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湾一策”推进重点海湾环境综合治理……今年青岛生态环保工作这样干
青岛新闻网3月9日讯(记者 张力伟 通讯员 张宁 华丽)今天上午,青岛市生态环境局举行新闻通气会,就2023年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点进行解读。青岛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围绕“全面提质增效”主题,加力提速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聚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核心任务,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工作方针,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更严要求抓好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筑牢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生态环境根基。
深入打好“三大战役”,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提质增效
协同治理打好蓝天保卫战。深度挖掘减排潜力,排查梳理工业企业等6大类污染源,全年力争完成3000个大气污染减排项目;完成水泥行业(独立粉磨站)、焦化行业(钢焦联动企业炼焦环节)超低排放改造。抓好重点行业领域治理,运用卫星遥感、出租车走航监测等技术手段,精准管控城区道路、工业企业堆场料场和露天矿山等各类扬尘源;开展全市扬尘整治专项行动,进一步降低扬尘污染影响;精细监管移动源,通过平台管理、联网覆盖和远程监控,提高移动源监管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强化重点时段管控,实施季节性差异化管控措施,聚焦夏秋季臭氧污染,以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为重点,实施一批挥发性有机物等治理项目;在全省率先实施挥发性有机物与氮氧化物差异化管控试点,打造臭氧污染区域精准治理模式;聚焦秋冬季颗粒物污染,制定“1+N”工作方案,强化联防联控,力争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三水统筹”打好碧水保卫战。深化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外源防治与内源治理并重,“一河一策”精准施治,督促推进一批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水体生态修复等项目,夯实水环境改善基础;排查整治772个入河(湖)排污口,以李村河、张村河流域为重点,在全省打造入河排污口标准化整治青岛样板。深入加强海洋污染防治,严格落实“湾长制”,“一湾一策”推进重点海湾环境综合治理;完成6174个入海排污口整治,建立完善“一口一档”;开展22条国省控入海河流总氮排查监测,“一案一措施”落实;开展重点海域生态环境评估,全面掌握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高标准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推进整县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抓好已建成设施运维管理,新完成治理村庄400个;开展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排查整治,健全完善长效管护机制;新增完成农村环境整治村庄135个。
系统防治打好净土保卫战。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先行示范区和“无废城市”试点建设,用好政策优势,在土壤污染源头预防、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质量提升3个领域先行先试,力争形成一批在全国先行创新成果;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开展“无废细胞”建设,促进危废减量和资源化利用。保障建设用地安全利用,严格建设用地环境准入,依法推动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总结分阶段效果评估试点经验,强化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和修复分类引导,建立健全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全过程监管机制。开展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试点,推进重点企业危险废物管理实时监控。
用好三项举措,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全力推进美丽青岛建设。积极争创各类试点示范,制定实施《美丽青岛建设规划纲要(2022-2035年)》《青岛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压茬推进生态示范创建,力争再创建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一批省级示范区与“两山”基地;以国家美丽海湾优秀案例灵山湾为引领,高起点推进崂山湾、西岸前海湾区美丽海湾建设。循序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深海试验区”建设,积极探索深海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路径模式。积极推动建设青岛生态环保产业集群,实施年度生态环保产业统计调查,积极开展创新试点,推动胶东经济圈一体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扎实推进“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方案,开展2021-2022年工作中期评估。积极参与做好“双碳”战略生态环保工作,加快推进西海岸新区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探索运用多元化气候融资工具和手段减污降碳,加强碳排放数据核算体系建设,完成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清缴履约。
高效服务重点项目建设。高质量服务省市重点项目,建立重点项目环评管理台账,提前介入,主动帮扶,服务重点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推进园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对完成规划环评的园区试点实施告知承诺制审批、打捆审批等,促进项目环评提质增效;强化“三线一单”在产业布局优化、环境准入、园区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服务项目早落地。强化环境要素保障,统筹使用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压减腾退指标优先用于重点项目;靠前做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帮扶;强化规划土地利用与环境管理衔接,引导项目方提前谋划、科学有序开展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助力城市更新建设用地需求。
强化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模式
压紧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实施好环境空气质量和流域生态补偿,完善流域跨区域管理协调机制。扎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
加强监管执法能力建设。梯次推进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深入开展执法大练兵,建设生态环境执法一体化系统。以排污许可“一证式”执法为统领,根据环境要素和季节性污染防治特点开展执法检查。全面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完善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动态调整机制,统筹实施差异化监管。
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法治保障。推深做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积极破解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线索排查、案件启动、鉴定评估难题。在全市范围内推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示范点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示范基地建设,放大示范效应。
强化生态环境治理科技支撑。深入开展“生态环境一张网”建设,促进生态环境管理数字化、智能化。推动“国家环保工程技术中心”创建,创新开展环保管家省级试点、整体清洁生产审核创新省级试点等第三方环境治理模式。推动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创建。
筑牢两道防线,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强化环境风险防控。升级环境应急指挥系统,动态更新企事业单位环境风险信息,开展环境安全风险隐患排查。组织开展以企业排污、陆源溢油等引发突发环境事件为重点的全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定期开展水源地等重点水体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严格核与辐射安全监管。
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修订《青岛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推动崂山生物多样性调查,实施崂山湾和丁字湾海洋生物多样性普查,开展青岛百合崂山养护观测站建设。对重点自然保护区实施“空天地”一体化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