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粮于海”既是风口又是使命,青岛建设“蓝色种都”正当其时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海洋种业则是水产养殖的“芯片”。与粮食作物一样,海水养殖同样需要良种,在“大食物观”下,建好来自大海的“蓝色粮仓”,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高海洋开发应用能力、为地方经济注入新动能有着重要意义,而海洋种业则是“藏粮于海、藏粮于技”的关键。
青岛作为海洋科技城,如何在海洋种业产业中有所作为?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海洋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慧。郑慧认为,在深入实施种业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战略的时代背景下,青岛应充分发挥科技引领的作用,发展海洋种业总部经济,建设“蓝色种都”。
青岛为什么要建“蓝色种都”
郑慧表示,青岛是我国藻、虾、贝、鱼、参五次海水养殖浪潮的发源地,在海洋种业领域起步较早、技术底蕴深厚。同时,青岛又将打造国际种都作为城市战略之一,而发挥在海洋种业方面的先发优势,将海洋种业纳入种都的整体战略,无疑能进一步释放青岛的优势并提高这一战略的含金量。
青岛发展海洋种业、打造“蓝色种都”,不仅可以为城市经济发展增添新赛道,又可以带动高附加值产业链发展,辐射胶东乃至更大区域内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同时在种质资源面临国际竞争的情况下,更能担负起海洋科技强市的使命担当。
海洋医药的研发是青岛的另一大优势海洋产业,郑慧告诉记者,海洋医药和海洋种业有密切的产业互动性,海洋生物医药可以为海洋种质资源的培养提供饲料、药品,而海洋种业的研发在短期内能为海洋生物医药提供细分的研究方向和市场,长远来看则为海洋生物医药提供了更广阔的海洋生物资源。
除海洋生物医药外,海洋种业还与海工装备制造、海洋碳汇研究等产业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因此,从更高的视角来看,海洋种业会成为青岛“向海而兴”的重要产业,能完善青岛市的全海洋产业链体系。
青岛应怎样建设“蓝色种都”
郑慧告诉记者,当前正处于国内海洋种业延链、补链、强链快速推进的风口期,对青岛而言,要找准切入赛道的定位,而综合青岛的条件,发展海洋种业的“总部经济”是建设蓝色种都最好的选择。
郑慧认为建设蓝色种都应具备三个目标:
一是构建海洋种业的全产业链,即为蓝色种都提供支撑的,不仅是具有经济价值的海洋动植物品种选育培育及研发、生产等活动的海洋种业企业群,而是向上可延伸到海洋种质资源环境的保护,向下延伸至苗种的生产加工、储运、营销与销售、信息服务等环节,横向则涉及监督管理部门,科研、教学机构及苗种质量检验机构等主体的全产业链。
二是具备相当范围的区域辐射能力。从更大的海洋产业的角度来看,种质资源研发的质量和覆盖的范围,决定了辐射区域的大小,漫长海岸线上从事近海养殖的地市、省份及水产产品关联的餐饮、食品再加工行业辐射的区域,都是种业的辐射区域。而随着以“国信一号”等大型养殖工船为代表的装备、技术配套能力得提高,青岛对种质资源的研发,已可以不囿于周边及近海海域水产品种类,而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水产种质资源的研发,这也为蓝色种都带动国产内海水养殖业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条件。
三是跨领域、跨产业产生带动效应。蓝色种都的运作,不仅在于海洋种业本身的发展,更在于对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外溢效应和对各种要素的汇聚作用。建设蓝色种都除了需要科技研发的不断进步外,种业本身的发展还能与金融市场、航运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而海洋种业的进步又带动了蓝色种都辖区内的科技、资本、人才、环境等要素的集聚,尤其在人才方面,总部经济能进一步形成吸纳人才的强磁场,让海洋种业领域研发优势更加厚植,不断提高科技引领的程度,放大行业内的话语权,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
海洋“良种”需金融之水“灌溉”
郑慧表示,海洋种业产学研转化周期长、海洋育种企业成本高、投入回收期长等特点决定了产业培育需要长周期、高投入,而从现有行内的市场主体来看,多为体量小、创研期的海洋种业企业,而这些企业多存在因缺少适当抵押物、信用水平有效证明不足等问题导致的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
郑慧认为,青岛应发挥多年来打造创投风投之都的优势,多途径为海洋种业提供金融便利化政策和服务,推动海洋种业更快更好的发展。郑慧建议,一是政府依托现有的政府引导基金,设立海洋种业领域的专项基金,带动民间资本对海洋种业企业投早、投小,为初创期的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问题;二是鼓励辖区内金融机构对海洋种业企业优质知识产权进行评估打包,开发以知识产权等为底层资产、符合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特征的金融产品;三是市属国有资本参与海洋种业产业链建设,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授信、融资,提供覆盖研发育种流转销售全产业链的金融支持。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王熠 青岛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