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到哪老师都爱你们”!“将军楼”里 这位“青岛妈妈”用爱心温暖她的娃
“将军楼”里最后的坚守 “青岛妈妈”用爱心温暖她的娃
市北区河西、河崖旧村改造项目启动 在拆迁节点前爱心幼儿园守护外来娃
从12月7日开始,随着市北区河西、河崖旧村改造项目的启动,黑龙江路以西、台柳路以东、开平路以南、长沙路以北的区域正式进入旧村改造时间。租住在此的外来务工人员陆续搬家,腾空后的“将军楼”已于上周启动拆除工作。然而,有一栋“拼”起来的“将军楼”,还在为爱坚守着,计划在拆迁节点之前送走最后一个娃,再搬家、告别。
丰富多彩的室外活动。
“将军楼”里的爱心园
门前的巷道被布置一新,一张张照片分享着孩子们的快乐瞬间;门口铺着绿毯、种着盆栽,紧闭的大门内游乐玩具摆放得整整齐齐;宣传栏被充满童趣的小图案扮靓,张贴着幼儿园的办园宗旨……这是一家“长”在河西村“将军楼”里的幼儿园,名叫市北区爱心幼儿园。
人们俗称的河西“将军楼”,就是两层的带院房子,均为当地村民自建,曾风靡全村。
几次路过幼儿园,它给记者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和周围老旧的房屋、脏乱的环境相比,这里有些“格格不入”。一旁的马路,搬家的卡车、私家车来来往往。收废品的师傅骑着摩托车来回穿梭,清脆的吆喝声传过每一条小巷。租住在“将军楼”里的人们最近很忙,找房子、收拾屋子、搬家。只有幼儿园所在的这栋“将军楼”,没有忙着搬家,而是一如往常,时不时飘出师生们超治愈的欢笑声……
12日一大早,记者如约来到市北区爱心幼儿园,见到了园长孙树香。这天她准备好早饭后,站在门口迎接孩子们的到来。“宝贝早上好。”“最近怎么样,挺好的?”“我们有照顾不周的地方,咱们尽管说。”最早送孩子的家长6时50分就来了,孙树香会主动上前沟通,告诉家长孩子最近的表现。几句话交流后,家长放心地把孩子交给老师,转身便骑着电动车去忙工作了。
孙树香和老师交流心得。
不到一周70个娃变50个
12月初,得知市北区河西、河崖旧村改造项目正式启动,孙树香和老师们非常高兴,这一片区终于要迎来大变样了。然而,接下来她们还要考量一些现实问题。“孩子们的父母主要是外来务工人员,干装修的居多,最近他们要挣钱养家糊口,还要租房子,这期间他们太忙了,孩子谁来看?我们能帮一点是一点。”孙树香反复给老师们说,我们要站好最后一班岗,一定要全心全意照顾好孩子们。为此,幼儿园的一切工作照旧,丝毫看不出旧村改造工作带来的影响。
然而,随着家长陆续租到房子,每天入园的孩子数量也在变化。上周,幼儿园有70多个孩子,到了12日已经变成了50多个。为了便于管理,老师们进行了合班,继续进行日常教学、室外活动等。“我们在月初已经收齐了12月的保教费,当时还不知道这一片改造的消息,后来改造启动后,我第一时间答复家长,上几天算几天,多余的费用我会如数退还。”孙树香告诉记者,她的性格就是如此,拿着这些钱心里不舒服。
老师们与孩子们做游戏。
“不管到哪老师都爱你们”
每当听家长说明天不入园了,孙树香和带班老师都会心有不舍,毕竟每一个孩子都是大家从小不点看到大的,彼此之间已培养出了很深厚的感情。“突然要改变生活环境,对大人来说都有些不适应,何况是孩子们呢,他们也会不适应,会焦虑,会闹情绪。”这些天,孙树香和老师们也时不时给孩子们进行心理建设。“咱们班的小朋友是最棒的,不管到哪都要听话呀。”在小班和中班“拼”成的合班里,带班老师陈雷像平常一样带着孩子们搭积木、玩滑梯、画画。面对一双双懵懂的眼睛,问起为什么以后要去别的幼儿园时,她都会耐心地解答道,“你们只要记住,不管到哪,老师都爱你们。”
为了给孩子们留下最美好的童年记忆,这些天孙树香一直在盘算着如何好好和孩子们告别。“我之前想着,给男孩送玩具手枪,给女孩送娃娃,后来和老师们商量,我们想开个小小的‘茶话会’。”孙树香笑着告诉记者,目前计划利用周六开园的时间,老师们给宝贝们送礼物、送祝福,在一起度过一个难忘的幼儿园时光。
幼儿园门前的长廊。
筹办新址家长们自发出力
有些孩子跟随家长搬走了,也有一些家长决心跟随孙树香,到新址继续学前教育。“有些二孩、三孩的家庭,老大在附近的博文学校读书,所以他们不能搬太远,想让老二继续跟着老师。”这些情况,孙树香都考虑到了,所以决心继续把爱心园开下去。更让她感动的是,在筹办幼儿园新址时,许多家长们比她还上心,甚至自告奋勇要帮忙。
“孙园长对我们孩子好,这些我们都看在眼里。”董国斌的小女儿董静在上中班,他是一名装修水电工,主动提出新址改水电的活他包了。“我女儿每天是最早一个送去的,最晚一个接回来的,我要去工地,她妈妈送完她要去崂山区打工。”不善言谈的董国斌告诉记者,常常晚上6时多去幼儿园接孩子,孙园长正陪着孩子做游戏呢,晚饭已经吃过了。为了表达感谢,他几次想多付给孙树香钱,但都被婉拒了。于是,这一次幼儿园要搬新址,他二话不说在家长群里主动请缨,希望能利用所长多出一份力。“不只是我,还有孙园长之前教过的学生家长,有木工、瓦工,大家都愿意来帮忙,希望这个幼儿园能越办越好。”董国斌说道。
孩子们在搭积木。
一盏开得最早、关得最晚的灯
对许多家长来说,市北区爱心幼儿园寄托了他们对于家、对于孩子的许多感情。老家安徽的董国斌之前去北京、内蒙古、宁夏等地打工时,把大儿子留在了老家,给予的陪伴少之又少,一家人聚少离多。2019年,他和妻子从北京辗转来到青岛打工,租好房子安排妥当后的第一件事是把大儿子和年仅1岁的小女儿接到身边。自此,一家人才终于团聚了。让董国斌很感动的是,孙园长很理解他们,知道背后的种种不容易,像是孩子们的“青岛妈妈”一样。
“我常常说,这些家长选择把孩子带在身边,能看得出他们把孩子看得很宝贵,所以我们必须把孩子看好、教好。”由于外来务工家庭常常没有爷爷奶奶帮忙带孩子,为了不让家长有后顾之忧,孙树香坚持早上7时开园,直到送走最后一个孩子才关门。有时家长赶工期回不来,孙树香就一直陪着孩子,最晚的等到了晚上9时多。考虑到很多家长周六要上班,所以幼儿园在周六照常开园,入园的孩子数量和工作日差不多。此外,孙树香还有很多暖心之举,尽最大努力不给家长添麻烦,“我把小外孙的裤子衣服洗干净、放好,有时候小班的孩子尿裤子了,我们就给孩子换上……”
在孩子们的学龄前教育方面,孙树香也花费了很多心思。“我鼓励老师因材施教,要根据不同的孩子给予不同的方法引导他、陪伴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课上、课下我们都会经常沟通、交流、学习。”这些年,许多老师一路跟随孙树香,一个个从年轻女孩变成了妈妈。“周六正常开园,我会排好班,给老师们相应地提高待遇,让老师能安心地带好班里的孩子。”
幼儿园的触摸墙。
27年记得每个孩子的名字
从1995年开园至今,孙树香的爱心幼儿园已开了27年,教出了两代人。老家在日照农村、幼师专业毕业的孙树香嫁到了河西。因为丈夫一句,“开幼儿园我觉得你能行”,她挑大梁开了河西村的第一所幼儿园。夫妻俩商量,开幼儿园有爱心是最重要的,于是租了河西村的一间平房,开了爱心幼儿班,第一批招了30多个孩子。富有爱心和耐心的孙树香深受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于是在1999年搬到了现在的“将军楼”。“这栋‘将军楼’的一半租给了我,后来孩子越来越多,于是又租下了前面这栋‘将军楼’的一半,师生总人数超过了200人。”孙树香介绍,在2010年前后,随着城中村改造的推进,原河西村村民搬离了“将军楼”住进了新建小区,一批外来务工人员又住进了“将军楼”。“其实,这些年我也想过搬离‘将军楼’,毕竟这里的环境、条件差,但是外来务工的大多拖家带口,我们是家门口离得最近的幼儿园,家长们的需求大,所以就一直开下去了。我本身也来自农村,和家长们有共鸣,知道他们的不容易,愿意尽我的力量多帮帮忙。”孙树香说。
幼儿园专门有一面墙,贴着每一届学生的照片。“有的一家三个孩子都是我们看大的,老大叫薛旋、老二叫薛妍、老三叫薛岳……还有二孩家庭,哥哥李尚博在这念完幼儿园现在上初中了,现在妹妹李天一上中班。”细数着照片上的孩子,孙树香能叫出每个孩子的名字,“之前还遇到过有的家长过去送儿子上幼儿园,现在送孙子、孙女上幼儿园。”孙树香告诉记者,经常走在路上,会有家长和孩子们喊她“孙老师”“孙园长”,这是最幸福和自豪的时刻,也是支撑着她继续走下去的力量。
孙树香和可爱的孩子们合影。
记者手记
有温度的“青年城”
照亮“幸福梦”
采访旧村改造时,记者到现场实地探访“偶遇”了这个开在“将军楼”里的幼儿园。单从外观记者就能感受得到,幼儿园的园长应该很细心、很有爱心。辗转找到园长孙树香,她给人的感觉就是热情、细心、爱心,骨子里还有一股以柔克刚的韧劲儿。继续听孙树香和家长们的讲述,让记者对爱心幼儿园的“爱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原来,这里的延长托育时间是为家长量身定制的;原来,一家能开27年的幼儿园是有它的“秘诀”的;原来,有这样一位园长带领着老师们,在细心呵护着外来娃的成长。其实,幼儿园就像一个家庭,园长是家长,要用心去经营好这个“家”,让“家”里的每一个老师、孩子健康快乐的长大。很幸运的是,跟随父母漂泊异乡的小董静们,能在人生启航的年纪和孙树香相遇,就此开启他们在青岛的美妙人生。
谈及未来,孙树香的愿望是,一个都不少地带着老师们,继续为外来娃做好学龄前教育。其实,孙树香正是在用为人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外来务工人员在第二故乡幸福生活铺就了一条“暖心路”。让漂泊在异乡的一家人,全身心融入青岛的城市生活,踏踏实实找到城市归属感,并近距离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相信,青岛这座有温度的“青年城”,可以照亮更多人的“幸福梦”。(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 于波 摄影记者 徐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