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APP

打开

深入“风暴眼”化身“狙击手”!走近流调“侦察兵”:流调速度必须是百米冲刺

2022-11-13 06:35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1月12日讯 走进市北区流调溯源中心所在的酒店,会议室正处于一片紧张忙碌之中,150余名市区联合流调溯源队员或一手拿着电话、一手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流调对象的行程;或仔细地和公安干警们一起查找海量监控资料,生怕错过流调对象的关键信息;或拿起防护装备,准备奔赴现场……每天仅休息三四个小时,队员们满脸疲惫,声音嘶哑,他们早已“不修边幅”,几天没洗的头发都贴在头皮上。

流调工作就是要与病毒赛跑,是整个疫情防控工作中重要的一环,任何一个疏漏就可能造成疫情扩散,流调员必须做到快、准、细、全,像侦探破案一样,抽丝剥茧、层层剥笋,一边通过电话帮助对方找回记忆,一边结合大数据信息进行核实,还要穿上防护服到现场找出遗漏风险点,“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弄清传播链条,从而划定“风险圈”和风险人群,进而采取精准的防控措施。

穿上防护服,他们到现场“直面病毒”

“今天是你生日,能回家吃饭吗?我和儿子给你准备了礼物。”11月11日一早,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主管医师王洋就收到了爱人的微信。当天早上4点,王洋才从流调现场回到酒店,7点就起床回到工作岗位。她说:“今天生日,还是要有仪式感,我已经好几天顾不上洗头发了,今早特地洗了头发,早餐还吃了一碗面条。其实他也知道我回不去,但还是抱着一丝希望。”市区联合流调队中共有30名省流调队员,王洋是其中之一,自10月20日接到任务后,他们一直战斗在流调一线,结束任务后又迅速回归青岛流调队伍,至今未回家。

流调工作不仅是简单地拨打电话询问信息,王洋说:“为了精准发现风险点,我们必须到现场确认或者与感染者面对面。比如对方说自己住在1单元,大家会潜意识以为各单元是相对独立的,到现场才发现有的多层建筑是连体的,比如一楼是商品房,二楼才是住宅区,三个单元的住户通过同一个楼梯进二楼。或者高层建筑中有连廊,就要重新考虑风险区域的划定范围。”

新冠疫情出现的三年来,王洋不止一次奔赴疫情“风暴眼”。她身边一直有一个小行李箱,装着外出需要的衣服和用品。紧急情况发生时,拎上行李箱就可以随时出发。最近这六个月,她累计在外工作了三个多月。孩子入园至今,她一次也没有送过他。

生病依然坚守岗位,只为快速划定“风险圈”

在等待转运的过程中,流调对象通常会比较焦虑,他们会打电话向和他们联系过的流调队员们求助,因此流调队员们还要承担心理疏导的任务。当队员们结束部分工作,吃上早已凉透的饭时,还会被不时打进来的电话打断。

在即墨区疾控中心结核病防制科科长毕建滨看来,流调工作就是:我走你走过的路,找你见过的人,找到相关人员进行管控。“我们通常要找寻阳性感染者7天的轨迹,但大部分人连自己昨天干了哪些事都记不全,所以我们便需要引导他,帮他们找回丢失的记忆,公安、工信和我们的联动,对‘复刻’流调对象的行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说。有的流调对象在市场工作,有大量的交易记录,为了确认风险点,毕建滨和公安伙伴们前后到现场流调了3次。

毕建滨也是省流调队员,10月20日接到集合通知时,他以为四五天就可以完成任务了,便只随身带了一件短袖。他说:“没想到出来时间这么久,已进入初冬,幸亏有队服支撑。”冲在前线的流调员并非超人,也如疫情下的每一个个体,会生病、会沮丧。连日披星戴月的工作,毕建滨的身体抵抗力下降,腿上长了疖子,已经呈现化脓的状态。为了不耽误工作,毕建滨一直没有去医院,直到疼得没法走路,才被队员们逼着到医院做了小手术。当天他便打着吊瓶回到了工作岗位。毕建滨的爱人是即墨中医院的一名护士,现在在李沧区进行核酸采样任务。每次疫情来袭,他们二人都第一时间申请加入一线。他说:“我们孩子已经上大学了,老人也都在老家,我俩没有后顾之忧。”

“夜晚接单”是常态,他们每天只睡3个小时

2小时内形成信息简报,4小时内形成核心信息,12小时内完成流调报告……这是流调队员们的工作节奏。市区联合流调溯源队8组共有9名队员,大部分是今年刚入职的年轻人。由于核酸采样工作往往在白天开展,结果要到下午或者晚上才能出,于是,“夜晚接单”和通宵熬夜便成了流调员常见的状态,他们几乎每天只睡3个小时。胶州市疾控中心传防科姜山告诉记者:“每当有情况复杂的病例时,大家都没有退缩,而是争着抢着接任务。”

在到胶州市疾控中心工作之前,姜山曾是一名心内科医生。几天前的一个清晨,一名伙伴在楼下突然昏倒,他听说后连鞋子都没来得及穿就跑到了楼下施救,直到救护车到来。从此,姜山是心内科大夫的名号便在队员中传播开来。姜山说:“血压高、头晕的伙伴们都找了过来,其实大部分都是休息不够造成的。”

“你们是骗子吧,现在大数据那么发达,你们还需要再来问我们吗?”姜山说,流调中时常会遇到这种质疑,而流调队员最怕的就是对方不配合,因为每耽误一分钟,就会多一分传播风险。“有时候大数据不会那么精准,比如同一个会员号,整个家庭都在用,大数据就没法确定在现场的到底是哪个人。”

疫情防控中的“福尔摩斯”、前线的“侦察兵”、与病毒赛跑的人……在流调工作越来越被理解的当下,人们给流调员们送上了一个个形象的“名字”。

期待疫情早日散去,他们早日回家。(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郭菁荔 通讯员 陈方超)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精彩推荐

关于调整市北区部分区域风险等级的通告

2022-11-13    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青岛这些区11月13日核酸检测具体安排来了

2022-11-13    青岛新闻网

青岛“独臂船长”一人一船跨越大西洋

2022-11-12    青岛早报

最新进展!青岛高新区完善康复大学周边路网

2022-11-12    大众日报

关于调整市北区部分区域风险等级的通告

2022-11-12    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动新闻】拒绝“剩”宴 一起追“光” 引领餐桌新“食”尚

2022-11-13    青岛新闻网

朱一龙、奚美娟获金鸡奖最佳男女主角

2022-11-12    人民日报

崂山区“观叶赏景地图”出炉,“落叶缓扫”留住初冬美景

2022-11-12    青岛晚报

查看更多

青岛新闻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