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山东外贸进出口十年增长89%
海关关员在出口纺织企业现场调研。(江淙淙 摄)
青岛新闻网10月10日讯(记者 陈志伟 通讯员 陈星华)10月7日,在完成海关监管通关手续后,满载出口车辆设备的“水星海洋”轮在山东港口烟台港始运出港,驶向非洲坦桑尼亚达累港。至此,烟台港中非班轮已提前近一个季度完成了全年150万吨的发运目标。
依托“一带一路”中非双向物流黄金大通道始发港优势,烟台口岸综合利用“抵港直装”“船边直提”等物流监管便利措施,实现了对非洲航线发运的高频次、大流量,“中非班轮”服务品牌享誉业界。
据青岛海关统计,自2012年至2021年,山东省外贸整体规模平稳增长,累计进出口18.9万亿元人民币,比2002至2011年的上个十年增长124.6%,外贸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结构不断优化,展现了强大的韧性和综合竞争力。其中,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稳步推进,山东积极拓展新兴贸易市场,2021年山东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9391亿元,同比增长41%,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的比重达到32%。
“十年来,山东外贸进出口总值由2012年的1.55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93万亿元,增长幅度达89%,年均增长6.7%,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也由6.3%提升至7.5%。”青岛海关统计分析处处长张径舟说。
机电产品是山东省主要出口商品,出口值从2012年的3609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7571.5亿元,一直占据全省出口总值的四成以上,年均增长7.6%。
以成立于2012年的青岛毕勤易莱特电子有限公司为例,得益于企业自身发展和越来越便捷的通关环境,企业今年截至目前的出口货值已达到2012年公司成立当年的3倍,出口产品领域也由之前的家电用控制板发展到如今的汽车电子、家电电子、新能源等多个领域。
山东是大宗资源性商品的主要进口口岸,原油等资源性商品进口量位居全国前列。受益于通关监管利好政策,原油等资源性商品进口通关手续越来越便利,也为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持续提供了支撑。
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正在吊装进出口集装箱。(陈星华 摄)
2020年起,青岛海关在山东自贸试验区创新实施进口原油“先放后检”监管新模式,进口原油经海关现场检查符合要求后,即允许企业卸货、转运,后续再实施实验室检测等合格评定程序,原油验放时间由2至3天缩减为半天,港口罐容周转效率提升35%,每船可为企业节省费用50余万元。目前该模式已在全国海关推广实施。
张径舟介绍,十年来山东省能源与资源类大宗商品进口保持较快增速。2021年,原油、金属矿及矿砂、纸浆、未锻轧铜及铜材进口值合计占全省进口总值的比重已达47.8%。
在上合示范区、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载体的带动作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事外贸,或从外贸中收获更多国际份额。自2018年我国宣布在青岛建设上合示范区以来,青岛海关在与上合示范区管委共同研究确定“8+12”个重点支持项目的基础上,今年再次推出新一轮支持上合示范区建设“532”工程。自2019年山东自贸试验区获批建设以来,青岛海关先后探索60余项首创性海关监管创新举措,其中24项入选山东自贸试验区第一、第二批制度创新成果。
海关一系列创新政策,明显增强了外贸进出口内生动力。值得一提的是,依托经营灵活度高、市场适应性强等优势,民营企业自创新政策中汲取的创新力量持续推动自身发展,竞争新优势逐渐凸显,已成为外贸发展的主力军,且在疫情形势下更具活力和韧性。
“山东省民营企业进出口值已由2012年的7153.6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09万亿元,年均增长12.7%,在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中的占比已由46.1%提升至71.3%。”张径舟说。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砥砺前行。山东工业体系完备,“海”“港”优势突出,物流通道便捷,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全面起势。制度型开放是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必然选择,对标国际规则,围绕打造更具竞争力的营商环境,青岛海关将持续促进规则变革、优化制度供给,加快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作为经济大省的山东勇挑重担做大做强外贸,不仅可以为我国外贸整体稳定贡献力量,还可以为其他地区稳外贸提供示范作用。山东是黄河流域唯一地处东部沿海并拥有广大开放地带的省份,按照海关总署统一部署,青岛海关牵头建立起“11+1”关际一体协同机制,稳步推进区域海关合作,内外兼顾、陆海联动、东西互济、多向并进的黄河流域高水平开放新格局正在加快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