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域工业,“百强”出炉!青岛六区市上榜
这是一份见证青岛工业空间布局演进、优化的榜单。
日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在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论坛上发布了《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2)》(简称《报告》),同时揭晓了2022年“中国工业百强县”“中国创新百强县”“中国工业百强区”。
青岛收获颇丰:工业百强区榜单中,山东共有9个区入选,青岛占4席,分别是黄岛区、城阳区、即墨区和崂山区,包揽了山东省的前4名;工业百强县(市)榜单中,山东共有11个县(市)入围,青岛占2席,分别是胶州市和平度市。
发展县域经济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强县富民的重要途径。工业,挺起了县域经济的“脊梁”,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护城河”。
近年来,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下,我国县域工业取得长足进步,占据了全国工业产值的半壁江山,涌现出一大批工业强县,为工业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也成为工业版图重塑的关键变量。
以工业立市的青岛是加力发展县域工业的践行者。经过数年的深耕布局,青岛工业加速向县域转移,并在转移中调整优化迭代。
透过榜单不难发现,一盘青岛工业的“大棋局”正逐渐成型:
曾经的农业大市胶州、平度、莱西,工业蓬勃发展,已经从产业配套的承载地崛起为工业经济的主阵地,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从非中心城区迈入中心城区序列的黄岛区等,更是青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在一轮轮产业升级中,积蓄能量、持续进阶。
这些区市依托不同的资源禀赋,肩负不同的战略定位,在青岛的工业版图中各自撑起了一片天地,也为青岛发展实体经济、重塑制造业优势、建设工业强市打开了新空间。
11月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单位赛迪研究院赛迪顾问发布先进制造业百强市(2022)研究成果,青岛连续两年位列该榜单第七,青岛制造全国第一梯队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01
角色重要,空间潜力大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和“推动器”。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工业稳则经济稳。
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下,县域和工业的关系日趋紧密。研究认为,当前,县域是发展工业的重要载体,而工业正在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持续推进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制造强国基石,基础在县域、潜力在县域、特色在县域。
近年来,一大批产业规模大、创新活力强、区域特色浓、营商环境优的工业强县涌现,成为促进工业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根据《报告》,中国工业百强县(市)覆盖了75个县级市、22个县和3个旗,GDP合计达到9.9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237亿元,工业增加值达4.5万亿元。从整体上看,工业百强县(市)以全国3.5%的县级行政区划数、6.6%的人口以及超过14%的规上从业人员,贡献了全国近10%的GDP、14%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和近16%的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经济社会贡献显著。
一个区域拥有工业强县数量的多寡、位次的高低,是衡量区域工业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尺”。
苏南一直是县域经济的神话。在榜单上,江苏、浙江依旧双雄割据,2022年分别入围23个和25,占据百强县(市)数量的近半壁江山。《报告》显示,2022年工业百强县(市)可分为四级梯队,第一梯队的6个县(市)中,江苏4个,福建、浙江各1个,依次是昆山市、江阴市、张家港市、晋江市、常熟市和慈溪市。对比2020年、2021年的榜单不难看出,第一梯队的成员结构已相当稳固,至少三年未变。
山东是北方地区的实力担当,此次入围县(市)数量达到11个:龙口市、胶州市、邹城市、广饶县、荣成市、寿光市、邹平市、招远市、平度市、滕州市、诸城市。正如《报告》称,“江浙百强县(市)数量领跑,山东大幅复苏。”
作为山东经济的领头羊,青岛有两个县市入围,分别是第33位的胶州市、第90位的平度市。
工业百强区榜单,也集中于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东部省份,其中广东省22个,江苏省19个。山东共有9区入围,青岛表现不错,包揽了省内前4名,分别是黄岛区(11)、城阳区(35)、即墨区(57)和崂山区(58)。
总体来说,东部的县域工业优势十分明显。无论是工业百强县(市)还是工业百强区,东部的占比都在七成左右,延续东多西少、南强北弱的分布格局。
02
后发优势明显,市郊工业崛起
随着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县域工业乘势而上已是大势所趋。
工业一直是青岛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纵观近年青岛工业的区域布局调整状况,亦呈现出步伐加快、优势增强,以及市郊工业迅速崛起的明显特征。
连续多年入围全国工业百强县(市)的胶州与平度,就是青岛县域工业经济蓬勃发展的典型代表。2021年,胶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21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达19.5%,比全市8.1%的增速高出11.4个百分点;2021年,平度市第二产业增加值312亿元,增长13%,实现了全市平均水平近两倍的增速。
这背后,既有资源禀赋等先天因素影响,更离不开青岛的全局性的战略谋划和通盘考虑。
胶州工业的传统优势是外向型经济所带来的动力。改革开放40年来,胶州开放特色鲜明、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发达,搞活了区域经济,带动了当地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依托胶东国际机场和上合示范区的战略机遇,胶州不断放大开放优势,产业大项目频频落地,千亿级临空产业链加速形成,以现代物流、航空工业、高科技制造等为主导产业的多元综合型空港经济日渐成型。
上个月,在胶州,总投资808.35亿元的34个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499.39亿元的54个项目集中开工,产业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胶州市“3+3+3”重点产业全部领域。这些项目投资强度大、产业层次高,将为胶州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增添新动能。
作为山东省面积最大的县级市,平度是知名的农业大市。事实上,发展工业,平度也有着良好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这里的资源总量约占青岛市资源总量的70%,矿产种类有30多种。同时,平度地处青岛、烟台、潍坊三大城市的中心,地域广阔、区位优越,无疑是三大城市工业转移的最佳承载地之一。
2008年,青岛启动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老城区企业环保搬迁工作,青钢、海晶化工、青岛碱业、双桃等知名老工业企业纷纷迁到平度等郊区,带动青岛县域工业崛起。
平度以承接工业转移为契机,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加速工业要素的集聚。2021年,平度智能家电、高端化工、食品饮料、高端装备四大传统主导产业规模突破640亿元,产业集聚度达到75%。
不只是胶州、平度,暂时未上榜的莱西也已成为青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承载地。
作为传统农业大市,莱西近年来确立了“工业立市、产业兴市、制造强市”的战略目标,围绕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石墨新材料、绿色建筑、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食品饮料产业重点发力,构建起“6+1”产业体系。
今年前三季度,莱西市新签约投资过亿元项目279个,新开工投资过亿元项目154个,其中不乏碳一新能源、华人运通总部基地、姜山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工业大项目。
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产业大项目落地,莱西必将加速向高端制造业强市转型升级,也有望为青岛拿下又一个工业百强县(市)的席位。
03
打好“特色牌”,下好“一盘棋”
县城是连接城市与农村的桥梁,而市辖区则主要是城市经济的空间载体,二者在工业布局、产业关联、管理模式和要素供给等方面都有所差异。
为振兴实体经济,复兴工业,重塑制造业优势,近几年,青岛精心布局,依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基础条件、目标定位等,进行全局谋划、要素资源配置,尤其围绕24条重点产业链,为区域明确分工、错位发展、协同作战,全力下好区域工业发展“一盘棋”。
此次,青岛共有4个区跻身工业百强区榜单,比去年增加了一个区,说明青岛市辖区的工业路子走对了。它们发展势头好、速度快、质量高,清晰地勾勒出了新的青岛工业版图。
作为“山东第一区”,黄岛区(西海岸新区)是经济强区,也是工业强区,2021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连续多年跻身工业百强区榜单。
这里制造业实力雄厚,发展潜力大,创新活力足。黄岛区牢牢抓住海洋和开放的特色和优势,将其塑造成为区工业经济最强劲的动能。船舶海工、生物医药等海洋产业势头猛,全球最大吨位级“海上石油工厂”等高端装备走向世界;全球最大海洋基因库、海藻加工基地和国内唯一的国家级海洋药物中试基地齐聚。
此外,黄岛区依托强大的区域综合实力,抢抓先进制造业风口,全力布局芯屏等新兴产业,吸引京东方、青岛融合光电、富士康半导体等一批引领性企业落地,为青岛打造新的增长引擎。
中国第一辆“和谐号”、第一辆“复兴号”从这里驶出,世界首个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这里成功试跑……一直以来,城阳区都在制造业上下功夫,不断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的步伐,坚持工业立区、制造强区,不但培育出了轨道交通装备这一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更孕育了大批“单打冠军”“小巨人”“专精特新”,A股上市、准上市企业数量达到15家(境内上市),位居全市第一位。
作为千年商都,即墨区在工业领域也有着自己的“拿手绝活”。一方面,即墨区加快推进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目前,纺织服装产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拥有规上企业77家,入选2022年度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储备库;另一方面,即墨区加大力度培育新动能,尤其瞄准汽车制造等新兴产业链,目前已形成四大整车龙头带动,涵盖底盘系统、汽车电子等千亿级产业集群。
去年未进榜单的崂山区,今年一口气冲到了榜单第58位,工业发展势头迅猛。今年前三季度,崂山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列全市第一位。
崂山区仅占全市3%的陆地面积,发展传统工业毫无优势可言。崂山区选择用足用好区内多年来积淀的科创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围绕做大做强7条重点产业链,推进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及工业互联网、生物医药健康四个千亩级的专业化园区的开发建设,打造高端新兴产业集群。目前,崂山区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2%,居全省前列、全市第一。
上榜的4区2市,在工业经济领域各有特色、各有优势。透过这些区市不难发现,青岛的工业版图已形成错位竞争、优势互补的局面。
面向未来,各区市既要明确分工,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坚定围绕各自的定位、优势、特色,在工业经济发展中突破进位;也要合作共赢,深化区域合作,结成紧密发展的共同体,让资源要素得到充分流通、合理配置,共同做大做强青岛的工业经济。
附:《2022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2022年中国工业百强区》
(作者 长亭 策划 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