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驰援!马拉蒂亚记住了来自青岛的“中国蓝”
【青岛新闻网独家】
记者 陈志伟
2月19日上午9时31分,随着D6051次列车平稳停靠即墨北站,出征前往土耳其执行人道主义救灾任务的青岛市即墨蓝天救援队5名队员平安回家。
当天上午,30多名蓝天救援队的队员,提前一个多小时来到即墨北站,拉起了横幅,等待勇士归来。即墨北站相关负责人在得到蓝天救援队员归来的消息后,立即开通了一条“绿色通道”,方便队员搬运救援装备。5名队员刚一出站,就被许多市民包围着拍照。
救援难度超乎想象
2月10日,即墨蓝天救援队董刚、李捷、徐方涛、张宇、吴倩倩(女)5名队员从胶东国际机场出发,途经广州前往土耳其执行人道主义救灾任务。
“这次赴土耳其执行救援任务,从出发到归队整整9天时间,在震中搜救近6天,一刻也没停止,除了每天轮流休息外,其他的时间全部在搜救中。”即墨蓝天救援队队长董刚告诉记者,在土耳其马拉蒂亚期间,即墨蓝天救援队先后在三处区域执行救援任务,共搜救出12具罹难遗体。
“在马拉蒂亚,我们面对的是难以想象的困难。由于此次地震震级较高,震源较浅,地震破坏力巨大,很多房屋呈现‘馅饼式’倒塌。”董刚表示,这次救援面临最大的难点,是这些倒塌建筑存在质量问题,救援队员不能贸然突进,影响了救援进度。
“这些倒塌的建筑楼体结构比较薄弱,混凝土内的钢筋不是螺纹钢,强度较低,直径只有10毫米左右,基本上是靠鹅卵石和水泥支撑起框架结构。建筑倒塌后,内部空间变得十分狭小,对需要深入其中探查的救援队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董刚说,救援队员采用顶部支撑、有限破拆等措施,尽可能地提高安全性,才能深入建筑内狭小空间进行搜寻。
“现场非常艰苦,队员轮流作业,又困又冷又累,只能轮流就地休息。”董刚介绍,马拉蒂亚温度低,而且温差大,夜间室外温度会降到零下十几度,队员们轮换作业,每两个小时轮换休息一次,队员们只能从废墟上捡来毛毯和被子盖一盖,在现场就地躺下休息。但在现场,没有人可以安心休息。大家都是稍微缓一缓后,就又投入到救援中。
硬汉队长在现场数次落泪
“作为专业人员,我们经历过很多救援任务,也见过很多的灾难场景,但这次在土耳其,看到大量的人员被埋,很多人失去了生命,我和队员们在现场数次落泪。”讲到这里,董刚的声音哽咽了,“虽然我们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没有搜寻到幸存者,这是本次救援最大的遗憾。”
“虽然已经离开土耳其,但很多镜头依然时常闪现在我脑海里。”董刚说,比如,在一处废墟处,经过几十个小时的搜救,队员们终于找到了一位母亲的遗体,她的身下是一个小女孩,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房屋面临倒塌的时候, 这位母亲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自己的孩子,在场的救援队员都为这名伟大的母亲落了泪。
还有一位老人在地震发生时刻,用身体护着自己的妻子,当时,倒塌建筑的承重梁压在老人的身上,在清理现场的时候,两位老人的遗体紧紧抱在一起,救援人员很难将他们分开。
董刚说,亲历的一幕幕,让他们不得不忘记寒冷和劳累,坚持连续搜救。
救援现场那些感人瞬间
“在马拉蒂亚发生了很多感人的事,让参与救援的队员都流下泪水。”董刚还讲述在现场发生的一些感人瞬间,比如,一名土耳其大妈发现女救援队员的手非常冰冷,于是,将她冻僵的双手放进自己怀里取暖。
这样的感人瞬间还有很多。在救援现场,当地很多民众有家人被埋在废墟下。一位土耳其大妈流着泪水对救援队员说,她的儿子就在面前的这堆废墟下,很感谢中国的救援队能来救孩子。大妈的邻居说她好几天没吃东西了,中国蓝天救援队队员秦晓娜立即拿出当地人送来的馕圈等食物,要大妈一定吃下去。大妈不吃,秦晓娜说“你不吃,我也不吃。”当翻译对大妈说完后,她们每人吃了一半,这个场景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跨出国门,我们代表的是中国!”
“在土耳其,我们穿着这一身蓝,人们看到我们衣服上的国旗,就知道我们来自中国,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能听到‘Thank you China!Thank you China!’,作为中国人,我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也感受到咱们国家的大国担当。”董刚说,在土耳其,到处都能感受到当地民众的善意,收获满满的感动。
在马拉蒂亚的救援任务结束后,土耳其应急部门现场指挥官为了感谢中国蓝天救援队,主动提出和董刚交换队服和国旗标识。董刚说:“在人道主义救灾中,这是一种常见的国际同行的交流方式。跨出了国门,我们代表的是中国,执行人道主义救灾的同时,也增进了两国之间民间的交流。我们不仅是救援队员,也是来自中国的民间使者。”
撤离土耳其前,即墨蓝天救援队的5名队员在队长董刚带领下,与土耳其当地政府的工作人员、前来送行的居民以及被救者代表进行了友好交流,最后合影留念。土耳其当地AFAD最高指挥官说,“非常感谢蓝天救援队,中国人非常有爱心,感谢中国,感谢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