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救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记者探访分秒必争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
呼救就是命令 时间就是生命
跟着120急救车 记者探访分秒必争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
如果说与疾病搏斗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那么120急救中心就是与病毒短兵相接的“前沿阵地”,是所有急危重症患者入院抢救的第一通道。当下,面对120的“大客流”,“急救人”也是高负荷运转,拖着疲惫的脚步,坚持走街串巷搬抬转送,争分夺秒守护着生命运转通道。1月3日,记者跟随青岛阜外医院急诊科院前急救办公室医护人员,体验他们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接力的工作日常。
使命
最快的速度奔向伤者
1月3日下午5点,记者来到青岛阜外医院院前急救办公室,还没等与值班医生于珊珊聊上几句,出诊护士于润霖一把推开门急切说道,“急救指挥中心来电话了,有名青年摔伤,马上出发!”来不及多想,记者立即跟随急救人员登上了急救车。“滴嘟滴嘟……”今年50岁的驾驶员毛鹏随即拉响警笛,向求助地飞驰而去。
一名司机、一名医生、一名护士、两名担架员组成了这个急救班组。为了节省时间,向求救方核实地址、询问病情等工作,全在路上进行。于珊珊告诉记者,院前急诊值班医护人员白班是早上8点到下午5点,夜班从晚上5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但现阶段,很多急诊科医护人员常常连续工作超过12小时。在飞驰的急救车上,记者时刻握紧扶手,甚至有点晕车的感觉,但医护人员却从容不迫,在局促的车厢内半弯着腰又稳又快地整理急救物品,“我们都习惯了。”于珊珊说。
于珊珊(左)、于润霖(右)到达小区后,拿取急救设备奔赴患者家中。
十多分钟后,急救车稳稳停在了某小区的居民楼下。伤者是一位20岁的年轻男子,在卫生间上厕所时突感不适摔倒,左侧手脚因伤无法动弹,家属情急之下拨打了120。因为电梯狭窄,急救人员只能利用楼梯椅合力将男子从楼上抬到急救车上。记者看到,急救人员戴着口罩,呼哧呼哧喘着粗气,寒风里,汗水已经布满额头。“幸好我年轻,有体力,能一起搭把手,不然每天一趟趟下来,还真吃不消。”于润霖说道。
量血压、吸氧……男子上车后,于珊珊和于润霖马上对他进行急救处理。驾驶员毛鹏迅速启动车辆,立即往患者家属指定的医院驶去。“血氧饱和度和血压都正常,您放心,很快就会到达医院。”“伤者的身份证和社保卡都带齐了吧?把证件交给我吧。”看着伤者家属焦急的神情,于珊珊能体会到对方急切的心情,一边耐心地安慰,一边将伤者的证件拿在手里。
急救车抵达指定医院后,于珊珊立刻从刚停稳的车上跳了下来,小跑着进入急诊室与急诊医生进行交接。她一边登记相关信息,一边向医生介绍伤者出现的身体异常状况,一旁的于润霖同步指引伤者家属办理相关手续。看着家里孩子及时送达医院,同行的家属不断地道谢。声声感谢让一众急救车组人员非常欣慰,但任务繁重,在确认各项工作交接无误后,他们就迅速起身返院,等待下一次出诊。
坚守
是为了更多人的安康
“一天下来感觉很辛苦,但也很值得,把病人安全快速地送到医生手里是我们最开心的事。”于珊珊说道。当返回医院时,记者看了一眼时间,从出诊到返院约用时1小时。但对于急救班组而言,这1个小时只是今天工作的一部分。回岗后,于珊珊第一时间将伤者的病情整理在案;在急诊科护士站里,于润霖不仅要把出诊信息登记好,还要负责对留观及急诊输液病人的四测工作并做好记录。此外,消杀工作也是重中之重,个人防护和车辆消毒都不能有一丝的放松。毛鹏会在每一次出诊返院后主动承担车辆消毒的重任,对车辆进行全面不留死角的彻底消杀。
忙碌,却丝毫不乱。毛鹏告诉记者,只要上了急救车,就是在与时间赛跑,休息的时间少之又少。时间就是患者的生命,要时刻做好奔向急救现场的准备。“现在每天的出车量是以前的4倍,一整天两个班次加起来最多的时候有40趟。急救车不是在急救的路上,就是在回院的路上。要尽可能把可利用的每一分钟都利用起来。”毛鹏告诉记者。
阜外医院院前急救人员在救护车里对患者进行安抚和治疗。
没有时间吃饭、喝水、上厕所、休息,于珊珊笑称自己是“四无人员”。今年33岁的于珊珊原本是阜外医院神经内科的一名医生,日前得知医院急诊科缺人手时,刚下夜班的她就提交了“请战书”,义无反顾地坚守在急诊一线。“家里孩子才3岁,这段时间一直是我爱人照顾孩子。”于珊珊言语间带着内疚地说。连日来的一线工作,让她顾不上回去照顾孩子。趁休息间隙,于珊珊会与儿子视频连线,“妈妈,你什么时候能上一个能下班回家的班?”孩子稚嫩的话语使她忍不住湿了眼眶……“再苦再累也要坚持,因为这是我的职责。”于珊珊说道。
与于珊珊一样,今年26岁的于润霖刚结束了自己在心外科ICU的工作后,就一头扎进了急诊大厅。1月3日,是他第一次来到急诊科,也是第一次跟随120急救车出诊。于润霖和同为阜外医院护士的妻子车浩男在去年10月走进爱情殿堂,组成“护士夫妻”家庭。于润霖表示,虽然在一个医院工作,却因为实在太忙碌难以见面,但他们小两口共护生命的经历,让两人彼此之间更加理解。“除了家里人的支持,还有那些病人家属们的一声声‘谢谢’,鼓励着我们奔赴下一个战场。”于润霖说。
细心
察言观色发现老人异样
“家里老人摔倒了,精神状态不好……赶紧出发!”晚上8点47分,刚从急救车上下来的于珊珊回到办公室还没坐下,120急救调度指令又再次传来,急救班组又投入连轴转的“战斗状态”。
5分钟后,急救车到达目的地。记者看到,患者所处的小区是一个老旧小区,急救车无法开进院内,医护人员只能下车跑步进入,穿过狭窄的楼梯,最终到达患者家里。“我父亲靠着床坐下去时身子突然斜了,挣扎着想坐起来,却一骨碌跌倒在地下。我们搀扶他起来时,发现他全身瘫软。”根据家属的描述,于珊珊和于润霖立即对老人的血压和血氧进行了检查,经过初步检查并未发现问题。而老人此时也可与急救人员进行交流,意识较为清晰。家属见状后,表示不需要去医院进行治疗,对急救人员的到来表示了感谢和歉意。
抵达患者家属指定医院后,于珊珊在急诊室内安慰老人。
就在家属觉得是虚惊一场的时候,于珊珊察觉到老人的异样。“老人为什么会有些口齿不清?”“会不会出现脑梗?”想到这里,于珊珊赶紧走进房间,对老人再次进行检查。此时,于珊珊发现老人已瘫倒在床上,双目紧闭,没有了刚才的精神头。由于老人胸腔受到压迫,于珊珊和于润霖二人合力将老人抬到合适位置,立即使用氧气袋对老人进行输氧。看到血氧机显示老人血氧恢复到正常值时,于珊珊告诉家属,现在还不能松懈。因为老人无法乘坐楼梯椅下楼,于珊珊立即向120指挥中心上报了情况,申请增援。在增援人员到来之前,于珊珊和于润霖一直为老人监测生命体征、直到增援人员到来把老人转运到医院后,大家才真正松了口气。
/记者手记 /
致敬每一位生命守护者
呼救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从接听电话到院前急救,他们都在战斗。他们是父母、是子女、是丈夫、是妻子,更是24小时坚守在抢救生命前沿的城市守护者。就像于珊珊对记者说的:“患者家属的一声声感谢给了我们最大的支持,就像是一股暖流直驱心田。我们定会全力以赴,因为在路的那头是生命的呼唤!”
于珊珊整理院前急救出诊病例。
晚上7点15分奔至敦化路急救出诊、晚上8点47分赶至徐州路急救出诊、晚上10点03分赶至福州北路急救出诊……截至4日凌晨零点,急救班组的院前急救出诊次数定格在30次(含3日白班)。此时,灯火通明的急诊大厅仍然熙熙攘攘,有抱着孩子脸上面露焦虑的妈妈,有静静等候化验结果的年迈夫妻,急诊内外科医生来回奔波在抢救室和诊室之间。对于每一个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白衣天使来说,这只不过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夜晚。一轮明月高悬,他们缺席的团圆,是为了更多家庭的美满。
清晨,冉冉升起的太阳散发的光芒,犹如生命之花的绽放,就像是医护人员一张张满是笑意的脸, 在通向“生”的道路上,他们是推动者,也是引路人。(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邹忠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