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晕倒!呼叫“急救骑士”!
有人晕倒!呼叫“急救骑士”!
CFRT青岛城市第一响应队摩托车应急救援队悄然成立 作为120急救车的“先遣队”为抢救病人赢得宝贵时间
也许哪天,你在青岛街头,看见一辆摩托车从车流中快速穿过,骑手身上背着一个带有“CFRT”(City First Response Team城市第一响应队的简称)救援标识和红十字标识的背包,那么你不要以为这是“飙车”,一定要为他让路,因为他可能正在为挽救生命争取时间。从今年6月份开始,青岛悄然出现了一群摩托骑士志愿者:平时他们是普通市民,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忙碌,一旦手机上“互联急救”APP里有任务消息弹出,就说明他们所处位置的附近有人需要急救,他们会马上化身“急救骑士”,利用摩托车机动灵活的特点,争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作为120急救车到达前的“先遣队”,为抢救病人赢得宝贵的时间。
现场
他比急救车早到2分钟
“延安二路上,一位老人突然倒地昏迷,需要急救。”今年7月9日,120急救中心接到路人的求助电话,派出120救护车的同时,一条消息也在“互联急救”APP上同时发布,召集在现场1.5公里内的城市应急救援队志愿者前去支援。朱云龙是市北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的工作人员,也是CFRT青岛城市第一响应队摩托车应急救援队志愿者,当时他恰巧在附近工作,这条求助消息在他手机屏幕上弹出。
确认消息后,朱云龙迅速穿戴好反光马甲、头盔等骑行保护装备,背上“CFRT”救援急救包,跨上摩托车,飞奔而去。不到3分钟,朱云龙就赶到了现场,停下摩托车,边跑边摘下头盔,还一边向围观人群解释自己是急救志愿者,请围观人群协助让开。“老人当时嘴唇已经由红变紫,这是心脏骤停的表现,检查确认已经暂停呼吸,这个情况需要赶紧做心肺复苏。”朱云龙说,经过初步判断后,他首先疏散人群,安排现场围观市民注意引导即将到来的120急救车,然后和其他市民一起把老人身体放平,开始做心肺复苏。
2分钟后,120急救车赶到现场,朱云龙马上将现场交给专业医生处理,并继续留在现场协助救护。“当时那位老人的状态不是很稳定,我们不停轮番为老人做心肺复苏,医生和护士累了就换我,我累了再换他们,经过40多分钟抢救,老人的呼吸终于恢复并逐渐平稳,算是从死亡线上抢回了生命。”朱云龙说,随后老人被120急救车送往就近的医院。
“早到一分钟,救活病人的希望就会大增。”朱云龙说,他们这些志愿者存在的意义,就是做120急救车的补充和辅助,在120急救车因路况等情况无法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时,他们用自己的优势更早到现场,为迎接引导救护车做好准备,运用此前培训学过的急救技能,早一步对病患开展急救。
急救包内的各种救援装备。
不再只是帮助维持秩序
“我工作时就遇到过一些需要急救的情况。那时候,只是帮着维持秩序或帮忙拨打120急救电话,然后眼巴巴看着需要抢救的人,不敢再有其他行动,心里干着急。”志愿者颜佳林是崂山交警大队的铁骑队员,平日也是摩托车爱好者,他说,每次遇到这样的现场,他站在原地都有一种无力感,也为自己不能及时救助患者而惭愧。今年5月份,得知CFRT青岛城市第一响应队摩托车应急救援队招募志愿者后,他马上报名,后来参加了急救中心组织的专业培训,并且以优异成绩取得了青岛市急救中心颁发的《青岛市院前急救上岗证》。
今年6月6日下午5时许,一通急促的求助电话打进120急救中心,青岛地铁1号线沧安路站,一名60岁左右的男性乘客进站时突发心脏疾病,倒在了进站楼梯平台上。“抢救心脏骤停病人的关键是要在最短时间内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操作,拨打电话的地铁工作人员开始用AED急救,我们也第一时间派出距离最近的救护车前往现场,但当时马上就到交通晚高峰了,特别担心急救车被堵在路上。”120急救中心值班调度员宋萍说,幸好一位在附近的CFRT青岛城市第一响应队摩托车应急救援队志愿者在“互联急救”APP上“接单”,这让她稍微放心了一些。
“我家就住在附近,突然发现手机来了一条‘互联急救’APP的消息推送,我就马上‘接单’获取了准确位置。”颜佳林说,他骑着摩托车快速赶往地铁1号线沧安路站的A出站口,路上就听到了120急救车的警笛声,并很快和急救车相遇。于是他骑着摩托车帮急救车开道,这个现场,他和急救人员同时到达。“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救援场景仍很激动。”颜佳林回忆,心肺复苏过程中持续心脏按压非常消耗体力,很快医护人员脸上便开始出现汗珠,一旁的他立刻接手做按压,体力即将消耗殆尽时,另一位护士又立马接上……就这样,一直轮流为患者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摩托车应急救援队志愿者进行急救演练。
讲述
已有90多名骑行爱好者加入
用自己的爱好参与社会公益,是一种社会正能量。今年6月份正式成立的CFRT青岛城市第一响应队摩托车应急救援队,就是青岛众多摩托车骑行爱好者参加的一支专业性的急救志愿者队伍,是青岛红十字天使紧急救援中心参与进一步完善城市应急救援体系,充分发挥摩托车的骑行便利优势,为充分争取“黄金四分钟”而组建的民间摩托车救援力量。
“国外此前就有摩友在做急救志愿者,我们就想到也可以将爱好和公益结合起来。”CFRT青岛城市第一响应队摩托车应急救援队队长姚港辉告诉记者,一些突发情况,救援车辆可能无法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而摩托车救援队机动灵活,可以第一时间到达,招募的骑手志愿者首先是要有摩托车驾驶证,自己的救援摩托车也要有正规牌照,遵守交通安全法规。
“因为我是直升机相关的从业人员,和青岛市急救中心有过业务接触,一直想要加入急救志愿者行列。”志愿者李荷谈起自己加入志愿队的起因时说,今年5月份她在朋友圈看到了一则招募海报,在详细询问参与条件后,李荷非常激动,她各项要求都符合,这个志愿队正好与她的想法相契合。作为正式队员中为数不多的女性,她对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他人的初心从未动摇过,不管是背负重达十余斤的急救包,还是严格专业的急救培训、消防培训,她都没有退缩。
“我们招募第一批志愿者对车型有要求,以大的巡航摩托车为主,因为拥有这类摩托车的一般都是‘发烧级’的骑手,驾驶技术过关,并且这类摩托车运载能力更大,方便存放急救装备和物品。我们计划等队伍经验成熟一些,找到一些更好的方法后,将来招募志愿者时对车型不作特别要求,甚至电动自行车也可以加入。”姚港辉说。
截至目前,青岛红十字天使紧急救援中心已招募90余名摩托车骑行爱好者加入CFRT青岛城市第一响应队摩托车应急救援队,其中已经有22名志愿者通过了消防救援和医疗急救培训与考核,并取得了青岛市急救中心《青岛市院前急救上岗证》正式上岗,其他志愿者正待培训并通过考核后上岗。
摩托车应急救援队培训现场。红十字天使紧急救援中心供图
已参与急救任务40多次
“特别是在拥堵时段或者老旧小区等120急救车不方便通过的地方,摩托车的机动性更强。骑手们先于救护车赶到现场,在急救‘空窗期’内对心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与除颤意义重大。”青岛市急救中心培训科科长冉飘告诉记者,自6月份CFRT青岛城市第一响应队摩托车应急救援队成立以来,接受120急救中心调度调派,参与现场急救任务40多次。其中,参与急救次数较多的两名志愿者摩托车上配有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实现了志愿者到AED即到,即刻除颤,救治生命。
“这些志愿者们的培训与考核相较于普通人急救培训更加严格,他们在获得院前急救救护员证书后,还会跟随救护车出诊积累急救经验,也保证了他们能够在急救现场真正帮助到患者。”冉飘介绍,CFRT青岛城市第一响应队摩托车应急救援队成立以来,已经逐渐成为青岛市院前急救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圆满完成了多次急症患者先期急救任务。随着机动车数量的不断增加,高峰时段道路交通状况更紧张,摩托车救援队未来更有用武之地,将逐渐成为同120救护车一样走入百姓心里的“生命使者”。
近年来,青岛院前“五大中心”能力建设持续提升,推动智慧急救不断深入,呼救人、急救中心、志愿者、救护车、医院之间的“云急救”“五屏联动”工作向纵深发展,尤其是电话指导抢救、AED分布图、志愿者参与急救等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CFRT青岛城市第一响应队摩托车应急救援队今年6月成立。红十字天使紧急救援中心供图
延伸
正式上岗前要经过严格培训
生命不是仅凭热情就能挽救的,应急救援志愿者上岗前需要接受专业培训并且严格考核。在正式取得“互联急救”APP账号上岗之前,所有取得青岛市急救中心《青岛市院前急救上岗证》的队员,还都要进行实操培训。“如果让他们直接上手,他们在现场可能会紧张,所以我们第一步就让队员们跟车,在120急救车上学习技能。”姚港辉说,经过多次现场实践,克服心理障碍并完全掌握技能以后,才能在“互联急救”APP上“接单”参与急救。
“志愿者必须要掌握心肺复苏、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的使用,同时对外伤处置、急危重症和意外伤害急救、担架车使用等基础急救知识和技能进行培训、考核,方便志愿者们能在突发应急情况下快速响应。”青岛红十字天使紧急救援中心主任万滨告诉记者,为此,招募的摩托车骑行爱好者必须要通过消防救援和医疗急救培训与考核,并取得青岛市急救中心颁发的《青岛市院前急救上岗证》,这是成为正式队员的第一个必备条件,如果考核不通过,就无法加入队伍。
“在救援现场,我们不能对患者用药救治,我们比120急救车先到现场,但只能做心肺复苏和简单包扎等应急或基础性协助工作,其他如用药等方面绝对不能擅作主张,需要等待专业医生来处置。如果患者思维比较清晰,我们就对他进行精神上的抚慰。”姚港辉说,虽然只有这些,但也能为抢救生命争取时间。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4分钟内进行正确规范的心肺复苏,有超过一半的概率能被救活,因此这4分钟被称为挽救生命的“黄金四分钟”,而一般情况下,120急救车在4分钟内赶到现场的概率并不大,而附近1.5公里范围内的骑手志愿者们一般两三分钟就能到场。
目前,正式救援志愿者队员全都配备了价格不菲的急救装备,其中主要分为医疗用品,包括一次性纱布、棉签等,以及专用剪刀;个人防护物品,包括安全头盔、高反光马甲、指挥棒等;还有就是消防类的灭火毯、小型灭火器、专用绳索等,各种装备共计96种。“不要小看这个红色的双肩包,普通女性要长时间背着它不是件易事,再加上摩托车的颠簸,会增大负重。”姚港辉说。
摩托车应急救援队希望为抢救病人赢得宝贵时间。救援队供图
期待更多人加入院前急救
青岛市急救中心培训科科长冉飘告诉记者,经过几个月的磨合,目前CFRT青岛城市第一响应队摩托车应急救援队和120急救中心的日常协助院前急救工作开展得已经非常顺畅,但院前急救志愿者队伍的发展仍然需要更多志愿者加入。“目前,青岛市急救中心‘互联急救’APP上的急救志愿者人数仅有700余名。”冉飘说,希望更多有公益之心的社会人士加入志愿者队伍,为院前急救贡献一份力量。
近年来,为缩小“急救圈”,市急救中心不断创新院前急救服务模式。青岛全市急救单元数量将达到177个,市区急救半径将突破至平均2.1公里,提前实现平均每5万人口1个急救单元的国家急救网络布局标准,青岛市院前急救的网络布局完善程度、服务能力走在了全国前列。
为更好地为我市农村偏远地区提供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服务,2020年,崂山区被确定为我市院前急救乡医联动试点区,提升了“在家门口救人”的应急救护能力。目前,崂山区“120—乡医急救联动服务”网络已遍布王哥庄、沙子口、北宅等街道的山区社区。不断完善社区卫生室AED等急救设备配备,定期安排乡村医生参与各项急危重症救治学习培训,充分发挥乡村医生能快速实施急救优势,把握“黄金四分钟”,让偏远社区群众均能享受便捷、可及、规范、高质量的急救医疗服务,提高社区急危重症的救治成功率。(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徐小钦 首席记者 孙启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