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赵伟丽:“蓝领”变“白领”,她让30年老码头重获新生
【编者按】
非凡十年,我能看见你的面孔。你是城市发展的参与者,你的十年,见证了一座城市的蝶变;你是行业的引领者,你的十年,见证了科技让生活变得如此美好;你是改革创新的实践者,你的十年,见证了时代精神如何赋能城市的未来发展!
值此二十大召开之际,青岛新闻网走进青岛各行各业,用镜头记录下那些城市中的奋斗面孔!
【青岛新闻网独家】
(记者 张晓楠 徐斌)
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港公司干散货智慧绿色码头自动化控制中心,码头员工坐在办公室不同分区的电脑控制屏前,只需操作按钮和手柄便能完成装卸,彻底颠覆了干散货码头的传统工作场景,而这些变化都要归功于以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港公司安全环保科技部副经理赵伟丽为带头人的“伟丽创新团队”。
从1997年大学毕业入港,赵伟丽见证着青岛港的飞速发展,并一直期望着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2020年3月起,赵伟丽和团队在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一举攻克600余项行业难题,赋予9大机种、17台老旧设备全新的“智慧芯”,并取得了生产作业效率提升20%,节能20%,安全风险点降低70%,减少人员50%的崭新成效,开辟出传统干散货码头向智慧绿色码头转型升级的“山港样本”。
赋予老设备新青春 30年老码头重获新生
“我从1997年入港,一路伴随着公司发展与成长,1998年我们建成了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20万吨级矿石码头,2009年成为全海区首个亿吨装卸公司,先后19次刷新铁矿石接卸世界纪录。”伟丽创新团队”带头人、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港公司安全环保科技部副经理赵伟丽自豪地告诉记者。
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港公司自1990年成立以来,已是运营30多年的“老牌”装卸公司,但随着干散货板块吞吐量的持续增量,老旧设备与快速变革的生产组织模式之间的矛盾却日益突出。传统作业模式难以保障绿色港口环保效益质的提升,甚至成为掣肘干散货码头智慧绿色发展的“拦路石”。
2020年3月,前港公司决定组建干散货智慧绿色码头项目团队,全力推进传统码头的自动化、无人化、智能化升级。具有二十多年港口科技创新工作经验的赵伟丽,当仁不让成为项目带头人。“当时请了很多专家来帮我们看自动化设备改造的可行性,很多看过后都说你们的设备太老了,是不可能完成改造的。”专家的论断没有让赵伟丽退缩,反倒激起了她“不服输、不认输”的倔强。面对根本不具备改造条件的控制系统,赵伟丽和团队把现场当作“战场”,把设备当成“宝贝疙瘩”,梳理电气线路1000多条,攻克行业难题600余项,以小港池码头为试点,完成9大设备机种、17台大型设备及皮带流程自动化、智能化的全新升级,赋予老设备新青春。
“蓝领”变“白领” 码头工人也可以体面劳动
“过去,卸船机司机每班次1000余次‘弯腰低头’操作、理货人员每天在风吹日晒的现场步行25公里以上、皮带工在流程沿线24小时不间断巡视。”赵伟丽说,从前干散货码头的职工在现场“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而现在,他们都走进宽敞明亮的控制室,看监控、点鼠标、按按钮,不再一身尘土、满臂油污,取而代之的是科技感十足的“自动化控制中心”、干净整洁的工作制服,从“蓝领”变成了“白领”“金领”,真正实现体面劳动、尊严工作。
从室外风吹、日晒、扬尘环境到室内看监控、点鼠标、按按钮,无人化设备改造后,干散货智慧绿色码头已缩减现场300多名作业人员,消除290余项安全隐患,智能化火车装车满载率、皮带流程运行效率显著提升,实现“降低劳动强度、保障安全生产、提升效率质量、职工体面劳动”的“四大”革新。
在青岛港干散货码头上,与“智慧”并重的是“绿色”,技术创新为码头运营带来效率的同时,更带来了减碳和节能。赵伟丽带领团队围绕智慧调度(I-BOS)、智慧库场(DYS)、设备控制(ECS)“三大”核心技术,搭建干散货码头全过程智慧管理平台,创造了干散货智慧绿色火车清扫与装车作业系统、“一舱多机”自动化协同作业新模式等“十大首创”。
2022年6月,小港池试点的干散货智慧绿色码头正式投入运行。经测算,码头建成后,可直接减少港内货物搬倒150万吨以上,节约柴油消耗近8万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210多吨,各项指标均超过传统人工干散货码头,实现了“港口发展与碧海蓝天、智慧科技与绿色低碳、绿色引领与智慧驱动”的有机统一,蹚出了一条传统干散货码头自动化改造升级之路。