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APP

打开

公司观察 | 去年至少有85家企业获得股权投资,青岛企业融资案例创新高

2023-03-09 09:33    青岛日报

根据公开信息整理,青岛日报首发《青岛2022年度企业股权融资报告》,2022年度青岛至少有85家企业获得股权投资,多家企业年内完成多轮融资,全年投资案例近百起,创下历年新高。

金家岭金融区,青岛投资机构的集聚区。

2022年,受全球经济低迷、疫情反复、募资难等因素影响,创投市场节奏明显放缓,投资案例数和投资金额均有所降低。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22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共发生10650起投资案例,同比下降13.6%;投资总金额共9076.79亿元,同比减少36.2%。中国股权投资市场频获投资的前五大地区依次为江苏、北京、上海、深圳和浙江,山东位列第八,投资案例为313起,投资金额为253.46亿元。

相比之下,青岛表现称得上优异,投资活跃度增幅明显。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末,青岛市在中基协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规模达1824.2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84.85亿元,同比增速为11.28%。

从投资领域看,硬科技领域成为焦点,信息技术、半导体、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多个行业逆势上扬,投资人倾向于选择技术过硬的头部企业。

行业领域

从投资主体看,政府引导基金、国资背景投资基金不断涌现,区市国资平台招引企业落地成效显著,为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从分布区域看,崂山区是青岛市股权融资的高地,融资企业数量和融资规模持续领跑,西海岸新区、城阳区和高新区也表现抢眼。

区域分布

融资数量快速增长

青岛企业总体表现抢眼,投资案例呈现增长态势,体现了青岛创新创业的澎湃活力和新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

在融资轮次上,覆盖了从天使轮到D轮各个阶段。其中,战略融资数量较多,占比达53%,说明企业从产业协同角度更倾向于引入对业务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投资人;天使轮、种子轮数量也不少,占到总数的19%,为近几年最高,说明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将“投早、投小”作为布局策略;PreA轮、A轮及以后融资数量占比为28%。

融资轮次

早期优秀项目不断涌现,一半以上获得投资的企业成立时间在5年以内,佗林医药、云丝数据、砥砺行科技、塞讯未来等9家企业均在成立当年完成融资。佗林医药专注于中药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产品转化研发,致力于打造成为青岛中药创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研发转化平台。云丝数据开发了具有独立所有权的“销遥掌柜、销遥云仓、销遥易购、食品安全监管平台”等SaaS云平台产品。

在融资金额上,百万级、千万级融资增多,亿级融资数量则大幅缩水,同比近乎“腰斩”,超10亿元的超大体量单笔融资已很难再现。相对而言,在创投寒冬之下,投资机构出手更加保守和谨慎,但优质项目仍能获得大额融资,共有慧拓智能、智腾科技、海纳云、飞熊领鲜、思锐智能等9家企业完成亿元以上融资,投出一家独角兽企业。

其中,通信SoC芯片专业领域的龙头企业宸芯科技获中国信科集团增资,新晋为2022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智慧矿山无人化企业慧拓智能完成近3亿元C轮融资,由中金上汽新兴产业基金领投,越秀产业基金与渤海中盛基金联合跟投,改写赛道内单笔最大融资纪录。研发智能传感器的智腾科技完成超亿元Pre-B轮融资,由红塔创新和陕西成长基金领投,老股东嘉兴润泽继续跟投。进口冻品产业互联网平台飞熊领鲜完成亿元B轮融资,由国彤创丰领投,老股东同创伟业跟投。这些企业获得大额融资,与其商业化速度与规模化能力密切相关,以慧拓智能为例,参与近八成的全国前十名煤矿的智慧矿山无人化项目,在冶金、有色、水泥行业打造了具有标杆意义的商业落地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完成融资的青岛企业相对比较低调,在近百起投资案例中,仅有31起主动披露融资金额。

政府引导基金“火热”

2022年,在股权投资市场普遍承压的背景下,政府引导基金日益活跃,成为助推产业发展的重要金融力量。

政府引导基金通过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撬动社会资本聚集,聚焦重点产业强链延链补链。近百起投资案例中,超过一半背后有政府引导基金以及在青注册的创投机构身影。通过政府引导基金招商,佗林医药、国宇星辰等一批优秀企业和创新项目落地青岛。

跻身“2022最佳政府引导基金TOP50”的青岛科创母基金,全年投资金额超过10亿元,投资项目60余个,较2021年提升约50%,其中青岛获投项目近30个,金额近4亿元,获投项目覆盖了集成电路、先进高分子及金属材料、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据统计,青岛科创母基金参投子基金投资的项目中,青岛企业占比超40%。比如,青岛科创母基金与同创伟业合作成立的同创新兴智联基金,投资了货图科技、鳍源科技、飞熊领鲜、无疆技术;青岛科创母基金与梅花创投合作成立的梅花盛开早期基金,投资了明靓科技、塞讯未来;青岛科创母基金与梧桐树资本合作成立的嘉裕金梧基金,投资了路游畅通、海豚之星、砥砺行科技。

区市国资平台收获颇丰,以产业投资和打造产业生态方式引领地方产业发展。崂山区的巨峰科创投资了国数科技、海济生物、联储证券,科创信达、元达生物、云世纪科技等企业也获得了区级国资平台的投资。

本土民营创投机构中,青松资本和里程碑创投继续出手。其中,侧重于投资细分行业龙头的青松资本,投资名单包括科凯电子、融美发制品、海纳云;偏爱早期项目的里程碑创投追加投资了极致创新、能蜂电气、北辰循环等。

爱奇艺、吉利控股、温氏股份等大公司也在青岛相继出手,构建自己的产业投资版图。VR行业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青岛虚拟现实研究院获得战略投资,投资方包括爱奇艺、海尔数字科技、宝通科技、德才股份等。作为富士康在机器人领域的重要合作伙伴,科捷机器人引入杭州沃云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吉利迈捷投资有限公司,两个股东实控人均为国内造车巨头吉利的创始人李书福。入局宠物食品赛道的双安科技完成A轮融资,投资方为温氏股份旗下产业基金。

硬科技投资逆风而上

清科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硬科技投资成为市场主导,半导体、新能源和汽车等行业投资总量逆风而上。

青岛近百起投资案例中,七成以上为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半导体、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硬科技领域。

其中,信息技术的投资案例数量领跑,人工智能、无人驾驶、虚拟现实、大数据、互联网等细分赛道持续受到投资机构关注,多达19家企业获得融资。开创国内首家计算机视觉算法商城的极视角完成战略轮融资,由山东陆海联动投资基金领投、青岛海创智链工业互联网产业投资基金共同投资;专注于城市治理数字化的海纳云则连续完成A轮和A+轮融资。

生物医药延续了2021年的热度,13家企业获得融资,涉及新药研发、医疗器械等领域。比如,开发出新冠检测试剂盒的海华生物引入华资盛通、青岛海检控股等多个股东;聚焦海洋医药的海济生物完成天使轮数千万元融资,投资方为巨峰科创和青创投;在单细胞分析与分选仪器开拓新市场的星赛生物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由南京高科新浚领投,浙江衡吉跟投;口腔再生修复材料及医美新秀蓝皓生物,亦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由里程碑创投和高新创投联手投资。

半导体依然是热门赛道,共有10家企业获得融资。在芯片设计方面,佳恩半导体完成数千万A轮融资,由毅达资本独家投资;中科本原完成B轮融资,由毅达资本、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联合领投;柯锐思德电子完成B轮融资,投资方为海控集团;展诚科技引入微芯科技、汇美投资两大股东。在设备方面,天仁微纳新增前海母基金、深创投、山东财金等股东;思锐智能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由石溪资本、华舆国创基金联合领投,海松资本、海澳芯科、同歌创投、君桐资本等跟投;致真精密完成千万级天使+轮融资,由启迪之星创投和柏彦基金联合投资。

在硬科技之外,消费仍然是投资热点,但资本的口袋明显收紧。9家企业完成融资,集中在预制菜、新式茶饮、咖啡、烘焙、宠物食品等细分赛道。抢占预制菜“风口”的利和味道完成D轮融资,由华兴新经济基金、隐山资本联合领投,麦星投资、建发新兴投资、中金资本旗下中金传合基金、微光创投共同投资。咖啡供应链服务商乐饮创新完成近5000万元A轮融资,由盛景嘉成领投,宽窄创投跟投。

高能级创业时代来临

随着硬科技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创投机构更青睐前沿技术领域的颠覆式创新,更看重创业团队的技术背景和产业背景出身。

从创业的人群来看,不同于移动互联网创业多为年轻创业者和商业模式创业者,硬科技时代有高能级创业特征,创始人往往有着更丰富的技术储备、行业积累和资本资源,在成立之初便受到资本的高度认可。

包括院士在内的很多顶尖科学家走出实验室,通过创办公司、入股等形式将科技成果落地到应用场景中。海济生物由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青岛黄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及青岛源海众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三方合资组建,董事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慧拓智能是中科院孵化的国内智慧矿山技术和服务提供商,首席科学家王飞跃教授是国际智能控制领域的开拓者、中国智能控制奠基人。国数科技创始人张浩为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我国海洋通信探测领域知名学者,具有扎实的科研积累与丰富的企业运营管理经验。星赛生物是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单细胞中心孵化的产业化公司,联合创始人马波为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分析化学博士,拥有10年以上的单细胞技术与仪器领域的研发经验。

企业高管、连续创业者等行业老兵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丰富的产业实践、光鲜的履历以及深厚的人脉,让他们下场创业的成功率大大提高。在创立进口冻品产业互联网平台之前,飞熊领鲜创始人李祥成立联合食品Unifood,并与北京二商、龙大美食、家家悦等成立肉类合资公司,将肉类进口贸易做到了全国前三。极致创新创始人朱德伟在工程机械领域摸爬滚打近30年,从全球工程机械排名第一的卡特彼勒公司辞职创业,致力于做全球液压系统的领导者。蓝皓生物创始人陈德夫在国内多家知名生物材料公司任高管,从事人体组织再生修复产品的研究开发20多年。鳍源科技创始人张翀曾在富士康任职8年,从工程师转型为创业者,深耕水下机器人领域。

此外,高能级创业有较高的成长起点,善于利用资本实现企业的爆发式增长,有的甚至具备双重角色——既是创业者,也是投资人。比如,利和味道董事长王斌的另一个身份是翊翎资本创始人,以资本思维去做实业,又以产业思维去做投资,有不少投融资及成功退出案例。(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晓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精彩推荐

南下长三角快速通道年内开建!青岛实施千亿大项目,织密交通网

2023-03-09    青报观象山

设施、业态、品牌多维度创新,青岛101家A级景区持续提升旅游品质

2023-03-09    青岛日报

推动城市品质升级蝶变 青岛今年将打造30个市容秩序亮点工程

2023-03-09    青岛日报

实探青岛规模最大的装配式预制构件生产基地,揭秘修路架桥“搭积木”背后的工艺

2023-03-09    青岛晚报

文明青岛随手拍|市民随手拍 整改认真办 小区公共绿地回来了

2023-03-09    青岛新闻网

【青视点】青岛首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为什么是这里?

2023-03-09    青岛新闻网

民生在线:市南区委副书记、区长刘存东3月10日14:30在线网谈 留言提问

2023-03-09   

青岛早知道|青岛重点推进28个重大交通项目 跨海大桥高架路二期传来新进展 世界排名前十机器人企业6家落户青岛

2023-03-09    青岛新闻网

查看更多

青岛新闻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