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字的尽头,一定通向“得”字
文|闻青平
12月25日,“2022中国社会治理百强县(市、区)”榜单发布,青岛市有5个区(市)榜上有名,其中莱西市位列榜单第48位,山东省第3位。
莱西之名,近年来频频登上各大荣誉榜单。这两年,更是因为“德者有得”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卓有成效而受到全国关注,去年莱西市还作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16个建设典型之一,以《拓展“莱西经验”新实践“德者有得”撬动乡村善治大格局》为主题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今年11月份,笔者曾深入莱西的乡村城市,亲身感受了莱西的“德者有得”。莱西在这方面所做的探索之成功,秘诀也是打通了“最后一公里”,在“得”上下足了功夫。
“德”字的尽头,是“得”字;所有经验的尽头,是实干。
以前,有些人认为,有德者一定不求回报,不应以物质奖励之,但现代社会要鼓励更多的道德行为的涌现,呼唤具有可操作性机制的产生。如我们常说“拾金不昧”,这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值得奖赏,孔子就积极提倡奖励这种行为,但长期以来缺乏机制的保障。先行者有之,去年广州市就出台了相关规定,对于拾金不昧者或处理拾遗物品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公安机关按拾获财物价值10%的金额,对拾得人给予奖励。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德”者之“得”,有自我精神之得,实现心灵上的慰藉与满足,也有外界给予的物质上之得,后者是建立有效的社会治理体系的关键。很多地方也认识到了这一点,纷纷喊出打造“道德银行”等口号,但多数“起于繁华,归于落寞”,莱西市却能真抓实干、深挖广掘,以积分制统领贯通道德、信用、消费、金融、志愿服务等一体化闭环运营平台,推进构建德治、德益、德学、德助、德信联盟体系。
一个完善、有效的乡村善治体系,对于社会而言,也是一个“德者”,有助于整个社会向好、向善。其中的“得者”,是全社会,当然,最终来讲还是全社会的每个人都是受益者。这是一个理想化的闭环机制,其间道理可通俗理解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或“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等等。
体系一旦建立,其运行往往不再受人控制,而具有了自身的生命力。当然,“命”还是老百姓给的,百姓感觉“货真价实”,具备实用性、便捷性,能够持续使用下去,体系便“活”了。
有德者,必有所得。其所得,也必不用费太大力气便可得到,最大限度减少额外成本。
在一个行之有效的体系中,“无德”者,必会感受到无形的精神压力,而“无得”也会使其在社交圈显得孤立,与整体格格不入,迫使其向“有德”转化和改造。这一体系又像是人体组织中的免疫系统,具有一定的“病毒清除”、保护肌体等作用。
让“德者有得”,在社会中,我们有着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和奖励体系。如文明市民、道德模范等,对他们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和奖励,这是巨大的精神褒扬,也是一面面的社会“路牌”,指领着社会洪流的前进方向。
“得”,是目的,也是手段;而“德”,是手段,也是目的,两者相辅相成。
“得”,有精神和物质之分,有小得、大得;“德者”,也有小德和大德之人。每个人的追求不同,大德之人所追求之“得”也大,甚至不在乎自我的利益,完全立足于集体、国家的利益。如最近看到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别专家张连钢的一个报道,他曾完全不顾及肿瘤手术医生的建议,全身心扑在项目研发上,团队终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创造出了令世界惊叹的全球作业效率最快的自动化码头。
社会之“大得”,终将惠及社会之民众。正如国与家,也从来是一体的。
无论是莱西的乡村德治体系,还是,“德”字的尽头通向“得”,“得”也永远在不远处引领着“德”,同向而行。在良好的社会发展体制中,我们每个人也享受着越来越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愿莱西的“德者有得”社会治理体系,再成叫响全国的第二个“莱西经验”,为社会治理工作蹚出一条可复制易借鉴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