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APP

打开

青岛这一届老年人,拥有一批“特长生”

2022-10-10 12:32    青岛早报

在岛城,活跃着这样一群老年人

他们尽管已退休多年

却忙碌得无暇感慨时间的逝去;

他们用余热化春晖

依托过硬的专业和丰富的人生经历

散发着灼人的热情和能量

他们都是我们生活的榜样

真是:不服不行!

01

89岁“魔法爷爷”情迷科普

陈祖骥展示自己的简单创作。青岛早报首席记者 孙启孟 摄

“科普爷爷”“科普哥”“魔法爷爷”……这些都是今年89岁的陈祖骥的“头衔”。“什么称谓我都喜欢,但我最喜欢的是大家能重视科普,努力提高全民素质。”陈祖骥对早报记者说。老骥伏枥,志在科普传承。1994年以青岛大学物理系高级实验师的身份退休后,陈祖骥就开始了他的科普知识推广之路。2006年,他用自己制作的100多件科学实验仪器组建起“科技大篷车”,主动联系企事业单位、学校,开始作义务科普讲座。

10月9日,记者在位于市南区泰兴路的陈祖骥家中看到,房间里的东西多而不乱,墙上展示着很多陈祖骥获得的荣誉证书:2011年获青岛市委、市政府颁发“青岛市关心下一代教育突出贡献奖”;2017年3月被市南区关工委评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2017年11月被评为青岛市文明市民……

陈祖骥正在用手机编辑自己的“夕阳红科普”微信公众号,准备发出这个微信公众号的第1545篇推文,内容讲的是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知识。

“有时候有新想法了,哪怕是凌晨1点,我也一定会起床尽快写下来。”陈祖骥喜欢从科普热点着手,深入剖析写成科普文章。为了符合网友的阅读习惯,“夕阳红科普”中不仅有图文,还有陈祖骥自己用手机录制的科学小实验视频。“通过现场实验得出的结论,大家才能信服,记忆才能长久。”陈祖骥说。

这些年一心扑在公益科普工作中的陈祖骥,经常利用身边的瓶瓶罐罐、纸箱木板,制作出大大小小科普演示仪器,组成了他的“科普大篷车”。发明制作这些小仪器时,他常常从早干到晚,夏天时汗流浃背,连口水也顾不上喝。这些年来,陈祖骥琢磨出上百个科学小实验和生活小发明。

陈祖骥带着这些仪器走遍了青岛市内和周边区市,开展科普讲座180多场,听众达5万多人次。“最多时一天开了6个讲座。很多时候原本计划40分钟的讲座,结果在孩子们的强烈要求下讲到2个多小时。”陈祖骥说。

“孩子们听得很认真,也很有兴趣。2个多小时的讲座,中途都没有人去上厕所。”回忆起第一次讲座,陈祖骥开心地笑了,他说结束后很多孩子围着他要签名。孩子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成为他的动力。自那以后,开始有学校主动联系他,陈祖骥正式开启了自己的科普之路,所到之处除了学校,还有企业和社区。为了呼吁更多人关注、重视科普,陈祖骥在2017年参加了央视的 《越战越勇》栏目,现场展示自己研究的实验仪器,并附上精彩专业的科普解说,得到初效鹏导演的大力肯定与赞赏:“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跟着陈老师发现科学、走近科学。”

02

86岁足球“老炮”难舍绿茵

王汝晨带领老年足球队四处征战。受访者供图

“生命在于运动”

今年86岁的王汝晨

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

他是中国足协主办的所有正式足球赛事中

年龄最大的出场球员

在2017年举行的

第九届“中华长寿杯”足球赛中

年过八十的他披挂上阵

在场上踢了20多分钟

创下了赛事纪录。

如今,足球依旧是王汝晨生活里不可或缺的部分

他最大的心愿就是

跟青岛君和队的老伙计们做一辈子球友

曾是省队“元勋”球员

1956年年底,山东足球队正式成立,当年20岁的王汝晨是首批球员之一,也由此成为青岛乃至山东足球的“元勋”。

王汝晨在山东足球队踢了10年球

前5年踢前锋,后5年踢后卫

在作为专业运动员的10年时间里

山东队总共换了8任主教练

最好成绩是打进全运会前八名。

从省队退役后

王汝晨回到家乡青岛

执教刚成立不久的青岛市专业队

那是1970年前后

大家几乎是从零开始奋斗

条件特别艰苦

没有专门的训练场地

他就带着队员们到汇泉广场训练

当时那里是一个荒废的跑马场

没有球员宿舍

全队就住在附近学校的教室里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

王汝晨带出了许多

后来为山东足球贡献卓著的知名人物

如曾担任山东省足球队队长的姜溪远

他在1979年第四届全运会上随队夺得男足冠军

为青岛足球夯实基础

作为山东省第一批专业足球教练之一

王汝晨在足球青训方面硕果累累

在他的精心培育下

众多绿茵少年成长为足球名宿

宿茂臻、汤乐普、刘乐阳

国作金、矫春本、王海芳和李春乐等

都是王汝晨的弟子

期待出战“古稀足球”

如今,86岁的他最大的心愿就是

跟青岛君和队这帮老伙计们做一辈子球友

“古稀足球,怀旧之旅”

2022青岛首届A70足球友谊赛

将于10月18日开赛

赛事首次设立70岁以上组

王汝晨对此充满期待

“我作为总教练

肯定要率领君和队参赛的

我自己也想上场踢比赛

就算出场几分钟也行

这就是‘古稀足球’的办赛初衷。”

03

92岁钟表老“匠”守护时光

张万臣擦拭钟表。李亮 摄

“钟表维修”如今已经淡出大多数人的生活

成为一种遥远的记忆

然而在西海岸一间不大的钟表铺里

92岁的钟表匠张万臣

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人生舞台

一张老桌、一盏台灯、一抽屉零件和工具

摆放在店里的各式时钟……

在钟表的世界里,他已经摸爬滚打了80年

“老字号”里沉淀时光

张万臣老人的铺子里挂满钟表。李亮 摄

在西海岸新区珠海街道

灵山湾路与珠山路交界处

有一家名为“老字号钟表店”的老店铺

铺面不大

招牌也不起眼

步入其中

却仿佛能看到时光

在挂满墙壁的钟表之间流连不去

就在这间铺子里

老匠人张万臣用一双巧手

一次次校正着偏离的时间

张万臣老人的工作台。李亮 摄

92岁的张万臣修理钟表已整整80年

“解放前那会儿

普通人家的男孩子一般都去当学徒学门手艺

我就是跟着师父学习修表

这是个十分精细的活

很考验耐心

师父看我性格沉稳

认为我比较适合干这个。”

1950年

结束了钟表店学徒生涯

张万臣回到家乡

在王戈庄(今珠海街道牌坊街)

开了一家钟表修理铺。

“当时整个胶南县城也找不出几只手表

几天才会来一个修表的。”

老人回忆

三四年后,随着经济发展

戴手表的人逐渐多了起来

按点上班精神矍铄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

修表、木匠等行业成立合作社

组建起国营工厂

张万臣也从小店主成为一名修表工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张万臣从国营厂退休

在如今的灵山湾路上开了一间修表店

当时店里每天都能接到十几单生意。

如今,随着科技迅猛发展

曾经备受追捧的“三转一响”

淡出人们的生活

而92岁高龄的张万臣仍然坚守在案桌前

在方寸间做着世上最细致的活

04

74岁“摄影大咖”“国际最佳”

此次获奖的中华凤头燕鸥照片。

世界上最稀少的鸟类之一

被称为“神话之鸟”的中华凤头燕鸥

在胶州湾里养育幼鸟的一个瞬间

被青岛市观鸟协会会员王好诚拍摄下来

10月8日

东亚-澳大拉西亚飞行路线伙伴关系(EAAFP)秘书处

及其海鸟工作组

宣布了2022年“燕鸥年”摄影比赛的结果:

王好诚这张照片

被评选为“最佳鸟类物种照片”

王好诚在国外拍摄野生动物。

拍下“神话之鸟”动人瞬间

“2016年青岛市观鸟协会

在大沽河入海口附近记录到4只中华凤头燕鸥

从那时开始

协会就开展了中华凤头燕鸥专项监测

随后发现的一年比一年多。”

昨天,在燕儿岛路王好诚的家里

他向记者介绍

市观鸟协会多年观察发现

所有已知繁殖区的中华凤头燕鸥

都会在繁殖后来到胶州湾聚集

在国际上获奖的长颈鹿照片。

回忆起拍摄这张照片的过程

王好诚告诉记者

当时鸟儿衔着鱼返回时

他就调好了镜头

幼鸟张嘴接鱼的时候

他连拍了7张。

“这一张鸟儿的眼神

最能表现‘家长’的慈爱

也最能打动人。”

王好诚向记者介绍自己的作品。青岛早报记者 魏铌邦 摄

妻子女儿支持他的爱好

王好诚年轻时就喜欢摄影

退休后成为野生动物摄影爱好者

为了拍摄野生动物已经去过60多个国家

74岁的他目前已是加拿大摄影艺术协会会员

美国摄影学会(PSA)会员

国际摄影比赛实习裁判

“老伴和两个女儿都非常支持我。”

王好诚看着身边的老伴

充满歉意地说

有次他出国拍摄

回来才知道自己刚离开家老伴就生病住院了

但为了不影响他拍摄

就没有告诉他这个消息

曾收到中国驻美使馆感谢状

在国际上获奖的鸬鹚照片。

2015年12月

王好诚收到了

时任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发来的感谢状

原来,王好诚将自己在齐齐哈尔拍摄的

一张丹顶鹤照片发在网上

被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发现

感觉可以在专题国家形象广告中

代表中国在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

就与王好诚取得了联系

王好诚二话不说就将原件发了过去。

“这也是为国家做贡献

展示我们生态保护的成果

所以报酬的事情我连想都没想。”

如今,这张感谢状挂在王好诚家的客厅里

他觉得,这是他最好的一张“作品”

拍摄之旅充满艰辛和危险

20余年,足迹踏过60多个国家

王好诚用镜头追踪鸟类

记录动物、展示自然

为了拍摄鸟类

王好诚深入森林、爬上高山、蹲守雪地

“当时气温在-40℃

我蹲在雪地里

全身被冻透了

就是为了拍摄雪鸮。”

王好诚一边展示他拍摄的雪鸮照片一边介绍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

王好诚曾趟过泥水

跪在泥里

只为拍到十二线极乐鸟的倩影

“森林里多蚊虫

这个地方蚂蟥特别多

我们穿着高筒靴

扎好了袖子、裤腿

还是逃不过被叮咬。”

除了恶劣的自然环境

拍摄对象有时也会带来危险。

“有一次在非洲追踪拍摄大象的时候,

我们的车一直跟在一头大象后面

那头大象可能是被跟烦了

突然转身,做出攻击的姿势

好在开车的向导经验丰富

及时避让,才没有发生冲突。”

看完他们的故事

你有什么话想说

一起聊聊吧

来源丨青岛早报首席记者 孙启孟 青岛早报记者 刘世杰 王彤 魏铌邦 见习记者 崔家琳 通讯员 李亮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精彩推荐

非凡十年·青岛答卷 |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岛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下)

2022-10-10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非凡十年】山东外贸进出口十年增长89%

2022-10-10    青岛新闻网

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曹彦平10月11日14:30做客民生在线

2022-10-10   

关于做好近期疫情防控工作的通告

2022-10-10    青岛卫生健康

冷空气登场最高风力10级 青岛气象台发布大风橙色预警

2022-10-10    青岛新闻网

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十年间 青岛交上这份土壤污染防治优秀答卷

2022-10-10    青岛新闻网

青岛十年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000余所

2022-10-10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周知!暂缓报名抽签工作 2022青岛马拉松中签名单将延期公布

2022-10-10    青岛新闻网

查看更多

青岛新闻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