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强官宣:广东、江苏突破12万亿,山东8.7万亿!来看看“尖子生”的答卷
“全省GDP预计突破12万亿元”,1月15日上午,江苏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江苏省省长许昆林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官宣了这一消息。
至此,经济三强省份2022年生产总值(预计)齐了。1月12日,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广东省省长王伟中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透露,预计2022年广东省生产总值达到12.8万亿元,连续34年位居全国首位。
1月13日上午,山东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山东省省长周乃翔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预计2022年山东省生产总值达到8.7万亿元,增长4%左右。
经济大省,尤其是头部经济省份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顶梁柱”。2021年,广东、江苏、山东三省GDP总量超过32.3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近三成(28.3%)。根据目前各省宣布的数据,2022年三省GDP总量超过33.5万亿元,较上年增加1.2万亿元。
三强省份可谓强可敌国。其中,广东省、江苏省的经济体量可以排进全球前十位,超过了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山东省的经济体量可以排到全球第16位,与墨西哥大体相当,超过了印尼、荷兰、沙特、瑞士等国。
三强省份是我国经济和人口的主要承载地,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是创新发展的引领者。
透过其一以贯之的坚持,和不断创新的路数打法中,可以折射出中国经济的迭代路径和“韧性密码”,并找到可资借鉴的他山之石。
1、广东:“改革派”
第一大省,着实名不虚传。
过去五年GDP跨过三个万亿台阶,预计2022年达到12.8万亿元,已经连续34年位居全国首位。事实上,广东不只是经济第一大省,还是工业第一大省、外贸第一大省、人口第一大省、财政第一大省……
广东身上有很多标签,但最闪亮的应当是“改革开放闯将”。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名副其实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改革开放是广东的特殊优势和鲜明特质。40多年来,广东靠改革开放走到今天,还将依靠改革开放开创未来。
最近几年,广东抓住“双区”建设、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等重大机遇,牵引带动全省改革开放,在主动对接、主动服务、主动学习中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局面,谋划推出了一批战略战役性改革和创造型、引领型改革,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创新成果。
以改革开放作为总牵引,其他方方面面的工作便有了闯劲儿、拼劲儿和国际范儿。
比如制造业,当年如果不是因为通过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成为“世界工厂”,广东就不可能敏锐洞悉世界产业潮流,也就不可能壮士断腕走上“腾笼换鸟”之路,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广东。
借助全球产业大转移的历史性机遇,广东在工业化进程中成为全国排头兵。目前,广东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4.5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一,约占全国的八分之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7万家,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等8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智能家电集群全球规模最大、家电制造基地品类最齐全,汽车集群实现汽车产量超330万辆,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不断嵌入全球产供链,成为全球产业网络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枢纽。
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广东提出,以实体经济为本,实施制造业当家“一把手”工程,抓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把制造业这份厚实家当做优做强,努力探寻在全球产业发展的百年坐标轴下的新方位,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方面率先探索。
此外,拥有一批敢闯敢拼敢挑大梁的城市,也是广东省经济能够一路高歌猛进的重要原因。继广州、深圳之后,佛山、东莞迈入万亿城市行列。这些城市就好比是驱动广东前行的引擎,为全省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2、江苏:“实业家”
如果只用一个词来形容江苏省,或许“实业家”比较贴切。
江苏是工商业高度繁荣的地区,在隋唐时期经济繁荣程度就已经达到全国第一。南通的张謇,无锡的荣氏家族,常州的刘国钧,都是中国实业家的代表。
近年来,有着“苏大强”美誉的江苏,切实担起经济大省“勇挑大梁”的重大责任,坚守实体经济,把制造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举全省之力打造一批“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产业集群。
2022年,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为89.1、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7%以上,均居全国第一。物联网、新型电力装备、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等10个集群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居全国第一。制造业增加值突破4.2万亿元,占全国13.4%、全球近4%。
江苏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活力比较鲜明地体现在市场主体的“精干”上。
中国企业500强,江苏企业有44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江苏企业有92家。截至目前,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86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09家。江苏企业在资本市场表现活跃,仅2022年一年就新增境内上市公司274家。
江苏把更大力度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列入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争创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0家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30家以上,抢占产业链发展的重要节点,让“小块头”释放出大能量。
“实业家”一个特质就是实事求是、尊重规律。
加快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可以更好提升实体经济的发展韧性与创新能力。江苏很好地认识和顺应了这一趋势和规律,把数字经济作为江苏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加强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
今天,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新引擎”,2022年数字经济规模超5万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1%左右,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8年居全国第一。
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江苏提出,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行动计划,做强做优“数智云网链”等新兴数字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代半导体、元宇宙等未来产业,力争数字经济规模突破5.5万亿元。
“实业家”一个基本特质就是务实、实干。
近日,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在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专访时表示,“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三个字,抓落实。不要有任何的观望,任何的犹豫,就是要一张蓝图绘到底,脚踏实地干实事,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在挑大梁、多做贡献上,江苏作为经济大省,要为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的优质的增量。”
3、山东:“挑山工”
山东的表现颇具典型意义。
曾经有一段时间,网上出现唱衰山东的声音。彼时的山东,也确确实实正在经历“成长的烦恼”,这其中包括产业结构的问题,也包括动力机制的问题。
这与广东曾经的遭遇颇为相似。山东的选择是: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推动“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五年来,山东始终保持方向不变、阵脚不乱,标准不降、力度不减,先后如期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
努力收到回报。2023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五年来,山东取得三大标志性成果:一是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获得重大进展;二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取得重大成效;三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实现重大突破。
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八个显著成就。用数据说话: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上两个万亿大台阶。预计2022年生产总值达到8.7万亿元,增长4%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7104亿元。进出口规模突破3万亿元。海洋经济总量全国第二,沿海港口吞吐量跃居第一。市场主体超过1400万家,世界500强企业新增4家。
泰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一方雄浑热土孕育产生了泰山“挑山工”这一独特群体,也孕育产生了以“埋头苦干、勇挑重担、永不懈怠、一往无前”为主要内容的泰山“挑山工”精神。
这几年,山东正是凭借“挑山工”精神,挑担不畏难、登山不畏艰,坦途不歇脚、重压不歇肩,不回避不畏难,直面问题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制约发展的矛盾问题,战胜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办成了许多事关全局和长远的大事要事,才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努力总会被看见。2022年8月,国务院以国发〔2022〕18号文件印发《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赋予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重大使命,赋予山东“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的重要定位。
这是党中央提出“双碳”战略以来,全国第一个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战略布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以国发文件赋予山东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山东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为山东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注入了强劲动力。
山东把先行区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项工作的总抓手,扛牢责任、不辱使命,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更大作为,作出更大贡献,既为一域增光,又为全局添彩。
2023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锚定“走在前、开新局”,以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总抓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到2027年,综合实力大幅跃升,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走在前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1万元。
山东省委书记林武近日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表示,新一年,扛牢经济大省责任,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总抓手,实现“走在前、开新局”。
通过梳理不难发现,越努力就越幸运。经济强省基业长青,关键靠不服输、善作善成的闯劲、干劲和韧劲,这一制胜法宝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
(作者 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