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王红迪:激发产业园区内生动力 推动青岛高质量招商引资
青岛新闻网12月29日讯(记者 张力伟 李丽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青岛要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走在前列,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围绕十大新兴产业的发展实际,青岛在全市规划建设首批15个专业园区,每个园区聚焦1个主导产业,并创建“5个1”工作机制,让青岛的新兴产业得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发展。
对此市政协委员、豪克集团(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红迪提出建议,激发产业园区内生动力,推动青岛高质量招商引资。
编制系统的园区产业规划:宁缺毋滥
王红迪委员介绍说,2022年,《问政山东》栏目多次报道山东各地产业园荒废、产业链“短链”等问题,青岛也存在主导产业不强、没有产业规划而盲目建设运营的产业园区。因此,产业园区发展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理念,需要政府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定位、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产业链、空间布局、经济社会环境影响、实施方案等做出长远系统的科学计划。
王红迪认为一是坚持优势产业理念,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开展规划布局,发挥优势产业、优势企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如位于崂山区的青岛虚拟现实产业园,应该推进歌尔、抖音Pico等龙头企业加强标准化建设和实施产品、技术扩散,提高产业协作配套水平,推动产业、企业形成配套发展、错位发展、互补发展的良性格局。
二是遵循产业生态理念,围绕产业生态做全局的、系统的、持续的规划,打造人才高地、技术高地、信息高地、品牌高地、金融高地、政策高地、生产要素高地和良好的企业家生态。
三是重视产业集群理念,以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为基础进行招商引资,让具有竞争和合作关系的企业及相关机构不断在园区集聚。如位于西海岸新区的新型显示和集成电路两个专业园区,除了保障京东方、中南高科、青岛融合光电等一批引领性企业的发展,还应不断招引上下游集群企业,形成要素共享、规模效益、产业配套等优势,提高产业竞争力。
激发产业运营商活力:适应商业逻辑变革
随着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及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产业地产行业迎来了底层商业逻辑的变革,仅靠租金收入已经无法满足新兴的运营思维和发展模式,必须要打造第二增长曲线。如何激发运营商的招商活力,内育强企、外引金凤,成为当下的新课题。
一是加大对产业园区运营商的政策支持力度,提升园区服务和管理水平,摆脱对单一租金收入的依赖性。通过明确园区产业发展定位,提升园区应有的孵化效应,健全服务体系,完善产业链条不完整,充分发挥集群效应。
二是加大高水平商务服务业人才招引力度,吸引擅长园区设计开发人员、建设规划人员及懂经营、懂产业、懂园区运营的招商和管理人员来青,制定优秀的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培育成长计划,推动产业园区向“专业化、集群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
加大本土优秀企业扶持力度:自强则万强
青岛民营经济非常活跃,2022年上半年市级“专精特新”企业7654家,较去年增长50.1%;民间投资对全市投资增长贡献率达101.7%,拉动全市投资增长4.7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速高于全国4.5个百分点。如何打破招商引资工作中“外来和尚好念经”的“魔咒”,实现“内外资比翼齐飞”也是政府应该细致平衡的课题之一。
一是以本土优秀企业为龙头,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带领上下游企业自发聚拢成产业园,提升本地产业竞争力。如海尔产业园,对周边的产业辐射效应较为明显。发挥本地国企优势,通过产业引导基金、资源互补等方式招引产业链企业入驻。
二是鼓励本土中小型企业入园,形成集聚发展态势。重点扶持创业型和解决就业型中小微企业,大力发展与青岛新兴产业规划相关的企业,鼓励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市场需求大的餐饮、家政服务等民生性服务业。
多元化引资全面科学招商:互惠互利
招商引资的关键不是一味强调当地良好的营商环境、优惠的政策措施等,最长远的方式是帮招商对象解决问题,让企业与城市之间实现资源互补、互惠互利,让企业产生效益、优化资源配置进而实现经济规模的发展。
一是发挥区域联动的优势,着眼大局多元化、差异化招商。不盲目追求外资引入的规模和数量,而是有重点、有方向地引进更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质量企业。
二是完善园区招商服务,提高服务系统性和专业性。政府园区和企业是长期服务的关系,如果只着眼于把企业“招进来”这一步,那对园区来说永远不会有更长期有效的发展。提高自身招商引资实力,才能够提升园区在企业当中的信赖程度,长久良性的发展是规避风险最有效的措施。
三是完善园区配套设施,提高人才留存率。政府应该积极配合园区,把企业“招进来”的同时,更应考虑如何通过园区配套设施的搭建和完善,解决企业的员工交通出行、工作环境等问题,提高人才留存率。留住了人才,自然也就留住了企业。
四是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政策,保障园区快速发展。国家在一些新区、开发区、特区、自贸区、保税区等平台实行的优惠政策,能够对招商引资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