智库和“金字招牌”。在国创中心的磁吸效应下,优势创新资源和人才力量逐步向青岛集中、向示范区聚拢。目前,国创中心已布局建设总投资约137亿元的高端实验平台、产业化研究院等大项目15个。其中,轨道交通车辆系统集成国家工程试验室、高速磁浮实验中心、高速磁浮试制中心三大平台已投入使用。今年示范区将促进国创中心建设提质增效,推动中车大数据中心竣工运营、装备智能化研究院交付使用,加快总投资120亿元的中钛科研中心等10个重点项目建设。
以国家级科创平台为核心,示范区内多层次科研合作网络也在加快形成。目前,已引进有关院士牵头的轮轨动力学团队等4个国内外知名科研团队,中车研究院等13个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落户,与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蒂森克虏伯集团等10余家一流高校和科技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以“产业园区+孵化器”为支撑的科创载体网络体系正不断汇聚和培育创新智力资源,向着“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创新高地”目标迈进。
多层网络,一个目标:以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创新平台三方联动,协同创新形成联合攻关舰队,优化产业创新生态,攀登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最高端。
实践、实例更有说服力。
由中国中车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套设计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2021年在青岛成功下线,这标志着我国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术和工程化能力。2022年9月,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亮相“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和柏林国际轨道交通展,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车党委书记、董事长孙永才带来两个提案,其中之一就是“加快推动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和运用”。
孙永才表示,为加快推进产业链升级和现代化建设,支撑科技强国、交通强国战略,迫切需要对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系统进行高速性能验证和商业化运用。他建议,由国家有关部委牵头,在上海高速磁浮线利用夜间开展时速500公里以下的高速性能实验,并统筹推动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商业运用线建设。
于青岛而言,600公里高速磁浮不仅仅是“青岛造”列车速度等级的一次巅峰提升,在抢占世界技术制高点的过程中,区域产业链将迎来能级跃升的难得机遇,并由此打开未来发展新的想象空间。(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